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修行到一定階段,身體會有些變化,但是別害怕

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

要心懷佛儒道,用寬容大度的態度去審視這個世界,從容不迫地過好自己的生活。這是南懷瑾大師的人生哲學,也是他留給世人的箴言。

南懷瑾,修行一生,將佛教文化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他對修行很有一套研究,常幫信佛教的人解答疑惑。

對於更好地修行,他如此說:修行到了一定階段,身體會有些變化,但是別害怕。

南懷瑾:修行到一定階段,身體會有些變化,但是別害怕

南懷瑾

接觸佛學

南懷瑾民國七年,也就是1918年出生於浙江溫州。南懷瑾小時候並不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學生,他小學畢業考試時考了倒數第一,沒有拿到畢業證。

父親看他不是學習的料,想讓他早點出去學一門手藝,以後好養家餬口,便想送他去學木雕,或者去商店打工。

那個時候南懷瑾才只有13歲,自然不想過早踏入社會,面對生活的風雨。由於他沒有小學畢業證書,不能繼續讀書,他就在家自學,父親請來老師在家教導他。

1935年,當時的中國社會動盪,隨時可能爆發戰爭。南懷瑾去了浙江國術館學習武術,最終獲得了武術教官的資格。

兩年之後,抗戰爆發了,那時的南懷瑾尚且只有19歲。他去了四川,考上了中央軍校政治研究班。

由於本身就有武術功底,再加上他勤奮刻苦,

很快就獲得了執教資格,他進入了中央軍校軍官教育隊。

南懷瑾:修行到一定階段,身體會有些變化,但是別害怕

在軍校時的南懷瑾

1939年,他在軍校擔任政治教官期間,曾經潛心於社會福利學。其實當年他17歲去國術館學習武術時就曾在金陵大學社會福利系就讀,但並沒有完成學業。

心地善良,心懷慈悲的南懷瑾,看到百姓民不聊生,社會戰亂頻繁,非常心痛。他多麼渴望自己能有能力救人民於水火之中,讓人民免於苦難。

秉持著服務大眾,造福百姓的追求,他潛心研究社會福利學,並且開始研究佛教典籍。從此他走上了研究佛學的道路。

眾所周知,大多數宗教都是人類在面臨苦難時產生的。人類在自救無法時想要尋求解脫,因此創造出了宗教。宗教的意義就是幫助人們達到內心的平和,脫離現實的苦難,實現靈魂的超脫。

而南懷瑾正是由於見多了戰爭對人們的傷害,想要幫助人們脫離苦海,由於心中有大愛,才走上了佛學的道路,並漸漸成為了一代佛學大師。

南懷瑾:修行到一定階段,身體會有些變化,但是別害怕

南懷瑾

潛心佛學

接觸並深入瞭解了佛學之後,南懷瑾感受到佛學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吸引著他不斷深入。

他隱隱感受到遠處的感召,他已經無心世俗,只想終日與佛學為伴。於是1942年,他辭去了中央軍校軍官的職務,去到如今位於都江堰市的靈巖寺歸隱。

在靈巖寺修行了一段時間之後,南懷瑾認識了青城派劍術高手王青風。兩人成為朋友,相談甚歡。

在思想上王青風幫南懷瑾打開了另一扇大門,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南懷瑾感受到遠處有更遙遠的聲音在召喚著他,有更深重的使命在等待著他,他離開了成都,到處遊歷。

1943年,南懷瑾在遊歷途中結識了正在閉關期間的袁煥仙。袁煥仙是當時四川修禪的大師,比南懷瑾年長三十一歲。

但年齡並沒有讓他們之間有無法逾越的鴻溝,對修禪的追求將兩人緊緊聯繫在一起,兩個人成了知己。

袁煥仙閉關結束之後,南懷瑾和他一起去重慶邀請當時在重慶主持法會的虛雲和尚一起回到了靈巖寺,併成立了維摩精舍,將弟子聚集在一起講禪修行。

又兩年後,1945年,南懷瑾前往四川、西藏等省份訪問各派宗教,進行交流研學,學習各家的知識,不斷豐富自己。

期間還在成都閉關修行了三年。

南懷瑾:修行到一定階段,身體會有些變化,但是別害怕

袁煥仙

心懷大愛

1949年到1984年的幾十年間,南懷瑾一直居住在臺灣。剛到臺灣的時候,雖然受邀去幾所大學講學,但他的生活過得非常窘迫,吃住都很困難。

為了生計,他做過船運生意,但負債累累,

他只好帶著妻子和兒子住在嘈雜的菜市場附近。即便生活如此困難,南懷瑾也沒有放棄對修禪,對文化的追求。

南懷瑾:修行到一定階段,身體會有些變化,但是別害怕

南懷瑾與兒子

他堅持閱讀,筆耕不輟,出版了幾本書,但都堆在書店的角落,少有人問津。直到六十年代,胡適讀了南懷瑾的作品,對其大加讚揚,這樣一個禪學大宗才開始出現在世人視野。

1988年,南懷瑾回到香港居住。此時的南懷瑾已經在文化界有了一定的地位,也有了經濟實力。他不僅大力推動了文化的發展,還在很多方面為社會做出了貢獻。

他曾經籌資修建金溫鐵路,為水患災區捐款,成立醫藥基金會,修建佛堂,他還在大陸與臺灣的和平統一進程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建立光華獎學基金會推動生命科學的發展等等。

南懷瑾一生都在為世人著想,為人類做貢獻,不管是思想上,還是物質上。這樣一位文化大儒,在12年時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享年95歲。

南懷瑾:修行到一定階段,身體會有些變化,但是別害怕

南懷瑾

南懷瑾生命的最後六年,是在自己一手創辦的學堂,南湖大學堂裡度過的。在生命的最後六年裡,九十多歲高齡的南懷瑾大師仍然每天晚上給弟子授課,教書育人,發著最後的光熱。

南懷瑾大師的弟子們都覺得師傅的身體很好,能夠再活很多很多年,沒想到這一刻竟然來的如此之快。

南懷瑾的靈堂設立在七號樓的一樓,這是他跟弟子經常修行打坐的地方。照片中的他仍然慈眉善目,看起來溫文儒雅,手裡拿著一根香菸,彷彿對你有說不完的話。

儘管他離開了我們,但他的思想還有他的觀念會永遠如一盞長明燈照在歷史的長廊中,永遠不熄。

南懷瑾:修行到一定階段,身體會有些變化,但是別害怕

南懷瑾

修行與身體變化

南懷瑾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就是他對於修行這件事的研究。他常說,陰陽相生。想要修行修到“長生不老”,就要懷著“準備去死”的心態修行。

有時候感覺自己身體有了什麼變化,不要害怕,那是身體自己做出的反應。比如他自己有時候會覺得自己的身體倒了過來,用頭在走路,這時他就會跳脫出自己身體,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看著自己,到底會不會死。

或者有時候他修行修得渾身無力,覺得好像馬上就要死了,就連一張紙都拿不住,他也不會擔心,過了一段時間他還是能很好地打坐修行。

縱觀南懷瑾大師的一生,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其一,鑽研學問就要一鑽到底,要有不弄明白不罷休的狠勁。做學問不能半途而廢,要不斷學習,刻苦鑽研,如此才能將研究的學問研究透徹。

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要專注、專心,才能做好。

南懷瑾:修行到一定階段,身體會有些變化,但是別害怕

南懷瑾

其二,要有不怕吃苦的堅韌,要時刻對未來充滿希望。南懷瑾大師剛去臺灣的時候生活非常艱難,但他沒有放棄,仍然堅持著自己熱愛的禪學事業,最終守得雲開見月明。

我們在遇見困境或苦難時也應如此,不能放棄,要相信苦難的日子總會過去,光明就在前方。

其三,要有慈悲心。總有一些人在我們不知道的地方經受著苦難,人類本是一家,要有大愛。

在自己有能力的情況下多去幫助別人,去做慈善,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更有意義。

一個人為人熟知之後免不了要被世人評說,世人對南懷瑾也有非議和質疑。但不得不說,南懷瑾大師的這幾點品質仍然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