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數焦慮"與"強迫學習"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們的周圍瀰漫著滿滿的焦慮,除了房子焦慮、工作焦慮,最大的就是孩子學習方面的焦慮了。

口頭禪是"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繼而是"再窮不能窮教育"。學區房、擇校費、國際班都已經不是噱頭,是家長們實實在在付出代價的選擇。

分數成了決定孩子未來命運的關鍵詞,孩子們的分數變成了晴雨表,有多少媽媽的臉色隨著孩子的分數而陰晴不定,有多少家庭因為孩子的分數而硝煙瀰漫。

陪讀,成了一個時尚的詞,不僅是家長辭了工作陪著孩子住在學校附近,更是家長帶著愛的面具陪坐在孩子的課桌旁監督著孩子的一舉一動。有時候覺得,初高中階段的孩子們就是被家長和老師控制著的失去行動自由的可憐傀儡。

從正能量的角度來說,父母最大的殘忍,就是對孩子學習的放任自由,父母對孩子學習的逼迫,就在於引導孩子懂得堅持,連古人都說:"子不教父之過"。

但是也有一小部分弱弱的聲音:"逼出來的,都在治療抑鬱。"

兩種觀點,只是角度不同,並沒有對錯之分,更不是非此即彼,關鍵在於一個"度"。

"逼出來的,都在治療抑鬱。"——雖然有些誇張,卻不能不承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確實到了該引起重視的程度。

我還記得我小時候,大人們從來不管我們考多少分,十二歲時和同學們一起步行七八里去鎮上參加小升初考試,傍晚時分大家各自回家,走在綠油油的田埂上,快樂的心情無法抑制,自己是一個可以獨立行動的小不點,就像一隻自由飛翔的小鳥。

初中班主任是一個工農兵大學畢業生,是一個其貌不揚但氣質超群的年輕女子,初一我們寫一篇作文"我的媽媽",她覺得我寫的好,就拿著我的作文本到處炫耀,好像她的學生得了什麼國際大獎一樣。

雖然至今我仍然是一個平凡人,但是我覺得自己很幸福,我是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有價值的人,我有獲得快樂和帶給別人快樂的能力。我覺得那個年代的教育模式並不失敗。

我們的力量很小,我們沒有辦法改變這個世界,唯分數論不是我們的選擇,我們必須去適應。。。誠然如此,我們也仍然可以有一些小小的作為,至少在對待自己孩子的時候,我們不能分數至上,當孩子在學校裡因為分數低而備受冷落,我們可以給他溫暖的臂彎。

請不要再說:"別人都在努力,你一鬆懈就要落後了。"

我請問你:如果人人都拼命努力,是不是就沒有人落後了呢?班裡照樣還是有倒數第一名不是嗎?

有的家長說:"我孩子這次考試又退步了,我吃不下睡不著,又不敢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

她卻不知道,孩子是感覺最敏銳的天使,當他感受到母親的焦慮情緒,他會自責,會喪失信心,隨著自信心的喪失,學習效率也會下降,這樣又會導致母親的更加焦慮。。。如此惡性循環。

拼搏永遠是主旋律,但是拼搏,不是因為害怕落後,不是因為父母老師逼著拼搏,是因為拼搏有意義,拼搏能展現能力,拼搏能實現我們的價值!

所以多跟孩子談談理想,多跟孩子探討一旦落後了所應有的心態,和孩子一起去坦然面對,多給孩子一些去做實際事務的機會以培養自信。從家長自身開始,不再焦慮於分數,不再監督孩子的學習,這樣正面情緒的傳染,一定能使孩子輕鬆學習快樂學習,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