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講述唯識學

比量的作用|南懷瑾

唯識學

比量的作用

南懷瑾 先生講述

一般學佛的人,乃至一般哲學家、心理學,把這個第六意識的現量到達了這裡,加上自己意識的比量,比量就是比較性的,“哦!哎喲!這個就是道!”這個是比量。怎麼比量?比量不是你那個原有的知識,(而是)比較性、相對地來下註解。

世界一切的學問、一切的理解都屬於比量,不是現量。

到現量來的時候沒有比量。

勉強拿邏輯來講,這個心理是絕對的,不是相對的。

那麼現量的境界,就是第六意識這個現量境界,我們普通講,“六根大定,六根清淨”,不過是現量而已。“一念不生全體現”,意識的現量而已。乃至密宗所講的,像西藏的密宗最高的無上瑜伽的大手印,這麼一拍之下,萬念皆空,認為這個大手印是道,實際上還是第六意識現量而已,沒有什麼。不過有許多人因為在這個地方悟到,認為就是悟了。這個時候悟了,大家沒有智慧的比方,他就錯了。這個是現量中間你起了一個比量的念頭了——“唔!這一下是空,這個就是道,這個是本來面目。”實際上,這個是比量的作用。

所以現量在第六意識用的最多。平常我們所有的思想,任何的學問(都是屬於比量。)[...]

比量就是分別意識,就是意識在分別。

那麼這個意識的分別,習慣性地,比如我們一個學哲學的人,經常他講話、他的動作,乃至於做人,我經常笑那些哲學系的同學,你看那個一身的細胞都變成哲學了,那個樣子都是哲學味,成了神經兮兮的樣子。他那個比量的意識已經形成一個意識的形態了。

就是說每一個思想,他構成一個習慣了,所以現在心理學一般翻譯叫“意識形態”。這個習慣性的意識,這個比量的作用,已經變成了一個固定的形態了。這是凡夫境界的心理,是屬於比量。

實際上,一般人講唯識都在觀待道理上,說到這樣已經很了不起了,況且很難到達。如果拿證成道理來講,你這個現量也就是比量,這個意識的現量是比量。就是這個道理。

南懷瑾先生講述唯識學_比量的作用!

所以住院的同學聽唯識,要非常非常注意!如果真好好地聽,大概你們這個課程下來,你們的思想智慧要開了。不用心是沒有辦法的,這種地方處處要用心。所以要給你們開邏輯的課,就是訓練這個思想的觀待的這個頭腦習慣。

剛才我講到“嚴格地講,意識的現量也屬於比量”時,有一位同學坐在後面在點頭,因為他已經領悟到了。那個當時一念清靜,你只要曉得這一念清靜,認為這就——“是的!”,這個“是的!”這一念已經落入比量了。“是的!”這一點頭,對待的道理就出來了。(這是現量和比量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