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病呻吟!焦慮?疑病?還是焦慮型疑病症?

  生活中,我們多多少少的都有過“疑病”的經歷:

  胃部不適會懷疑自己是不是患上了胃癌;

  早上眼瞼水腫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得了尿毒症;

  有些有過不潔性經歷的人,會懷疑自己是不是患上了艾滋病…

  為此我們有時也會憂心忡忡的擔心好久,甚至會專門跑到醫院做一些相關的檢查。但是,只要檢查結果沒有問題,我們便會放下心來,不再擔心自己的健康。


無病呻吟!焦慮?疑病?還是焦慮型疑病症?


  而疑病症患者則不同,他們似乎堅信自己已經患上了某種不治之病,因此遊走於各大醫院之間,儘管檢查結果和醫院的醫生們,一再的向他們表明,他們很健康。

  但是,並不能完全的打消他們的疑慮。在消停一段時間之後,他們會再次開始折騰,沒完沒了……

  疑病症患者這種懷疑自己有病,並且不斷求治的心理行為,是怎麼形成的呢?

  其實,在疑病症患者開始求治行為之前,他們已經因為各種原因,陷入了嚴重的焦慮情緒之中了。最常見的原因,是人格的不成熟,缺乏與其年齡相符的承擔能力。


無病呻吟!焦慮?疑病?還是焦慮型疑病症?


  長期的焦慮,確實會導致身體的不適,這就是心理學上常說的心理問題的軀體化。

  比如說心慌、胸悶、胃部不適、頭疼等等。但是,這些不適本身,並不會導致疑病症。

  真正使疑病症成為可能的是——抑鬱狀態。抑鬱狀態,首先影響的是我們大腦的前額葉,大腦前額葉功能的損傷,會導致我們的身體感覺變得非常敏感。

  這就會放大由於軀體化所引起的身體不適。

  同時,前額葉功能下降,會影響我們對情緒的管理能力。而情緒,則會把之前的軀體化放大,同時,會把一些是是而非的理由,與這種軀體不適聯繫起來。

  在前額葉功能正常的狀況下,我們能夠很輕易的戳穿情緒的這種把戲,並以合理的、客觀的事實來作為自己判斷的依據。


無病呻吟!焦慮?疑病?還是焦慮型疑病症?


  現在,導致疑病症的三個原因就湊齊了:一、軀體不適。二、軀體不適引起的強烈情緒反應。三、前額葉功能損傷,無法用客觀事實來影響、管理情緒。

  當突然有一天,他們因為一個偶然的原因,開始懷疑自己患有某一種嚴重的疾病,他們內心的焦慮便開始明朗化,身體不適的原因也得到了解釋。

  而在求治的過程中,因為不必再面對自己一直想逃避的責任和環境,他們的內心衝突也會因此減輕。

  同時,因為把自己的所有焦慮,都解釋為自己“有病”,他們也會為自己的病,感到無比的焦慮。一旦在經過檢查和醫生確診沒病之後,他們短時間之內,會感受到放鬆的愉悅。

  但是,一旦回到原來生活環境,他們的焦慮又會再次復發。各種不適,也會捲土重來,最終,他們會依賴上,通過做體檢、看醫生,來緩解焦慮的方式……


無病呻吟!焦慮?疑病?還是焦慮型疑病症?


  疑病症怎麼治療?如何預防?

  疑病症又稱疑病性神經症,目前歸類為軀體形式障礙中,主要指患者擔心或相信患有一種或多種嚴重軀體疾病,患者主訴軀體症狀,反覆就醫,儘管經反覆醫學檢查顯示陰性以及醫生給予沒有相應疾病的醫學解釋也不能打消患者的顧慮。

  本病多在50歲以前發病,為慢性波動病程,男女均可發生。

  疑病症還會引發焦慮、憂慮、恐懼和植物神經紊亂等疾病,那麼要如何治療疑病症呢?

  經常有患者說,醫生我心臟不舒服,脖子不舒服等身體多處不舒服,檢查完後,告訴患者,說身體沒有任何異常,但是患者堅持開藥給他吃。

  那麼,在臨床上如何治療疑病症呢?在排除軀體疾病、診斷明確之後,應該建議患者停止各種不必要的檢查。


無病呻吟!焦慮?疑病?還是焦慮型疑病症?


  1. 心理治療

  以支持性心理治療為主,開始要耐心細緻的聽取患者的訴述,讓他們出示各種檢查結果,持同情關心的態度。

  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關係,在得到患者信賴的基礎上引導患者認識其疾病的本質不是軀體疾病,而是一種心理障礙。

  在認可接納患者確實存在明顯軀體不適感的基礎上,對疾病的性質進行科學合理的解釋,避免糾纏於討論症狀本身。


無病呻吟!焦慮?疑病?還是焦慮型疑病症?


  2.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主要針對患者的抑鬱、焦慮等情緒症狀,可使用抗焦慮與抗抑鬱藥物或天然草藥等放鬆情緒、愉悅心情。

  任何疾病都要以預防為主,防患於未然。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預防疑病症:

  不找度娘:有疑病傾向的人,儘量不要查閱有關醫學衛生方面的資料,尤其避免網上搜索、百度查找,這是疑病症心理預防的重要原則。

  不亂求醫:改變四處投醫問病的習慣。只有確實有某種疾病,才接受必要的診治。


無病呻吟!焦慮?疑病?還是焦慮型疑病症?


  不要太敏感:杜絕經常自我注意、自我檢查、自我暗示的不良生活習慣。因為人對機體內部的各種信息和各種刺激都有感知能力。

  感覺過分敏感,就會脫離現實,會把生理的感覺疑為疾病的過程,把輕微的小病體驗為大病、重病。

  感覺要恰如其分才能準確評價機體的狀態,無根據的擔心疑慮,本身就是一種不良的心理因素,是誘發多種身心疾病的導火線。

  不要過分關注:只要不是器質性疾病,對自己身體上一切功能性症狀和不適要抱著“聽之任之”的態度。


無病呻吟!焦慮?疑病?還是焦慮型疑病症?


  不拒絕診治:對於偶然發現的確實存在的疾病,要積極診治;對於個人不能克服的疑病症,必要時接受心理疏導和藥物幫助。

  學習科普,是保護自己和家人最強悍的武器。感謝大家的閱讀、關注和點贊。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加關注在私信裡留言,我會為大家解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