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中被李典射死的宋谦,实为江东集团老将,后参与对刘备的战争

《三国演义》是关于三国时期的一部小说,受到很多人的欢迎。《三国演义》以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为主线,结合了很多包括裴松之作注的内容的野史,但是也对一些真实的历史人物的形象进行了比较大的改动。像周瑜、诸葛亮、刘备这种大人物就不用说了,下面小编要介绍一个"小人物"——宋谦。

演义中被李典射死的宋谦,实为江东集团老将,后参与对刘备的战争

在《三国演义》中,宋谦被李典一箭射死,其实在历史上并没有。宋谦算得上是江东集团中的元老,参与消灭刘繇、第二次"合肥之战"和"夷陵之战",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个人物。

演义中被李典射死的宋谦,实为江东集团老将,后参与对刘备的战争

与太史慈狭路相逢


宋谦在《三国志》当中是没有传记的,甚至附列在别人的传记之下的小传都没有,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宋谦在后世的知名度并不是很高,还被《三国演义》过早地写死。不过宋谦这个人物在《三国志》中出现的频率却不是很低,分散于其他人物的传记中。

宋谦最早出现应该是在《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当时还处于群雄混战时期,孙策还没有脱离袁术,而是以袁术部曲的身份进入江东。他的对手就是封锁长江、抵抗袁术的扬州刺史刘繇。刘繇是青州东莱郡人,有很多青州人归附刘繇,其中就有同为东莱人的太史慈。

演义中被李典射死的宋谦,实为江东集团老将,后参与对刘备的战争

太史慈并不被刘繇重用,而是当做斥候来使用。太史慈外出侦查的时候,正好遇到了孙策。当时太史慈身后只有一个骑兵,而孙策身后有十三个将领,史料记载:"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当然这件事其实是体现了太史慈的勇猛,太史慈上前与孙策搏斗,夺取孙策的头盔。后来双方的军队赶到,这次小规模的冲突没有进一步扩大。

不过从这些记载可以得出两个信息,第一宋谦是江东集团的元老人物,至少在孙策创业时期就在,说不定是孙坚曾经的部曲;第二宋谦的地位还算可以,与韩当、黄盖并列。

演义中被李典射死的宋谦,实为江东集团老将,后参与对刘备的战争

第二次"合肥之战"


宋谦再一次出现已经是在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5年)的第二次"合肥之战",这个时候宋谦的资历已经比较老了,不过由于没有个人传记,他在江东集团中的履历,在这个时候的地位都不清楚。和在《太史慈传》中一样,这里的宋谦也是作为别人的背景板(毕竟是别人的传记),至少衬托了两个人物——张辽和潘璋。

演义中被李典射死的宋谦,实为江东集团老将,后参与对刘备的战争

在第二次"合肥之战"中,曹操一方的主将并不是张辽,而是护军薛悌,但是在这次战役中表现最亮眼、最拉风的人物那无疑是张辽。以至于一提到第二次"合肥之战"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张辽。张辽在这次战役中的表现分为两次,第一次是趁孙权的大军立足未稳的时候率领死士冲击孙权,这个就是所谓的"八百破十万";还有就是在孙权撤军的时候进行追击,还把逍遥津的桥给弄断,一度陷孙权于险地。

按照《献帝春秋》的记载,当时张辽和孙权还打了一个照面,但是不认识孙权,所以错失良机。而宋谦在史料上的出现是在张辽"八百破十万"的时候,在《潘璋传》中。

演义中被李典射死的宋谦,实为江东集团老将,后参与对刘备的战争

当时张辽的表现可以说是如入无人之境,"杀数十人,斩二将",这"二将"当中就有"江表十二虎臣"中的陈武。另外还有被击伤的、被击退的,同为"十二虎臣"的徐盛受伤丢掉武器(一说是军中牙旗,《三国志》传抄有误),宋谦的情况不太清楚,不过也无法抵挡张辽,和徐盛一起溃败。这个时候后面的潘璋斩杀宋谦、徐盛的溃兵,算是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局面,保护孙权的安全。

演义中被李典射死的宋谦,实为江东集团老将,后参与对刘备的战争

"夷陵之战"


接下来又到了蜀汉章武二年、东吴黄武元年(即公元222年)。这个时候曹丕已经取代东汉开创曹魏;刘备在与曹魏关系破裂后也进位皇帝,在地位上与曹丕平起平坐,开创蜀汉对抗曹魏;这个时候孙权的情况就比较尴尬了,没有称帝。

首先他没有汉献帝刘协的禅让和刘氏宗亲的身份,正统性不够,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与刘备的矛盾。孙权偷袭了荆州,杀死了关羽,投靠了曹魏,他与刘备之间必然有一次战争,就是"夷陵之战"。

演义中被李典射死的宋谦,实为江东集团老将,后参与对刘备的战争

在"夷陵之战"中,蜀汉军队前期是有一些优势的。刘备的前军陆续收回南郡的巫、秭归等县,军出峡口到达夷陵的地界。然后刘备率领主力军队进入夷陵,但是在猇亭和夷道被陆逊、孙桓等人抵抗。最后陆逊等人利用水军的优势击溃刘备,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这是"夷陵之战"的一个缩减版的过程,总体来说刘备先胜后负。而在刘备前军与东吴军队在夷陵对峙的一个阶段中,东吴也发动过一些反击,宋谦等人攻破蜀汉五个军营,"皆破之,斩其将",算是取得了一次局部战斗的胜利。

演义中被李典射死的宋谦,实为江东集团老将,后参与对刘备的战争

在东吴军队大获全胜之后,陆逊等人继续追击,重新收复巫县。蜀汉和东吴的国境线基本上就在"夷陵之战"之后确定了。当时刘备驻扎在永安阻挡东吴的追击,徐盛、潘璋、宋谦等人均认为可以继续向西深入,进一步扩大战果,或者直接擒获刘备,或者趁势进入益州,完成甘宁、周瑜等人提出的所谓"天下二分之计"的目的。但是陆逊、朱然、骆统等人反对这个建议,认为应当提防曹丕的进攻。

最终孙权还是放弃了对蜀汉的战争,与刘备讲和。有意思的是,陆逊、朱然、骆统都是江东人,宋谦的籍贯不太清楚,徐盛和潘璋都是江北人,这或许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江东集团和淮泗集团(一些不在淮泗地区的北方人的政治立场也算是淮泗集团)在进取和守业上的一些微妙的分歧。

演义中被李典射死的宋谦,实为江东集团老将,后参与对刘备的战争

总而言之,宋谦算是江东集团的元老,参与过多次重要的战役,但大多数都是成为背景板,衬托太史慈、张辽的勇武;潘璋在战场的应对;陆逊对曹魏、蜀汉、东吴三方局势的正确把控。只有一处攻破蜀汉五屯的事情,算是宋谦的正面记载。这或许是因为宋谦能力不足,或许也是因为缺乏个人传记的原因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