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高三老師扇學生耳光怒摔其手機,家長:理解老師感受到對他好

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都會犯錯,如何對待犯錯的孩子,考驗著每一個教育者。

這兩天,江蘇淮安某中學的一名高三老師,因為學生上課看手機,一怒之下扇學生耳光並摔其手機,引起熱議。

江蘇高三老師扇學生耳光怒摔其手機,家長:理解老師感受到對他好

從視頻中可以看到,老師先是對這名學生連打兩巴掌,然後將其手機怒砸在地上,同時讓旁邊的學生錄像。

江蘇高三老師扇學生耳光怒摔其手機,家長:理解老師感受到對他好

早在開學初,該中學就明令禁止學生將手機帶到學校,熊孩子明知故犯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視頻一出,評論區有代表老師發聲的:

火燒眉毛了還玩手機,不想讀書幹嘛來學校啊!

江蘇高三老師扇學生耳光怒摔其手機,家長:理解老師感受到對他好

有家長來聲援的:

我會感激這位老師,一位袒護孩子的家長是教育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江蘇高三老師扇學生耳光怒摔其手機,家長:理解老師感受到對他好

就連這個學生的父親都說支持老師和學校的行為,自己也是從學生時代過來的,很能理解老師,在與兒子的溝通中也感受到老師平常對他們很好。

家長甚至表示:這位老師確實提高了學生的成績,也希望學校不要給老師處罰,讓老師儘快恢復上課。

但是,面對老師的處罰,有學生來站隊:

帶手機違規是錯了,公然玩手機是大忌,但是掌摑真的太過分了。

江蘇高三老師扇學生耳光怒摔其手機,家長:理解老師感受到對他好

今年受疫情影響,本該2月份開學,但是為了保證學子的健康,各地陸續都推遲開學。

畢業黨好不容易等來了開學季,本該爭分奪秒把時間花在刀刃上,但是看到高三學生居然上課玩手機,老師對於學生恨鐵不成鋼的心情我們可以理解。

江蘇高三老師扇學生耳光怒摔其手機,家長:理解老師感受到對他好

但是,比起孩子有沒有玩手機,我們更應該思考:

為什麼孩子會明知故犯公然違反學校紀律?

老師的懲罰措施是否可取?

家長有無責任?

江蘇高三老師扇學生耳光怒摔其手機,家長:理解老師感受到對他好

熊孩子為何明知故犯

首先來說說手機成癮,這其實孩子自律性差的一種表現。

孩子的自律性差,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則是電子產品低齡化對青少年的危害已經越來越明顯了。

孩子對電子產品沒有抵抗力,家庭教育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正面管教》中提到:要記住,除了電子產品,任何活動都有可能讓人上癮,所以,任何活動都不能過火,要知道興趣和上癮的區別。

江蘇高三老師扇學生耳光怒摔其手機,家長:理解老師感受到對他好

貪玩,是孩子的天性,如何區分興趣和上癮的區別需要家長的耐心引導,比如:

在孩子年齡小的時候有沒有給他們提供有限制的選擇?

家庭中有沒有制定電子產品的使用規則?

有沒有引導孩子發展其他興趣愛好?

另外,春季開學延遲,孩子在適應了網課的節奏後又要迅速切換為課堂授課模式,很顯然,對於那些適應性不良的孩子來說,開學無疑又是一次心理上的衝擊,需要給他們時間自己去調整。

江蘇高三老師扇學生耳光怒摔其手機,家長:理解老師感受到對他好

老師的做法是否可取

前面提到有很多人贊成老師的做法,說嚴師出高徒,但是,真的是這麼回事嗎?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

紀律不能冒犯,老師不能挑戰。

所以,老師掌摑學生,怒摔手機就是理所當然為學生好嗎?

未必。

江蘇高三老師扇學生耳光怒摔其手機,家長:理解老師感受到對他好

我們的學校教育或家庭教育長期以來一直在培養“乖孩子”。在家裡,家長代表“正確”,要求孩子“聽話”;到了學校,教師代表“權威”,不容許學生有任何“與眾不同。

學生將手機帶到課堂,老師認為“權威”受到挑戰進而懲罰學生,其實更多地只是一種憤怒情緒的宣洩。

江蘇高三老師扇學生耳光怒摔其手機,家長:理解老師感受到對他好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提到一個例子:

一位家長說孩子忘了帶英語作業本,被老師罰寫一百遍“我忘記帶英語作業本是不對的”這句話。

尹建莉老師評價道:老師這樣做,已完全不是為了教育,僅僅是報復心理下的濫施淫威。孩子是弱勢者,他沒有辦法,只能把這句話寫一百遍,可以想象,這會讓孩子感到多麼噁心,英語課在他心中可能永遠成為一門噁心課程了。

懲罰,可以讓學生長記性,也可以對其他人起到懲戒的作用,但是又不得不說,懲罰,其實某種程度是最莽撞、最立竿見影,但是也容易激起學生逆反心理的教育手段。

如果真正為孩子好,老師應該通過學生家長側面打聽一下學生的近況,或者從同學處瞭解孩子的狀態,而不是急於向學生證明你是錯的,我是對的。

江蘇高三老師扇學生耳光怒摔其手機,家長:理解老師感受到對他好

弗洛姆說:“運用破壞性的手段也有其自身的結果,即實際上改變了目的。”

那麼,作為家長如何做才能避免孩子帶手機去課堂的悲劇出現呢?

給家長的建議

​首先:及時瞭解孩子的學習狀態,引導並幫助孩子克服學業帶來的壓力,鼓勵他們適當放鬆,而不是一味地跟孩子強調高分;

其次:給孩子提供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在家庭內部營造學習氛圍,避免電子產品對孩子形成干擾,嚴格區分休息和學習的區別;

最後:相信孩子,做孩子的朋友,而不是讓孩子淪為一臺學習的機器。

再過不到三個月就要高考了,希望畢業黨們都能收穫一個屬於自己的美好未來。

——感謝閱讀——

注: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