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分數”絕不是衡量學習力的唯一標準

引入

自1986年我國義務教育法頒佈並實施以來,到今年已經跨過了30多個年頭。每年全國有1800多萬兒童進入小學享受義務教育。而小學在校人數已經突破了1個億。然而調查發現,只有極少數人覺得小學學習是輕鬆的,愉快的,甚至有60%的二年級學生覺得學習壓力大,而到六年級,這一比例甚至上升到了70%。那麼壓力大的來源是什麼呢?兩個字:

分數!

“考試分數”絕不是衡量學習力的唯一標準

有90%的學生對於考試分數非常在意!在意到考試前會緊張,恐懼,害怕失敗。這些緊張,恐懼和對失敗的擔心又來源於哪裡呢?答案並不是他們自身的責任感,而是家長們的期望!尤以數學這門課為最。孩子考得好,家長就覺得萬事大吉;一次考得不好,家長們就如臨大敵,各種報班,各種加練,恨不得讓孩子馬上再考個高分出來。

這樣的狀態,家長很辛苦,孩子更辛苦,而且可怕的是,還是在白白辛苦。因為,其實分數並不是衡量學習能力的唯一標準,反而恰恰是最不重要的標準。小學階段的學習更需要培養的是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和學習態度。而每一次的考試,尤其是數學考試,成績是具有偶然性的,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像是新題型的比例,考場氣氛,精神狀態,時間長短等等。因此,一場考試的分數並不能反映一個孩子整體的學習狀況。

那麼家長會問:“不看分數,我應該怎麼判斷我的孩子到底學習好不好呢?”一位真正好的老師會很用心地觀察孩子的學習過程,然後從多個角度判斷孩子的學習狀態和學習能力。

“考試分數”絕不是衡量學習力的唯一標準

下面,我們就以數學為例,來給大家介紹擅長學習的孩子的三大特徵,您家的寶貝中了幾條呢?

“考試分數”絕不是衡量學習力的唯一標準

一、遇到錯誤能冷靜分析,並願意努力改正。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在學習的過程中犯錯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會犯錯並不等於沒有好好學習。根據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人的記憶本就是越在學習的初期就越短暫,越是剛開始學習就忘得越快。孩子學習也是如此,只有極少數天才才能做到一學就會,過目不忘。

“考試分數”絕不是衡量學習力的唯一標準

所以,有沒有犯錯或者犯錯的數量多少並不能判斷這個孩子會不會學習;而在犯了錯誤之後,是否能冷靜處理,不急不躁,並且是否願意努力去調整才是判斷孩子學習狀態好壞的標誌。“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如果一個孩子一次成績考得不好,但他對待每一個錯誤都非常認真,且願意付出時間去彌補漏洞,我們難道就不能誇講一句“真是個好孩子!”嗎?

“考試分數”絕不是衡量學習力的唯一標準

二、遇到新題願意嘗試,喜歡接受挑戰。

我們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小測試,同時讓20個三年級的孩子做一道四年級的數學文字應用題,並事先聲明如果不會可以向老師請教。結果,其中8個孩子,在僅僅開始後的1分鐘內便舉手說:“我不會做。”另有10個孩子,雖然沒有舉手,但從1-2分鐘之後便開始看著題目發呆,看似認真,實則神遊天外。僅有2個孩子,向老師要了一張草稿紙,開始嘗試,直到時間用盡。這個現象說明了什麼?

孩子們眼中的學習僅僅是為了完成老師和家長佈置的任務,而不是真正在探索和吸收知識。這與我們學習數學的初衷是相背離的。

真正愛學習的孩子,看到新的知識會目露渴望;聽到新奇的方法會心頭閃光;在挑戰難題時會全神貫注,不受影響!這才是數學學習應該培養的精神和狀態。也只有這樣的品質,才是能讓孩子受用一生的寶貴財富。

“考試分數”絕不是衡量學習力的唯一標準

三、愛問問題,願意與人討論,並分享自己的想法。

俄國思想家普列漢諾夫說:“有教養的頭腦的第一個標誌就是善於提問。”注意,在這裡的提問是有條件的。所提的問題必須是可討論,可研究,可分享的觀點。我就遇到過有家長對我說:“我家的孩子可好學了,整天問問題!”“問什麼問題呢?”“喏,他不會做的時候就經常問‘這道題怎麼做呀?’‘這麼做對不對呀?’”

對不起,問這種問題不叫好學,叫做偷懶。他問這些問題不是他想更好地思考,而是他根本就不想思考,想請人代勞!擅長思考的孩子,會先分享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觀點,然後再向別人請教。比如“我覺得這道題目講的應該是速度,時間和路程的關係,但是卻怎麼都想不出路程應該怎麼求,能幫我理一理思路嗎?”提出這樣的問題,代表他思考過,研究過,但遇到了困難,渴望能受到點撥,這才是愛學習的孩子。

有這三個方面特徵的孩子,學習對他們來說並不是一種折磨,而是一種有樂趣的享受。他們有探求真相的願望,也有尋求真相的動力。這樣的狀態並不是天生就具備的,它離不開家長和老師在學習過程中多方面的培養和呵護。

“考試分數”絕不是衡量學習力的唯一標準

下面,我們就來分享一下,到底要怎麼樣才能培養出真正愛學習又擅長學習的孩子呢?

“考試分數”絕不是衡量學習力的唯一標準

一、面對錯誤,放下指責和埋怨,鼓勵孩子思考。

前面我們就已經說過,在學習時犯錯是常態。你的指責和埋怨,不但不能解決犯錯這個問題,還會直接導致孩子情緒緊張,心生恐懼。一旦他開始害怕犯錯,那麼他就會選擇保護自己,對他來說,不犯錯的最好方法就是不嘗試。這就是厭學的開始。

聰明的爸媽,絕不會因為犯錯而指責孩子,反而會安慰孩子不要緊張和害怕。鼓勵他們去冷靜地分析錯誤,再進行針對性的練習。請記住,壓迫和懲罰是無法讓孩子愛上學習的;只有鼓勵和支持,才能給孩子帶來嘗試的勇氣和再練習的動力。每一個愛學習的孩子背後,一定有一對會鼓勵的父母!

“考試分數”絕不是衡量學習力的唯一標準

二、孩子遇到困難時,不當救世主,改做拉拉隊。

數學題型豐富,在學習的過程中時常會遇到沒見過,沒做過的題目。許多家長一聽到孩子說“不會做”,便立刻衝上去當“救世主”,各種講題,各種指導。然而數學題目從來不是講懂的,而是做會的。除了個別題目思路奇特需要一定的指導外,絕大部分題型需要的是細緻地審題和冷靜的思考。聽十遍不如自己想一遍,講十遍不如自己練一遍。

所以在大部分時候,孩子們缺的不是解題的技能,而是嘗試的勇氣和主動思考的習慣。這時,我們一定要轉換心態,不要把自己當成救世主,而是把自己當成拉拉隊。在他遇到困難時,安慰他們的心情,鼓勵他們主動思考,認真讀題。給他們時間,給他們支持。在他們成功地自己解決問題時,給予極大的讚美。這樣孩子才能慢慢地養成主動思考的習慣,才會愛上思考的感覺,變得越來越聰明。

“考試分數”絕不是衡量學習力的唯一標準

三、鼓勵孩子表達觀點,說出思路。

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蒙田曾說:“語言只是一種工具,通過它我們的意願和思想就得到交流,它是我們靈魂的解釋者。”因此,我們為什麼不好好利用這種工具來為我們的思想服務呢?我國不也有句諺語說:真理越辯越明,道理越說越清。

“說”數學是一種極好地幫助自己集中精神,理清思路的方法。當我們在表達觀點的時候,我們的頭腦不會受到其他信息的干擾;當我們在闡述思路的時候,我們會很容易發現思維上的缺失。

所以,家長們要多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解題思路,解釋自己的解題方法。說得越多,就越容易說清,而說得越清,收穫就越大,孩子的成就感就會越強,他就會越來越喜歡討論問題。這種成就感與挑戰難題,改正錯誤時的收穫感並列一起,構成了孩子愛數學的基本要素。

“考試分數”絕不是衡量學習力的唯一標準

總結

分數並不是評判一個孩子在學習上擅長與否的唯一標準。一個孩子是否擅長學數學是由他在面對錯誤,面對挑戰時的狀態;以及是否願意表達這三個方面來評價的。如果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只能在這兩個中二選一的話,我選擇後者。因為分數是一時的,是具有偶然性的。但學習時的主動狀態則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希望家長們更好地放寬心態,用更加中正的態度和更豐富的角度來看待孩子的數學學習。並且請一定要把培養這三大學習狀態作為學習的主要任務,這可是他們一生的財富。在此,與各位家長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