南懷瑾:孩子在學校被欺負怎麼辦?孔子的建議是這四個字

以下文章來源於 南懷瑾東方講堂

,作者南師著述摘錄


南懷瑾:孩子在學校被欺負怎麼辦?孔子的建議是這四個字

南懷瑾:孩子在學校被欺負怎麼辦?孔子的建議是這四個字

近年來校園暴力事件頻發,去年的熱門電影《少年的你》也使得校園暴力再次深刻地進入大眾視野,其實這是當今社會所面臨的一個十分嚴峻而又難以解決的問題。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針對5864名中小學生做過調查,結果顯示:32.5%的孩子在學校偶爾被欺負,6.1%的孩子經常被欺負,總計87%的孩子曾遭受過其他同學不同程度的暴力行為。


我們的孩子,都有可能成為這87%裡的一個。想到這兒不禁暗自擔憂:要是孩子被欺負了,該怎麼辦?


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做客《開講啦》時,被觀眾問到如果孩子被欺負,您支持他還回去嗎?,她毫不猶豫地回答:“肯定會啊!” 李教授認為,教孩子一味忍讓肯定是不行的。


李玫瑾教授:孩子面對欺負時該怎麼辦?


我們雖然不主張針鋒相對以暴制暴,但是一味地忍氣吞聲,不但會讓孩子成為更加好欺負的“軟柿子”,從而招來更多的欺負,更嚴重的後果,孩子可能會帶著心靈的屈辱感一直生活下去,越來越內向與膽怯,直到他成為一個真正軟弱的人。


《論語》中也有人曾問孔老夫子,在社會上我們無辜被欺負時該怎麼辦?孔夫子給出的答案是這四個字——“以直報怨”,並不是濫發慈悲,任人造惡。我們聽聽南師對此觀點的精彩分析。


南懷瑾:孩子在學校被欺負怎麼辦?孔子的建議是這四個字

南懷瑾:孩子在學校被欺負怎麼辦?孔子的建議是這四個字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


最近日本《產經新聞》發表的《蔣總統秘錄》一書,這位日本記者引用了“以德報怨”這句話,說是孔子思想,這是一個錯誤。“以德報怨”是道家思想,這句話

出在《老子》。孔子思想是“以直報怨”。


儒家思想有一點俠義的精神,你打我一拳,我踢回你一腳;你對我不好,我不理你,這很直嘛!


你對我不好,我還要對你好,要如基督教《聖經》上說,你在我左臉打了一個耳光,我再送上右臉讓你打一個耳光。


就像唐朝的婁師德,告訴他弟弟要唾面自乾一樣。但對於婁師德這句話,我們要了解,這是中唐以後的修養。當時天下太平、社會安定,而婁師德是世家公子,歷代都做大官,聲望很高,他自己在京裡做大官。他的弟弟到代州去當太守,上任以前,向他辭行。婁師德說,我們婁家受國家、朝廷的恩惠太大,我兩兄弟現在都在做官,一般人會批評我們世家公子比較驕傲,你出去做官,千萬要認清這一點,多多忍耐,不要為我們婁家丟人。


他弟弟說,這點我知道,就是有人向我臉上吐口水,我就自己擦掉算了。婁師德說這樣做並不好啊!你把它擦掉,還是違其怨,給人家難堪哪!弟弟說,我懂了,就讓它在臉上自己幹了。婁師德才說,這就對了。假使所有中國人都是這種修養,那還得了!


所以話說回來,做學問不要斷章取義,不管上下文,只抓中間一句兩句去做,那就要出問題。每個思想,要做整體的研究才行。


剛才已經聲明瞭,婁師德出身在中唐以後,國家社會已經有了兩百多年的安定,而他家裡又歷代做官,他本身又在中央政府當相職。這樣的時代背景,這樣的家庭背景,他弟弟在這樣環境中所處的立場、位置,就與一般人不同。


由窮小子經過考試出來做官,就可以傲慢一點。如果婁師德的弟弟有一絲傲慢,人家就會批評,說靠世家的勢力欺負人,所以婁師德對他弟弟的這個教訓才沒有錯,

並不是說在亂世之中,拔刀而起的時候也要如此。在這樣的時代,不要說口水吐到我們臉上,如有外國人不禮貌地瞪我們兩眼,我也要打他兩拳。


時代不同、環境不同,對事情的處理態度就有所不同。所以做學問不能斷章取義。


這裡有人問孔子“以德報怨,何如”?等於提到道家的思想。孔子的答覆,也沒有直接反對,只是在邏輯上作一個論辯。他說,別人對我不起,我對他好;那麼人家對我好,我又該怎樣報答呢? 所以他下面就主張“以直報怨”,以直道而行。是是非非,善善惡惡,對我好的當然對他好,對我不好的當然不理他,這是孔子的思想。他是主張明辨是非的。


......


我們要注意,孔子的思想——在下面還會講到——是“以直報怨”,這也就是後世儒家思想的爭論點。


什麼是“以直報怨”呢?你打我一記耳光,我不打你一拳,但吐你一口唾沫,不過分吧!總可以吧?因為你打我,我實在生氣。至少,你罵了我,我可以不恨你,但我不理你,這總可以吧?這就是“以直報怨”的道理。孔子一直是這個主張。


“以德報怨”是老子的思想,後世也把它代表了道家的思想。就是說,你對我不起,我不恨你,不報復你,反而對你好,乃至把你感化了。


孔子“以直報怨”的思想,在中國文化中,和墨子思想以及俠義思想有相同看法,都主張“直”。


所以中國俠義的思想和墨子的思想,普遍流傳於民間,所謂“睚眥必報”,所謂“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就是由這種精神演變而來。那麼孔子這個思想對或不對呢?我們不管他聖人不聖人,“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先把聖人這頭銜供到上面去,問題則要討論。


拿中國傳統的俠義思想或道家的思想來說,對於一個有困難、有急用而來借錢的朋友,正好自己沒有錢,於是轉向他人借來,給這困難的朋友,這是義所當為的事。但孔子在這裡卻並不以為然,他認為這不是直道的行為。


——《論語別裁》東方出版社


我們抗日戰爭勝利,中國對日本的決策就是“以德報怨”的老子思想。孔子是主張“以直報怨”的直道而行,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腿總可以吧!你打我一個耳光,我原諒你吐一口唾沫還你總可以吧!你打我,我當然不痛快,我當然還你一個顏色,這是孔孟儒家的思想。


道家的思想不然,是“報怨以德”。用西方基督教《聖經》上的話來說,你打我右邊的臉,我再把左邊的臉向過去。這只是容忍的態度而已。老子與佛家的思想是大慈悲,以仁慈去感化對方。


不過,“報怨以德”是不是真的能夠做得到呢?那就要看個人的修養了。


所以,上面這句話非常靈活,它並不是規定你非“報怨以德”不可,這中間有大小、多少之別,還有這個事情的因果、重點,要先看清楚。


——《老子他說初續合集》東方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