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家長的“小升中”焦慮


每個聖誕節前夕都是香港小六學生選中學的重要時期。因為每年1月中旬左右,是大部分官立或官津中學(政府補貼學校)"自主招生"的截止報名日期,為此,小六家長們需要提前做好功課,瞭解學區內有哪些"名校",以便為子女的未來六年選最適合的中學。

而接下來,那些幸運兒會在2至3月左右,陸陸續續收到一些中學的面試通知。然而,2月底至3月初,同時也是香港眾多小六學生的第二次期考時間——這次期中考試成績無疑十分重要。所以,不少香港小六的家長們選擇在聖誕長假期間安排小孩參加各種輔導班。

在內地,除了北上廣深,大部分家長們的焦慮其實更單一,就是考上重點中學。因為幾乎每個城市都只有屈指可數的幾所重點中學,而坊間對於何為"重點",標準也很簡單:就是高考錄取率。因此,家長的目標很明確,不管用什麼辦法,只要能擠進這些重點中學,就已經完成階段性的任務。

香港家長的“小升中”焦慮

在香港,家長的焦慮更復雜一些。怎麼說呢?因為香港家長首先面臨選什麼樣的中學的問題,然後才是面臨能否被中學選上的問題。

內地家長可能會覺得,做個選擇而已,能有多難?說起來,在香港選中學還真不簡單,有不少學問。

首先是香港的學校種類比較多元化,不像內地般簡單。內地大多是公立學校,同一個省份所採用的教材不會相差太多,即便是私立學校,其教材也和當地的公立學校偏離不會太遠。在香港,情況完全不同。因為這裡辦學的機構有香港政府部門、非盈利團體、私營教學機構以及宗教組織等。在這個彈丸大的城市裡,中學類型至少有五大類。

· 第一類是官立中學,完全由政府教育局辦學,學費全免,但是以傳統應試教育為主。

· 第二類是津貼中學(也簡稱"官津"學校),顧名思義就是享受政府津貼,由非盈利團體辦學,也是提供全免學費教育,風格上比較多元化,但主體也是根據政府的教學要求,應試為主。

· 第三類是直資中學,由辦學團體自主運營,政府按符合條件的學生人數給學校一筆津貼。由於不是全額津貼,所以直資中學可以自行收費(但不能超過政府資助額的二又三分之二倍),學校還可以自行設置課程和入學標準。

· 第四類是私立學校,完全由香港的私立辦學團體自費經營和管理,不享受政府補貼。

· 第五類就是那些經常見諸報端,高端霸氣甚至需要買學校無息債券才能擁有面試機會的國際學校。這類學校重點是照顧本國的僑民,大部分均學費高昂,屬於高消費教育。在教學方面,當然更是千姿百態,有些貼近所在國體制,有些則中外兼蓄。

不難理解,不同的辦學機構,其招生流程、學費開支、以及所採用的教材和教學理念可以完全不同,有的學校甚至沒有固定教材。不同學校間,大到究竟應該是應試教育為主,還是以發掘興趣和發揮個體才能為主,抑或以英文教學為主還是以中文教學為主,小到中文用廣東話教還是普通話教,應該寫簡體字還是繁體字等,都大相徑庭。要收集上述不同學校的信息,以及這些學校的培訓方向,需要家長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因此,香港的家長首先面臨的是為小孩選擇哪一類辦學機構,選擇哪一類學校的問題。

其次,除了學校類別上的特點,學校自身特點也容易讓人犯選擇障礙症。

比如單一性別問題。不少香港的傳統名校都是宗教團體經營的,以單性別的男校或是女校居多,男女校的"名校"比例不如前者。但如果家長對於單一性別的學校有所顧忌,或者本身的信仰與學校的宗教信仰不太一致,又想去"名校",那麼選擇範圍可能就會大大縮小。

又比如課程設置問題。香港絕大多數家庭瞄準本地高校,但也有不少家長瞄準英美一流大學,或者是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歐洲等地的高校。在這種情況下,家長需要了解學校是提供DSE考試(香港本地的高考)課程,還是提供IB課程(歐美大學承認的一種國際文憑課程),抑或兩種課程均有。以及學校是否允許學生自由選擇IB課程——比如有些學校為了提升IB平均分,只允許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報考IB課程,從而令本校的IB考試平均分脫穎而出。

想瞄準香港本地高校,既可以選擇DSE課程,也可以選擇IB課程;既可以選擇中文教學,也可以選擇英文教學——但是一旦選擇了一個方向,將來就很難跨界,因為DSE和IB考試的方向南轅北轍。

對大部分中產家庭來說,財務壓力也是大問題。官立或是官津學校,即便是名校,都是免費的,對大部分家庭來說,極大地減少了財務負擔。如果選擇直資、私立或是國際學校中的"名校",其高昂的學費則可能是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

近年來,越來越多內地人做港漂。這些港漂家長還有更多一層擔憂:雖然香港的英文學校教學質量不錯,但這些學校的中文環境普遍都很弱,他們很擔心子女六年後基本上已經無法熟練地運用中文,或在中文方面,比內地同齡人要落後相當的級別。此外,由於香港學校普遍習題量低於內地中學,他們也擔心子女在數理化方面的發展要落後於內地學生。

這種擔憂有不少實例。不少港漂家長髮現,自己的小孩在國內讀書平平,但到了香港之後,數理化和語文幾乎可以成為全班的楷模。其實如果深入瞭解一些香港的中學,不難發現上述情況很正常:通常香港的學校數理化教得慢,題量也遠不如內地。而內地數理化教材普遍比香港同年級要深而且難,加上學生經常有題海訓練,因此在香港,即便是以應試教育為主的中學裡,其應試能力也和內地同齡人不可同日而語。

但如果更大範圍來看,港漂家長或許又不必過於擔憂。因為香港學生普遍英語能力較強,用英語學習數理化,令他們留學海外時毫無學習障礙。即便從應試角度來看,香港的中學學科設置也與大學專業銜接得更緊密。

在香港DSE的課程中,已經涉及到會計、經濟學等商科知識。那些IB課程則更加要求具備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IB的三大核心科目

1. 知識理論 Theory of Knowledge (TOK)

2. 延伸論文 The Extended Essay (EE)

3. 創意、行動與服務 Creativity, Action, Service (CAS)

分別要求學生能運用基礎知識和分析技能,能口頭提出自己的論點(TOK)並簡單成文;然後還要就某個話題撰寫一篇約4000字的論文(EE);並且要求學生參與不同類型的團體實踐活動(CAS)。可以說,IB課程涉及的這些綜合能力與海外大學及研究生階段的學術研究方法可謂一脈相承,而內地高中幾乎不會涉及這些領域。

對於小六的家長來說,究竟是男女校好,還是男/女校好;究竟是有宗教信仰的學校好,還是不帶宗教色彩的學校好;究竟是瞄準DSE課程好,還是瞄準IB課程好……這都是這個聖誕節期間需要認真考慮的。

聖誕焦慮症與奇葩的選校機制

和內地相比較,香港好學校數量的比重其實算高的,基本上每個地區都有比較好的名校,家長基本上總能找到適合自己理念的"名校"——但無論如何,那些選擇香港官立、官津學校以及直資學校的家長,都必須在聖誕節前夕做出決定,到底要在哪些"名校"中做選擇;而在做出選擇之後,小六家長們就會進入"被選擇"的焦慮階段。

這種焦慮除了來自學校的壓力,也與香港教育局的奇怪安排有莫大關係。

根據香港的奇怪擇校安排,選擇香港官立、官津學校以及部分直資學校的家長,需要經歷"自行分配學位"和"統一派位"兩個階段。


在第一階段,家長們可以申請2所自己心怡的學校。只要達到學校的招生標準,並且通過了學校的面試,就能獲得錄取。但根據香港教育局的安排,在該階段,即便學校錄取了該學生,該生也不會獲得通知(直到第二階段"統一派位"完成後,才會統一獲得通知)。


在第二階段,所有家長都可以參加區內"統一派位"的抽籤,家長最多可以選擇3所不受校網限制的學校,以及32所受校網限制的學校,看看自己的運氣如何。

這個奇葩機制最令人抓狂的地方在於,在"自行分配學位"階段,中學不會告訴申請人是否已經錄取了其子女,這個結果要在每年7月份才會統一公告。


因此,在最差的情形下,學生有可能在"自行分配學位階段"獲得心怡學校的面試機會,但沒有被錄取;而在"統一派位"階段又繼續申請這所心怡的學校,也沒有中籤,接著卻要一直等到7月初才知道這一"不幸"的結果——這時候,已經錯過了許多不參加"統一派位"的中學報名截止日期。

那些不參加"統一派位"機制安排的直資學校、私立學校和國際學校,通常不會遲至7月才放榜。

大部分國際學校和直資學校都是面試後不久便會給出確認函,並要求學生繳納"留位費"(數千元至上萬元不等),所以,如果被這些學校錄取,家長要麼準備損失一筆留位費,要麼就只能放棄就讀免費公立學校的願望。

香港的家長經常自嘲,由於"匿名錄取"和"抽籤"機制的存在,香港的"小升初"安排要求家長能熟練運用田忌賽馬策略和博彩策略。

除了上述兩大策略,還要考慮一種情況,如果不幸沒有在第一階段的"自行分配學位"和第二階段的"統一派位"中獲得心怡學校的錄取,該怎麼辦?

這時候香港家長通常還會運用"死纏爛打"和"廣撒網"策略。

所謂"死纏爛打"即坊間說的"叩門"。在經歷"自行分配學位"和"統一派位"後,一些名校往往還會有極少量的剩餘名額。家長一旦發現自己沒有成功派位,便會帶上自家小孩,還有厚厚的小孩簡歷,包括歷年的獎狀、證書(甚至包括家長自己的個人介紹),然後希望憑藉三寸不爛之舌,說服該中學的校長或招生主管錄取自己的小孩。

如果"死纏爛打"也不能解決問題,只能在那些不參加"統一派位"的學校裡,選擇幾所較好的學校做後備之用。正如上文所述,這類學校,大多是私立學校、國際學校,或是不參加統一派位的直資學校。

這需要家長付出大量的財力和精力,而且往往需要提前佈局,不能等7月放榜後才去臨時抱佛腳。這些學校通常有自己的教學特點、招生標準和流程,而且通常設置不少特別的面試環節。要申請這些學校,家長需要詳細瞭解這些學校的背景,確定自己是否要走這條路,然後還要做大量的有針對性的面試準備。

有些私校不僅學費昂貴,而且會收取金額不等的報名費,如果有幸被錄取,還會要求繳納留位費。筆者就有朋友被香港的某國際名校錄取,按要求繳納了一筆不菲的留位費,然後又被另一所直資名校錄取,最後只能放棄前者的留位費。

當然,對於大部分家長來說,只要最終能被心怡的中學錄取,哪怕"聖誕焦慮症"再嚴重、精力和金錢投入再大,都不是大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