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的永恒博弈与错位——读《耶路撒冷三千年》

人类命运的永恒博弈与错位

——读《耶路撒冷三千年》

云中漫步

《耶路撒冷三千年》,这是一本在书橱静静躺了几年的巨著,一直不敢轻易地去读,直到这次疫情给了我们意想不到的空闲和时间,才把这本书,从尘封的书架上取下来,用了一周多的时间,通读了一遍。

《耶路撒冷三千年》,如果你仅仅从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宗教、文学的任何一角度来看,都不能说它是某一领域的扛鼎之作。但这部巨著,却把各学科、各领域的经奥圭臬溶于一炉,他表达的不仅是曾经的历史、史实、考证、而是凝聚着人类智慧的思想、信仰、格局。

对大众读者来说,这部书,很多地方读起来异常枯燥,如果对西方历史、文化、宗教,包括对《圣经》这些典籍,缺乏了解的话,读起来很多地方会一头雾水。好在半生的阅读和积累的知识存量,消减了这次啃大部头的冷僻与艰涩。尽管这是一次烧脑的阅读,但它毕竟叙述的是瑰丽的人类发展框架,磅礴的族群精神骨骼,他描述的不仅仅是遥远的历史,而是宏大的史诗。那些镌刻着历史辉煌的地标式的人物,那些苦难奇绝的重大历史事件,那些影响人类族群精神走向的宗教运动,那些翻滚着历史风云和时代腥风血雨的人类成长的步履……这洋洋洒洒的570万字,堆砌起的是一座人类精神的图书馆。每一卷,每一章,每一页,每一行,文字的背后,都是血雨腥风,都是惊涛骇浪,都是望断天涯,都是豁然开朗……

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的司马迁,在他同样伟大的巨著《史记》中,表达的史学观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西蒙.蒙蒂菲奥里则通过《耶路撒冷三千年》,向我们展示的是战争与和平、迷惘与信仰、狰狞与美丽、地狱与天堂这些人类持之以恒的博弈与循环往复的错位。

尤为赞赏西蒙《耶路撒冷三千年》的前言,写得波澜壮阔,神采飞扬,让人唏嘘不已,叹为观止。耶路撒冷,“一个神的殿堂、两个民族的首都、三大宗教的圣地”;一个《圣经》里“流淌着奶和蜜之地”的和平之城;一个上帝与其子孙的立约之地,一个唯一拥有天国和尘世两种存在维度的城市;一切一切的美好与罪恶都在这里,因为她一边靠着天堂,一边接近地狱。

我觉得这才是西蒙独标高格的“史眼”:历史本身就是在杀戮中前进,在浴火中涅槃,在胜利中哭泣,在绝望中重生。

耶路撒冷,这个号称为“和平之城”的地方,从大卫王建城开始,3000年来,经历了37次被占领,19次重建,8次被屠城,从来没有像她名字一样和平过,从巴比伦人,到罗马人,再到奥斯曼人;从犹太教,到基督教,再到伊斯兰教,一次次的族群拉锯,一次次的王朝更替,一次次的信仰换位,哪一次的更迭少得了死亡和屠戮,哪一次的宗教统治少得了毁灭和绝望。读耶路撒冷的历史既沧桑,又血腥;既悲怆,又神圣。其实,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又何尝不是这样。

由于文字的限制,我将在阅读中整理的耶路撒冷历史演变、重要人物、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及其思考的文字略去。当读完西蒙的《后记.耶路撒冷的早晨:从那时到现在》,被西蒙描绘的画面震撼了:庄严肃穆的岩石圆顶清真寺前,穆斯林人在祈祷;被洁白无瑕希律石装点的西墙前,犹太人在祈祷;古朴壮观的圣墓大教堂前,基督徒在祈祷。这些人类制图学难以描绘的优美神圣地方,被太阳的光芒照耀着……不知为什么,我突然感到这近乎于天启的完美,竟有一种天然的缺失:不管怎么说,耶路撒冷3000年,毕竟是在西方文明制约下的西方语境的一次世界诉说。这里无疑缺位的是东方文明对其的渗透和影响。可以断言,在未来也许不会太漫长的历史中。耶路撒冷将会越来越失去它往日的分量,因为,整个西方语系,西方文明,西方价值观,正在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有5000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的快速崛起,未来世界话语权的重置,主导人类命运的文化软实力的重组。人们将把更多的目光,和更多的记忆,移向东方。世界文明从来都是流域文明。以黄河流域文明为代表的中华民族文明,5000年来一直光耀于世。只不过这个世界,一直习惯于用西方文明下的主流语言来铨释和叙述。当崛起的东方文明,开始影响、重构并重新排列世界秩序的时候,当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博弈与换位、对决并融合之际,我想耶路撒冷,若干年后,终会被东方的文明照亮。甚至,代表东方文化的佛教光芒,将赋予耶路撒冷圣城新菩提、新涅槃、新轮回、新思想。这,也许是千年期盼,百年之变,也许是遥遥有期、为时不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