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你的焦慮,也是你的機遇

深度好文:你的焦慮,也是你的機遇

1

哪怕再自律的人,都有可能被焦慮打敗過。

焦慮介於希望和失望之間、邊緣與中心之間、開心與憂傷之間,它像是一種不明原因的病症,不夠致命,卻能讓人每天都心慌意亂。

手握保溫杯的中年人,在朋友圈刷屏養蛙的單身男女,與假裝看破紅塵一切隨緣的佛系青年,都在以自己的方式逃離焦慮。

而且,平日裡的焦慮一到年底就會呈指數倍地放大:相戀三年無房無車的男友要不要見父母?拿完年終獎要不要換個薪水更高的行業?結婚第三年要不要備孕生娃?

而我媽打電話的頻率也比平時翻了倍:“談男朋友了嗎?漲工資了嗎?什麼時候回老家?”問題猶如三座大山,把我這個本想順其自然的佛系女青年嚇得不輕。

我今年25歲,獨自一人生活在北京,沒有房子車子,沒有男朋友,只有一點點寒酸的存款。聽起來好像喪得不得了,但是換一個角度描述,又會有新的場景:

我才25歲,正是智識和經驗都在積累的青年時期;我身體還好,自己一個人在北京,無拘無束;銀行卡里的存款能略微維持住我的安全感,一切都充滿了期待和希望,每天早上醒來,都有一個妙不可言的未來在等我解鎖。

2

如果不是有焦慮的時刻,一味埋頭向前的話,我們很容易忽視掉我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有時候,物質回饋會取代初心,一時間的名利會讓我們跑偏,甚至於過多的輸出讓我們真的以為自己可以被稱為人生導師。

焦慮的背面,是我們對自己的猶疑。而在猶疑中,我們才能有機會去平衡當下的心態和能力,想清楚未來想走的究竟是一條什麼樣的路。

我寫不下去稿子的時候,就從書架上隨便抽出一本書來,讀到哪裡是哪裡,沒有了目的,反而更容易欣賞到沿途的風景。

讓你越變越強的,不是你對目的有多執著,而是你的能力和心態有多平衡。

跟一位好友吐槽,他常常會回覆我一句話:“有多大能耐辦多大事,寫不出來就等等,還能憋死不成。”

那天,我重讀了里爾克的《給青年詩人的信》,內容是一個年輕的正在服兵役的詩人懷著虔誠的心給當時的大文豪詩人里爾克寄了自己的作品,並尋求里爾克的建議。沒想到里爾克與他的通信竟然持續了多年,10多封信中,把寫作的意義、如何面對人生中的無力時刻、如何與寂寞相處寫得溫暖熨帖。

“願你自己有充分的忍耐去擔當,有充分單純的心去信仰;你將會越來越信任艱難的事物和你在眾人中間感到的寂寞。以外就是讓生活自然進展。請你相信:無論如何,生活是合理的。

此時,此地,此身,其實細細追究回溯,我們的成長並非毫無痕跡,而是隱秘在每個日出日落的小日子裡。在一次次的焦慮後駐足觀望,找到了更適合自己的路。

3

我一個做自媒體的朋友,月入10萬+,卻吐槽著說:“雖然覺得自己已經做得很不錯了,可是看到那麼多90後95後甚至00後都那麼牛,覺得自己還是挺失敗的。”

“出名要趁早”,張愛玲曾如此寫道。

一個“早”字,彷彿甩不掉的小怪獸,追趕在每個人的身後,讓人向前,讓人自律,讓人提高效率。

大多時候你焦慮的是別人得到的東西,轉而想著,我能不能得到什麼?可是很難有人想到,我能不能像別人一樣給予什麼?太注重於“得”,總會讓我們忽視別人付出過什麼,也很難從別人的成長路徑中獲得些許經驗。

其實,焦慮不可怕,任由焦慮發酵,而不去審視內在的需求才可怕。好的焦慮是進步之源,壞的焦慮會把你推向深淵,臨界線在於,你是選擇了快速解決,還是細水長流。

焦慮的那一刻,不妨告訴自己:或許我這一輩子就這樣了呢?接受自己會是一個平凡的人,然後再去想自己的優勢,列出自己的年度目標,能完成的,努力去做;註定完不成的,合理修訂目標。

人人都在焦慮之中,重要的是學會帶著焦慮,按照自己的節奏活下去。即便是最焦慮的時刻,也要做好兩件事: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學會和時間做朋友,跟平凡的自己和解。

許多人都喜歡這樣一段話,“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直面焦慮,才能讓我們解開困惑,學會抵達。

深度好文:你的焦慮,也是你的機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