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近代传入的西洋宗教节日,曾被误解为“外国的冬至”

又到一年的十二月底,圣诞节、元旦节(即公历新年)都“接踵而至”,街上的节日氛围日益浓厚。

圣诞节:近代传入的西洋宗教节日,曾被误解为“外国的冬至”

古代中国人当然是不过“洋节”的。在19世纪晚清时期,圣诞节才由西方传教士带到亚洲地区。作为一个宗教节日,它到底是怎么流行起来的呢?那就不得不提一提上海这个大都市了。

圣诞节:近代传入的西洋宗教节日,曾被误解为“外国的冬至”

刚开始,中国人只知道这是个西洋的宗教节日。然而,作为近代的知名商埠,开放、包容的大都市上海,受西洋文化影响是相当深的,一直是西洋文化传入中国的前沿。很快,这种节日文化便从上海租界地区传到了大街小巷。

有意思的是,圣诞节刚传入中国后不久,当时报纸的新闻报道就给了它一个极其本土化的称呼——“外国冬至”。虽然冬至和圣诞节只差几天,但这俩节日的文化内涵可能还是差得有点多。

圣诞节:近代传入的西洋宗教节日,曾被误解为“外国的冬至”

不过,只要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社会里“冬至”的重要性,便很容易与西方的圣诞节节日文化相联系起来了。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都十分重视冬至。在这一天,太阳经过冬至点,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间最长。我们有句俗谚叫“冬至交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从冬至日开始,就进入了‘数九天’”,以九日为一九,九九八十一日,那么漫长寒冷的冬天才算过去了。

因此,在古代,冬至是仅次于新年的重要节日。在不同的地区甚至有多种多样的、各具特色的民间习俗,人们通常都会进行一些祭祀活动、与亲朋好友一起享用美食。

圣诞节:近代传入的西洋宗教节日,曾被误解为“外国的冬至”

描写北宋年间社会生活情状的《东京梦华录》就曾这样记录:

“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直到当代社会,还有“冬至大似年,家家吃汤圆”这样的民间童谣。

圣诞节:近代传入的西洋宗教节日,曾被误解为“外国的冬至”

再看看西洋的圣诞节,除开它宗教的面纱外,在节日习俗等方面与我们东方的冬至是非常相似的——圣诞节,也是亲朋好友相聚在一起、互送礼物、热闹吃喝的节日。

到了民国时代,圣诞节才真的逐渐以“圣诞节”这个名字满满流行开来,融入到了当时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甚至成为了人们最受欢迎一个西方节日。

圣诞节:近代传入的西洋宗教节日,曾被误解为“外国的冬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