枭雄的最后一战:影响蜀汉国运的夷陵之战是战略失误吗?

今夜成都大雨,夜不能寐,青梅煮酒。追思那个群星璀璨的三国时空,缅怀昭烈帝百折不挠的一生,评点夷陵之战。

常见的哭哭啼啼的刘备影视形象误导国人久矣,纵观昭烈帝刘备一生,年少游学,壮年起兵,戎马一生,虽屡经挫折,却“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乱世群雄纷纷谢幕之时,以雄烈之姿成一方霸主,鼎足三分而留名青史。

枭雄的最后一战:影响蜀汉国运的夷陵之战是战略失误吗?

倘若哭哭啼啼就能成就王霸之业,一统六国的应该是孟姜女,而雄霸大清的应该是林妹妹。

《三国志》记载的先主,怒多于哭,而被视为霸道总裁的曹操,其哭泣的次数却不少,有兴趣者可以对比考据。

《三国演义》结尾的诗中对玄德一生亦有点评:


"楼桑玄德本皇孙,义结关张愿扶主;

东西奔走恨无家,将寡兵微作羁旅;

南阳三顾情何深,卧龙一见分寰宇;

先取荆州后取川,霸业图王在天府;

呜呼三载逝升遐,白帝托孤堪痛楚!


让思绪回到烽火连天的三国时代,我们来看看当时发生了什么。

按:部分网友对蜀汉、季汉称谓争议较大,本文按常规称谓。

一、《隆中对》的战略高度

人们常觉得准备的阶段是在浪费时间,只有当真正的机会来临,而自己没有能力把握的时候,才能觉悟到自己平时没有准备,才是浪费了时间。——罗曼-罗兰

建安十二年,韬晦半生,东奔西走的刘备终于得以请诸葛亮出山,此时可视为刘备命运的一个转折点。

此转折点不在于被演艺神化的诸葛亮的个人能力,而在于刘备领略了《隆中对》的战略高度。之后蜀汉君臣也一直在贯彻这一战略。


赤壁之战刘备是受益者,获得了荆州四郡有了实地,进而取西川以为根据地,这是对《隆中对》战略的执行。之后双线操作,刘备北取汉中,关羽南攻襄樊。

建安二十四年

,韬晦多年的刘备在地盘和声望都达到巅峰,进位汉中王,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此时蜀汉可谓最接近《隆中对》规划的宏图:

【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然而,无论对曹魏还是蜀汉,东吴从来就不是一个好盟友,而是一个精通背刺的机会主义者。就在这一年,蜀汉国运忽然由盛转衰——荆州丢失,关羽惨遭东吴杀害。一时山雨欲来。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篡汉称帝。

晚年的枭雄刘备敏锐地看到了战机。


二、不得不打的夷陵之战

战争从来只是手段,一般用于转移国内矛盾,抢夺战略要地,谋求本国利益最大化。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外交:

曹操死后,刘备遣使吊丧,意图修好,稳住曹魏以避免两线作战,甚至有邀请曹魏灭吴分一杯羹的意思。若是曹操未死,闻弦歌而知雅意,必然看出这是天赐良机。

两弱相并,这是一统天下的大好机会啊!

从当时魏军的战略分布看,攻击孙吴更容易,而攻击蜀汉更可能无功而返。战略上做出配合蜀军的态势,伺机而动,趁火打劫,实为妙策。

但孙权很精明,卑躬屈膝向曹丕称臣,让曹丕有些得意——然而孙吴连个人质都不肯派,曹丕的眼光和谋略,去其父甚远。


帝曰:“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来者心,必以为惧,其殆不可!孤何不且受吴降,而袭蜀之后乎?”对曰:“蜀远吴近,又闻中国伐之,便还军,不能止也。今备已怒,故兴兵击吴,闻我伐吴,知吴必亡,必喜而进与我争割吴地,必不改计抑怒救吴,必然势也。”《三国志.刘晔传.裴注》

同样看出来的还有刘晔,但刚刚称帝的曹丕否定了这一意见,曹魏的大臣们也不认为刘备会在此时发动战争。于是曹魏在这场战争中选择了作壁上观,当一名观众。

这使得刘备的谋划虽然没有达到最佳——即联魏攻吴,但不用担心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魏延等防御曹魏的兵力从未调动,即使失败,也不会陷入灭国的地步。


情义:

桃园三结义,誓同生死。

而今却只剩下自己。

几十年相伴,万军丛中生死与共的交情。

击破黄巾的从容,联手大战吕布的快意,失散于乱军之中的思念,千里寻兄的决绝,古城重聚的情义。

自刘备引军取西川,他就再也没有能同二弟关羽见面。一别数载,阴阳两隔。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何况是非常看重故交的刘备。


枭雄的最后一战:影响蜀汉国运的夷陵之战是战略失误吗?


众议咸云:“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晔独曰:“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


内部:

刘备并不是同三国演义描写的那样,举倾国之力伐吴,这是一位久经战阵的老将,是一位一刀一枪筚路蓝缕积攒半生才立国的枭雄。不是感情用事的莽夫。

他只带了四万兵力,后面还有五溪蛮夷(少数民族)军队约一万。魏延等要盯着曹魏,不动。

赵云反对伐吴,在江州带兵策应。黄权独立引一军,曾建言自己为先锋试探吴国,刘备殿后的稳重战术——但没有被采纳。

刘备的战略意图很明显:情义上为关羽、张飞报仇,战略上前出压迫吴军,通过速战让吴国震恐,至少也要让吴国求和,重新夺回荆州。内部安抚荆州派官员,平衡荆州、益州势力。

战术上:速战,取得前期优势,之后相持等待吴国外患内乱,再通过谈判,拿回荆州部分或全部。

毕竟蜀汉前后四相,基本都出自荆州派。在荆州丢失后,这一派系的主战情绪必然达到巅峰。而荆州经营多年,刚刚被孙吴占据,民心浮动,如果战事顺利,荆州郡县发生民变和内应的情况很可能发生。

这种情况下,要刘备关起门来在缺乏战略空间的益州安度晚年,忍下关羽和荆州的仇不报,刘禅或许可以,刘备不可能——枭雄在晚年要做一次最后的搏击——为了打出一个更好的局面,为了后续的安定。

此时的刘备很应老对手曹操的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至此,夷陵之战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三、战争之外的故事


我们都知道,夷陵之战败了,还败得很惨。

顺水而攻,顺流而下容易。弃舟登岸相持不利,退却就很难了。

夷陵之战的失败,严重动摇了蜀汉国运。但不能以此就推断刘备晚年一意孤行,不该打这场战役。曹魏也有赤壁之战的失败,但未伤其中原根本,曹操也还未老迈,所以曹魏还能卷土重来,并不能说曹操就不该打赤壁(乌林)战役。

刘备的战略意图吻合枭雄的本质,但在战术执行上输了,直接造成了溃败。在将领和士兵舍身忘死的拼杀下,得以撤退——有了赵云的兵力策应,到了永安便不再撤退。

此时刘备非常清醒——尽管在打败痛悔之后,他依然知道不能再退。大败之后,刘备的身体和精神垮了,但眼光依然毒辣——败也要败得有底线,有赵云的兵力,据守永安,如果孙吴乘胜来犯——未必不能反击,不能就这么退回去。

客观上说,刘备此时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也不再适合长途跋涉,据守是一个相对好的策略。

而孙权也非常恐惧——老对手居然还停在战线附近不走,这是极大的战略威慑。

陆逊也没有冒进,而是准备改变防御方向——会背刺的不止是孙家,此时曹丕终于醒悟过来积极伐吴了,虽然有点晚。


枭雄的最后一战:影响蜀汉国运的夷陵之战是战略失误吗?

俗话说最懂自己的,其实是敌人。

曹操一生,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败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所向披靡,不负大丈夫之志!

他很傲气亦有眼光,评点四方英雄皆认为不是自己敌手。唯对刘备青眼有加,一直加以防备。这位百折不挠的老对手,在汉中之战后,两人就再也未谋面。

若曹操多活几年,夷陵之战的历史会否改写?联手伐吴后,两人一定再度对决。曹魏赢面更大,而枭雄刘备也未必没有一战之力。

英雄相惜,倘地下相见,会不会举杯痛饮,而后相对长叹一声:

竖子,孙仲谋!


枭雄的最后一战:影响蜀汉国运的夷陵之战是战略失误吗?

往期精彩:


英国人用1分15秒影片讲述刘备半生:百折不挠与高光时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