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只會簡單粗暴打罵怎麼辦?

喻氏小姐姐


通過打罵教育孩子很長時間內都是許多家庭一種常見的教育方法,更是有古話佐證“棍棒底下孝子”然而真的是這樣嗎?不得不說現在教育觀點越來越摒棄這種觀點,那麼教育方式究竟有什麼弊端呢?

一、為什麼很多家庭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

首先是因為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尤其是在“棍棒底下孝子”這句話的影響下,再加上自己也受到類似的教育情況,但堅信這種粗暴式教育會十分有孝。

其次很多家長認為打罵教育更有效,造成這種情況的出現是因為部分家長因為忙或者不懂得如何教育,總覺得孩子打一頓讓孩子老實了就好了,比起耐心說服教育更為有效果。

最後部分家長認為”棍棒教育=錯挫教育“,由於現在孩子心裡越來越脆弱,在這種觀點影響下,家長為了提高孩子抗壓能力盲目得采取棍棒教育,以為這樣能幫助孩子。

二、簡單粗暴的棍棒打罵教育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影響:

1、影響孩子的性格

老話說得好”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如果父母長時期採取這種教育方式,往往會使得孩子性格走向兩個極羰,一是信奉暴力,認為只有拳頭才是真理,從小就扭曲了心靈。因為他們從父母身上只看到這樣最簡單的教育方式,以後在為人處事的過程中也會採取相同方式。二是使得孩子變得膽小怕事,懦弱無能。因為暴力讓孩子屈服,讓孩子恐懼,時間長了,孩子的勇敢,自信會被淹沒。

2、打罵可能會降低孩子的智商

美國的懲戒與家庭暴力專家默裡·施特勞斯做了一項跟蹤調查,他對32個國家、超過1.7萬名大學生的調查結果也顯示:打孩子的家長比例越高,那個國家的國民平均智商就越低。

再來看看這張圖,兩個在不同家庭環境成長孩子大腦圖,左圖是第一位孩子的(被溫柔以待),右圖是第二位孩子的(常被打罵)。

3、可能影響孩子未來的婚戀觀

心理學研究發現,有些女孩從小在父母的家暴中長大,在擇偶時竟然也會找一個有家暴傾向的丈夫。這些女孩有很大的可能是患上了「斯德哥爾摩綜合徵」,對施暴者產生依賴。所以她們脫離原生家庭後就會潛意識去尋找另一個施暴者。

三、父母該如何做:

1、放低姿態

既然已經發現孩子出現了逆反心理,那麼家長首先就是要放低姿態,不要再像平時一樣棍棒教育了。可以採取的辦法是”和孩子聊聊天,說說孩子感興趣的事情“,不要再一味試圖糾編孩子。

2、控制自己的情緒:

改變孩子首先學會改變自己,畢竟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粗暴的家長教不出來一個善良的孩子,更不要把希望全部寄託在老師身上。

3、不斷調整自己的教育辦法:

沒有誰天生就是優秀的父母,因此我們這些做父母的也要不斷調整自己的教育方法。孩子小的時候,通常僅僅爸爸媽媽講,孩子聽。上了中學後,就應測驗雙向交流,也聽聽孩子的主張。

4、鼓厲孩子去嘗試:

孩子出現逆反心理很大程試上也是出於好奇心,覺得父母越是不讓做我越要做,既然這樣了,父母不如有限度讓孩子去嘗試,而不是一味阻止。個人認為,在教育問題,宜疏不宜堵。

綜合以上所述,我們現階段教育存在著兩個極端,一個過度寵溺,培養出來無數的”小皇帝“”小公主“,還有一個就是”虎爸狼媽“過度簡單粗暴教育。 個人認為這兩種教育都極其容易出問題,因此最好還是有采取積極正確的態度對待孩子,才能讓孩子學會真正的懂事和孝順。

最後用薩提亞女士的經典名言“孩子沒有問題,如果孩子有問題,那一定是父母的問題”來回顧整個問題,想在孩子這張白紙畫出美麗的風景,那麼家長就一定要握好手中畫筆,給孩子一個美好的未來


小喬治恐龍爸爸


第一、簡單粗暴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的危害性極大。要想改變孩子,就要先改變家長自身。

雖然在封建社會時期,曾流傳著一句民間俗語“棍棒下面出孝子”,但是也只是說明了能“出孝子”,孩子們在簡單粗暴打罵的氛圍中,整天是“唯唯諾諾,小心翼翼,叫聲應聲”,完全按著家長給孩子設計的軌跡,機械的發展下去。這樣一來,嚴重地束縛了孩子的大但開拓進取精神,禁錮了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相反,有些孩子當到了“

青春期”和“叛逆期”,孩子就不再忍耐了,往往會反抗,有的孩子還會離家出走,甚至走向絕路。所以說簡單粗暴打罵孩子的教育方式危害性極大。你有沒有發現,你越是整天動手就對孩子大喊大叫,孩子越不願意學習,越不聽話,孩子也會花更多的心思和時間用來對付家長了,你說是嗎?因此,要想改變孩子,家長的教育方式必須先要改變。

第二、以身作則,堅持學習,通過言傳身教和孩子營造出,互相尊重,互相平等,相互信任和諧的家庭氛圍。

作為家長也一定要在工作之餘,利用休息時間陪伴著孩子一起學習,多學習一些家庭教育的方法和經驗,心平氣和的與孩子加強交流和溝通,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起愛學習的榜樣,通過言傳身教,和孩子們建立起互相尊重,互相平等,互相信任的和諧關係。讓孩子在和諧的家庭氛圍中,主動的,積極的,輕鬆愉快地去學習,如此以來,定會事半功倍,豈不是比在簡單粗暴打罵中,心不甘情不願地被動學習更好一些嗎?

綜上所述,以上兩點就是我的觀點和建議,希望對家長朋友們能有所幫助,有什麼不足和不當,敬請師友們留言賜教!謝謝閱讀!


海角天涯1988


一些秉持著“棍棒底下出孝子”教子觀念的父母,在恨鐵不成鋼的心態驅使下,就想用一些簡單粗暴的方法抑制馴服孩子,結果不僅達不到教育的目的,還會使孩子的逆反心理更加嚴重。

直接的語言斥責,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不僅容易導致家長失去威信,還會重重刺傷孩子幼稚的心靈,傷害孩子的人格尊嚴和自信心,甚至會給孩子的一生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

因此,當孩子犯了錯誤時,父母應該心平氣和的進行教育,告訴他們錯在哪兒,以後遇到類似的事情該怎麼辦,而不是不分青紅皂白對孩子進行簡單的斥責和打罵。體罰只會讓孩子口服心不服,頭腦裡只留下痛苦的體驗,甚至對父母產生怨恨和恐懼感。

應該說教育孩子可以批評,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在教育孩子時批評比表揚還要高深,因為批評一定要講究方法,這是一門藝術,你用的好它比表揚效果還有用。”

那麼該如何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批評呢?

1、低聲批評。

父母批評孩子時,應低於平時說話的聲音。低而有力的聲音,會更容易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傾聽你說的話,這種低聲的“冷處理”,往往比大聲斥責更有效。

2、保持沉默。

孩子一旦做錯了事,總擔心父母會責備他,如果如他所想的責備他,那麼孩子反而會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對批評和自己所犯的過錯也就不以為然了;如果父母保持沉默,孩子的心理反而會緊張,會感到不自在,進而反省自己的錯誤。

3、暗示錯誤。

孩子犯了錯誤,如果父母能心平氣和的啟發孩子,不直接批評他的錯誤,那麼孩子就會很快明白父母的用意,願意接受父母的批評和教育,這樣做也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

4、多用良言。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成功的父母是深知良言的妙用。他們善於觀察子女的心態處境,然後選擇時機,有針對性的給予語言的撫慰、溫暖和鼓勵,這樣,孩子的理想之花就會漸漸綻放。反之,橫挑鼻子豎挑眼,不加分析地亂指責,以長輩自居,要求孩子無條件服從,不容孩子分辨,這種教育方式有害無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