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近代傳入的西洋宗教節日,曾被誤解為“外國的冬至”

又到一年的十二月底,聖誕節、元旦節(即公曆新年)都“接踵而至”,街上的節日氛圍日益濃厚。

聖誕節:近代傳入的西洋宗教節日,曾被誤解為“外國的冬至”

古代中國人當然是不過“洋節”的。在19世紀晚清時期,聖誕節才由西方傳教士帶到亞洲地區。作為一個宗教節日,它到底是怎麼流行起來的呢?那就不得不提一提上海這個大都市了。

聖誕節:近代傳入的西洋宗教節日,曾被誤解為“外國的冬至”

剛開始,中國人只知道這是個西洋的宗教節日。然而,作為近代的知名商埠,開放、包容的大都市上海,受西洋文化影響是相當深的,一直是西洋文化傳入中國的前沿。很快,這種節日文化便從上海租界地區傳到了大街小巷。

有意思的是,聖誕節剛傳入中國後不久,當時報紙的新聞報道就給了它一個極其本土化的稱呼——“外國冬至”。雖然冬至和聖誕節只差幾天,但這倆節日的文化內涵可能還是差得有點多。

聖誕節:近代傳入的西洋宗教節日,曾被誤解為“外國的冬至”

不過,只要瞭解一下中國古代社會里“冬至”的重要性,便很容易與西方的聖誕節節日文化相聯繫起來了。

自古以來,中國民間都十分重視冬至。在這一天,太陽經過冬至點,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間最長。我們有句俗諺叫“冬至交九”,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從冬至日開始,就進入了‘數九天’”,以九日為一九,九九八十一日,那麼漫長寒冷的冬天才算過去了。

因此,在古代,冬至是僅次於新年的重要節日。在不同的地區甚至有多種多樣的、各具特色的民間習俗,人們通常都會進行一些祭祀活動、與親朋好友一起享用美食。

聖誕節:近代傳入的西洋宗教節日,曾被誤解為“外國的冬至”

描寫北宋年間社會生活情狀的《東京夢華錄》就曾這樣記錄:

“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賀往來,一如年節。”

直到當代社會,還有“冬至大似年,家家吃湯圓”這樣的民間童謠。

聖誕節:近代傳入的西洋宗教節日,曾被誤解為“外國的冬至”

再看看西洋的聖誕節,除開它宗教的面紗外,在節日習俗等方面與我們東方的冬至是非常相似的——聖誕節,也是親朋好友相聚在一起、互送禮物、熱鬧吃喝的節日。

到了民國時代,聖誕節才真的逐漸以“聖誕節”這個名字滿滿流行開來,融入到了當時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甚至成為了人們最受歡迎一個西方節日。

聖誕節:近代傳入的西洋宗教節日,曾被誤解為“外國的冬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