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學作品賞讀·《史記·項羽本紀》(節選)

古代文學作品賞讀·《史記·項羽本紀》(節選)


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節選)


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1。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2 。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3。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4。……秦始皇帝遊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5。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6!”梁以此奇籍。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7。

古代文學作品賞讀·《史記·項羽本紀》(節選)


…… ……
王召宋義與計事而大說之,因置以為上將軍,項羽為魯公,為次將,范增為末將,救趙○8。諸別將皆屬宋義,號為卿子冠軍○9。行至安陽,留四十六日不進。項羽曰:“吾聞秦軍圍趙王鉅鹿,疾引兵渡河,楚擊其外,趙應其內,破秦軍必矣。”宋義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蟣蝨○10。今秦攻趙,戰勝則兵罷,我承其敝○11;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12。故不如先鬥秦趙○13。夫被堅執銳,義不如公;坐而運策,公不如義。”因下令軍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者,皆斬之○14。”乃遣其子宋襄相齊,身送之至無鹽,飲酒高會○15。天寒大雨,士卒凍飢。項羽曰:“將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歲饑民貧,士卒食芋菽,軍無見糧○16。乃飲酒高會,不引兵渡河因趙食,與趙併力攻秦,乃曰‘承其敝'○17。夫以秦之強,攻新造之趙,其勢必舉趙。趙舉而秦強,何敝之承!且國兵新破,王坐不安席○18。埽境內而專屬於將軍,國家安危,在此一舉○19。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項羽晨朝上將軍宋義,即其帳中斬宋義頭,出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當是時,諸將皆懾服,莫敢枝梧○20。皆曰:“首立楚者,將軍家也。今將軍誅亂。”乃相與共立羽為假上將軍○21。使人追宋義子,及之齊,殺之。使桓楚報命於懷王○22。懷王因使項羽為上將軍,當陽君、蒲將軍皆屬項羽○23。


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乃遣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鉅鹿。戰少利,陳餘復請兵○24。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25。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26。涉間不降楚,自燒殺。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27。乃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擊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28。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 ……
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29。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30。”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31!”
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32;沛公兵十萬,在霸上。范增說項羽曰○33:“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34。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張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35。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張良曰:“誰為大王為此計者?”曰:“鯫生說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故聽之○36。”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張

良曰:“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張良曰:“秦時與臣遊,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於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張良出,要項伯○37。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38,曰:“吾入關,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39。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40。”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41!”沛公曰:“諾。”於是項伯復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王許諾。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42。”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向坐○43;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44。項王默然不應。范增起,出召項莊○45,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46。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莊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47。

於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48,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噲曰:“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49。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50。項王按劍而跽曰○51:“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52。”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鬥卮酒○53。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54!”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55。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56。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57。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項王未有以應,曰:“坐!”樊噲從良坐。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58。
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59。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於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良問曰:“大王來何操?”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張良曰:“謹諾。”當是時,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60。與樊噲、夏侯嬰、靳彊、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61,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62。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63。”沛公已去,間至軍中○64。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桮杓,不能辭○65。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項王曰:“沛公安在?”良曰:“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66。”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67,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
…… ……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68。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69。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59]!”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70。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71。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 ○72。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73。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74。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75。”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漢軍圍之數重。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76。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77。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78。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船待○79,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80?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81,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82:“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83。”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頭,餘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最其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84。五人共會其體,皆是。故分其地為五:封呂馬童為中水侯,封王翳為杜衍侯,封楊喜為赤泉侯,封楊武為吳防侯,封呂勝為涅陽侯○85。
…………
(選自1997年中華書局縮印標點本《史記》)

古代文學作品賞讀·《史記·項羽本紀》(節選)


【注 釋】
○1下相:秦代縣名。故治在今江蘇省宿遷市。 ○2季父:叔父。 王翦:戰國末秦將。曾攻趙、燕,滅楚。 ○3項:春秋國名,後屬楚,治所在今河南境內。 ○4竟學:學到底。 ○5會(guì貴)稽:郡名,治所在吳(今蘇州)。 浙江:水名,即錢塘江。 ○6族:滅族。 ○7憚:害怕。 ○8王:戰國楚懷王之孫,名心,項梁起兵後把他從民間找到,仍立為楚懷王。宋義:曾任楚令尹。楚滅後,從項梁伐秦。項梁打敗秦將章邯,驕傲輕敵,宋義勸止,項梁不聽,後在定陶被章邯擊敗後戰死。 說(yuè月):喜歡。 范增:居巢(今安徽桐城)人,初隨項梁,後跟隨項羽,為主要謀士。 ○9卿子冠軍:宋義的稱號。卿子,尊稱,猶”公子”。冠軍,全軍之首,宋義時為上將軍,故稱。 ○10“夫搏”句:意為虻的搏擊對象是牛,而不是牛身上的蝨子。以喻出兵意在滅秦,而不在救趙。搏,打擊。蟣,蝨子的卵。 ○11罷:通”疲”。 承其敝:趁其疲憊(攻擊他)。敝,疲憊。 ○12鼓行:擊鼓行軍。 舉:攻下,此指戰勝。 ○13鬥秦趙:使動用法,使秦趙相鬥。 ○14很:通”狠”。以上四句皆暗指項羽。 ○15相齊:做齊國丞相。 身:親自。 無鹽:在今山東東平東。 高會:盛大宴會。 ○16芋菽:泛指非主食作物。芋:芋頭。菽:豆類。 見(xiàn現)糧:現有的糧食。見通“現“。 ○17因趙食:就食於趙。因,依靠。 ○18國兵新破:指楚軍項梁剛剛兵敗身死。 ○19埽:通“掃”。 ○20懾:恐懼。 枝梧:斜而相抵的支柱,引申為抵抗。 ○21假:代理。 ○22桓楚:楚人,隨項梁起兵,後隨項羽。 報命:彙報奉命工作的情況。 ○23當陽君:姓英名布,受過黥刑,故又稱黥布。先跟隨項梁、項羽,後歸劉邦。 蒲將軍:事蹟無考。 ○24陳餘:當時為趙將。 ○25沈:“沉”的古字。 釜:鍋。 甑(zèng贈):一種做飯用的陶器。 ○26王離:秦將章邯的部將。 甬道:兩旁有牆或其它障蔽物的馳道或通道。 蘇角:秦將。 ○27壁:軍中營壘。 ○28轅門:軍營門。古時軍隊紮營,豎兩車轅相對為門,故稱。 ○29沛公:漢高祖劉邦,因其於沛(今江蘇省沛縣)起義,故稱沛公。 霸上:即灞水西之白鹿原,在今陝西省西安市東。”霸”又作”灞”。 ○30王(wàng旺):此用作動詞,稱王。關中:具體說法不一。均指函谷關內地區,相當於今陝西省地區。 子嬰:秦始皇太子扶蘇之子。趙高逼殺胡亥後,立子嬰為王。劉邦破武關,子嬰降,後為項羽所殺。 ○31 旦日:明天。 饗(xiǎng想):用酒食犒勞。 ○32新豐:秦代驪邑,劉邦稱帝后改稱新豐,在今陝西省臨潼縣東。 鴻門:阪名,在新豐東十七里,今名項王營。 ○33范增:項羽的謀士,後為劉邦反間計所害。 說(shuì稅):勸說。 ○34項伯:項羽的族叔,名纏,後封射陽侯。 留侯張良:字子房,劉邦的主要謀士,後封留侯。張良居下邳時,項伯曾因殺人,投奔張良避匿,所以這裡說項伯與張良”素善”,參見下文。 ○35“臣為”句:張良本為韓王申徒,後劉邦令韓王留守陽翟(今河南禹州),令張良隨己同入武關擊秦。見《史記·留侯世家》 。 ○36鯫(zōu鄒)生:淺陋無知之小人。 距:通”拒”,把守。 內:通”納”。 ○37要:同“邀”。 ○38卮(zhī支):盛酒的圓形器皿。 為壽:敬酒祝壽。 ○39秋豪:獸類秋天新生的絨毛,喻細小。豪,通”毫”。 籍:用作動詞,登記於簿籍。 府庫:官府儲存財物兵甲的倉庫。 ○40倍:同”背”。 ○41蚤:同“早”。 謝:賠罪。 ○42郤:同隙,嫌隙。 ○43東向坐:古人室內座席以東向為尊,應讓賓客坐,其次南向、北向、西向。項羽自己東向坐,讓范增南向、劉邦北向、張良西向,是有意簡慢以示威勢。 ○44目:用作動詞,使眼色。 玉玦(jué決):玉器名,環狀而有缺。玦、決諧音,范增以玉玦向項羽示意,是要他下決心。 ○45項莊:項羽的堂兄弟。 ○46不忍:下不了狠心,即有仁慈之心。 若:你。 ○47翼蔽:像鳥張開翅膀那樣掩護。 翼,翅膀。蔽,掩蔽。 ○48樊噲(kuài快):沛人,原為屠狗者,從劉邦起兵,後封舞陽侯。 ○49交戟:以戟相交叉,以禁止出入。 內:通”納”。 ○50瞋(chēn抻)目:怒目圓睜。 眥(zì恣):眼眶。 ○51跽(jì技):古人席地坐,雙膝著地,兩股貼雙腳跟;直身,股離腿跟為跪;跪而挺腰為跽,故跽又稱”長跪”。跽便於躍起,這裡表示有所戒備。 ○52參乘:位於車右的侍衛者,參又作驂。 ○53鬥卮:大酒杯。 ○54彘(zhì至)肩:豬腿。 ○55啖(dàn旦):吃。 ○56不能舉:不能殺盡。 不勝:不夠。 ○57細說:小人的讒言。 ○58須臾:一會兒。 如廁:上廁所。 ○59陳平:陽武戶牖鄉(今河南蘭考縣境內)人,當時為項羽部下,後投劉邦,封為漢丞相。事蹟見《史記·陳丞相世家》。 ○60置:丟棄。 ○61夏侯嬰:沛人,從劉邦起義,後以功封汝陰侯。 靳彊:劉邦屬下,後封汾陽侯。 紀信:劉邦屬下,為將軍,形貌酷似劉邦。後滎陽之戰,他假扮劉邦誑楚軍,被俘燒死。 步走:徒步快走。 ○62酈山:即驪山,在鴻門西。 芷陽:秦縣名,故治在今陝西省長安縣東霸川上的西阪。 間(jiàn見)行:找空隙穿行,即抄小路之意。 ○63度(duó奪):估計。 ○64間至軍中:由小路回到軍營。這是張良的揣測之詞。 ○65桮杓:“桮”同”杯”,杓同”勺”,都是酒器,此指酒。 ○66督過:責備,找岔子。 ○67豎子:小子。此明指項莊,暗指項羽。 ○68壁:此指駐紮。 垓下:在今安徽靈壁南沱河北岸。 ○69逝:奔跑。 ○70直:當。 潰圍:突圍。 ○71灌嬰:睢陽(今河南商丘南)人,漢將。 ○72屬(zhǔ主):此指跟隨。 ○73陰陵:在今安徽定遠西北。 紿(dài帶):哄騙。 ○74東城:在今安徽定遠東南。 ○75刈(yì義):砍斷。 ○76“期山”句:約定在山的東面分三處地點會合。期:約定。山,指四潰山,在今安徽和縣北。 ○77赤泉侯:漢將楊喜,攻殺項羽後被封赤泉侯。赤泉,在今河南淅川境。 ○78辟易:退避,逃避。闢,同"避"。易,挪動。 ○79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浦。 亭長:秦漢時十里一亭,設亭長一人。 艤(yǐ椅):將船停靠岸邊。 ○80王我:擁我為王。 ○81顧:回頭。騎司馬:騎將官銜名。 ○82面之:對面看。 指王翳:指給王翳看。王翳,漢將。 ○83為若德:意為送你個人情吧。 ○84體:指肢體。 ○85中水:縣名,在今河北獻縣西北。 杜衍:縣名,在今河南南陽西南。 吳防:縣名,本稱吳房,在今河南遂平。 涅陽:縣名,在今河南鎮平南。


【教學提示】

一、 作者簡介與本文題解

古代文學作品賞讀·《史記·項羽本紀》(節選)


司馬遷(前145?),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人,先世為周代史官,父談任漢武帝太史令。司馬遷少而好學,二十歲後漫遊幾遍全國。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得繼父職,他博覽漢室藏書,參以遊歷見聞,在其父累積編次的大量史料基礎上,於太初元年(前104),開始從事《史記》的編寫。天漢二年(前99),因替不得已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解,被處腐刑。在獄中,他仍寫作不輟。出獄後出任多由宦官充任的中書令,使他更發憤著述,終於在徵和初年(前92左右),完成了《史記》這部鉅著。不久即去世,年約六十餘。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自黃帝至漢武帝時三千多年曆史,凡五十二萬餘言,一百三十篇,分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各體有機配合,構成了這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報任安書》)的歷史鉅著。《史記》的通行版本是中華書局標點本,1997年版。
《史記》中文學價值最高的是本紀、世家、列傳三類傳記性作品,這些作品既能實錄不訛,又有開合跌宕之致,加以語言峻潔生動,遂能於搖曳變化中將人物刻劃得栩栩如生,故歷來被推崇為我國傳紀文學的典範、古代散文的楷模。司馬遷也因此成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史學家和文學家之一。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本紀是《史記》專門記載歷代帝王事蹟的專門歷史。項羽雖然沒有正式稱帝,但司馬遷認為秦漢亂世中”政由羽出”,曾主宰一時,號為”霸王”;加以司馬遷對他抱有深切的同情,所以將他也列入本紀。本文在記敘他一生重大事蹟時,成功地塑造了這一豐滿動人的悲劇性格,顯示了他失敗的歷史必然性,同時也展示了秦末戰亂頻仍的社會狀況。

二、項羽的性格特點

古代文學作品賞讀·《史記·項羽本紀》(節選)


項羽的性格具有強烈英雄感的悲劇性。一方面他”力拔山兮氣蓋世”,從二十四歲隨叔父項梁起兵後,一直抗擊著強秦的主力,在多次決定性的戰役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另一方面,他疏於戰略,黯於用人,剛愎自用卻又當斷不斷,企圖以一夫之勇、一己之智來統一天下,終於不可避免地被雄才大略而機巧多詐的劉邦擊敗,以烏江自刎結束了可歌可泣的一生。《項羽本紀》在記敘他一生重大事蹟時,成功地塑造了這一豐滿動人的英雄氣概和悲劇性格,顯示了他失敗的歷史必然性。


這裡選錄的三節,從三個不同的方面來展示其英雄氣概和悲劇性格的形成和過程。

古代文學作品賞讀·《史記·項羽本紀》(節選)


“鉅鹿之戰”主要寫項羽處於發展和上升階段時順應歷史潮流,建立卓著戰功過程中形成的英雄氣概。文中對於少年項羽想學“萬人敵”,對秦始皇要“取而代之”等貌似“狂妄”和“野心”的描寫,實際上已經暗示出項羽雄心壯志的端倪。項羽所處的秦末亂世,本來是一個呼喚英雄的時代。但由於秦始皇的淫威和殘暴,使得反秦力量內部也都程度不同地染上了“恐秦症”。上到楚懷王,下到身為上將的宋義等將領,不是畏敵如虎,就是“皆作壁上觀”。然而另一方面,同樣是秦始皇的暴政,卻激起了廣大民眾風起雲湧的反抗浪潮。在此背景下,項羽扮演了順應民心、人民群眾呼之即出的時代英雄形象。除掉宋義是反秦戰爭中舉足輕重的一環,它從根本上剷除了義軍內部的“恐秦症”,激發了人們推翻暴政的信念和決心。“破釜沉舟”則展示出他作為一位指揮員把握戰機、當機立斷的果敢和堅定。

古代文學作品賞讀·《史記·項羽本紀》(節選)


“鴻門宴”是中國人家喻戶曉的戲劇性場面,但它留在人們頭腦中的只是一個陷阱式的請客方式的代稱符號,其深層的意蘊卻是揭示出一位叱吒風雲的英雄性格中的悲劇性因素。鉅鹿之戰後很快形成的巨大威望,使項羽完全陶醉於自我崇拜的英雄光環之中。儘管秦國尚未滅亡,劉邦也在積蓄力量,以求一逞。項羽對此雖然並非不在意,但他在潛意識中已經把自己視為天下霸王。這種自我迷戀和陶醉導致其在很多具體問題決策上失去正確的判斷,從而造成若干失誤。首先是輕信於人,缺乏主見。面對曹無傷的中傷、劉邦的虛假恭維、張良別有用心的斡旋,項羽都是誰說就信誰,難以分辨其真實面目。皆因過分虛榮,自我陶醉於霸王夢中所致。其次是以近乎愚蠢的不忍人之心來沽名釣譽。面對范增的反覆提示,項羽之所以下不了決心,就是心裡覺得自己和劉邦的力量對比有天壤之別,幹掉劉邦有牛刀殺雞之嫌。項羽沒有認識到作為普通人的仁慈與作為政治家戰略家的決斷是不共戴天的。正是這種婦人式的仁慈所造成的坐失良機,成為歷史上政治家、軍事家引以為戒的嚴重教訓。“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這種歷史角色的扮演是項羽本人所始料未及的。第三是懷疑親信,失去人心。過分的自信乃至自戀,使項羽對外沽名釣譽,輕信於人,對內則孤性多疑,以致失去人心。這一點在他對於范增的態度上表現得尤為明顯。亞父范增以70高齡跟隨項羽運籌帷幄,出謀劃策,可謂是盡心竭力,忠心耿耿。然而范增的赤膽忠心並沒有得到項羽的認可,他的重大建議也被項羽所拒絕。難怪當范增得知劉邦逃竄的消息後絕望地感嘆:“豎子不足與謀!”因此,“鴻門宴”表面上是不可一世的楚霸王掌控著局面,而實際上由於他性格中的種種缺陷,已經拉開了他走向失敗和滅亡的序幕。

古代文學作品賞讀·《史記·項羽本紀》(節選)


“垓下之圍”是項羽最終失敗的英雄悲歌。作者從三個層面揭示出這位曠世英雄性格中的悲劇因素所導致的悲劇結果。一是個人情感生活和蓋世英雄之間的矛盾。以“四面楚歌”為背景的“霸王別姬”場面,是項羽這位蓋世英雄性格中兒女情長一面的真實展示。項羽在“鴻門宴”中表現出來的凡人之性情與政治英雄之間的矛盾在這裡又以另外一種方式展示出來。不過這裡項羽的表現不再令人惋惜甚至生厭,而是令人對其產生深深的同情,甚至具有催人淚下的效果。二是項羽的自我崇拜情結在這裡再次得到極至的展示。為了說明自己仍然是蓋世無雙的英雄,是“天亡我,非戰之罪也”,項羽向屬下提出“三勝”漢軍的設想。結果完全如項羽所料,項羽衝鋒陷陣的超群武藝莫不運用自如,令人咋舌。但這場“勝利”除了滿足項羽的虛榮心、給他挽回一點面子之外,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同時它也展示出項羽的自我迷戀的個人崇拜帶有脫離現實的白日夢傾向,是政治領袖人物的大忌。三是項羽臨死都沒有放棄“沽名釣譽”的積習。他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烏江,固然有令人蕩氣迴腸的豪壯,也有“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共鳴。但在他看來,生命的意義和事業的成功都遠不及臉面重要。為了臉面,他可以放棄“臥薪嚐膽”的努力,也不懂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道理,從而令人惋惜地結束了一代英雄的悲劇命運。


三、描寫人物的主要手法
人物形象的成功刻畫是本文的最大特色之一。項羽的形象凜凜如生,全得力於司馬遷的傳神之筆。這位狂飆突起式的英雄,天性賁張,無拘無束,一任性情,愛如春風,恨如烈火,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作者描寫人物的主要手法有:
一是以事件寫人物,即選擇精彩和生動的生活片斷來描寫和刻畫人物。司馬遷選擇了鉅鹿之戰、鴻門宴、垓下之圍三件歷史重大事件進行重點描寫,既反映了秦漢之際的重要歷史時刻,也再現了項羽一生中的三次成敗關鍵時刻的言行,突出了他既鮮明又豐富的個性特徵。
二是細節描寫。常常用一些細微情態表現人物的精神個性。鴻門宴上,范增三次舉珏示意,表現他要求項羽殺劉邦的急切。樊噲闖帳,表現他的勇敢與對劉邦的忠誠。項羽與范增對劉邦託張良轉送禮物的不同態度,可見項羽並未意識到此後的命運,而范增已預料到可悲的結局。
三是場面描寫。往往能創造人物的活動舞臺,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鉅鹿之戰的場面,有聲有色,驚心動魄。鴻門宴場面,刀光劍影,明爭暗鬥。在保持人物與基本情節真實的前提下,司馬遷也不排斥想像。鴻門宴前劉邦、張良、項伯的密談,烏江邊項羽與船老大的對話,都不免有司馬遷“合情合史”的想像與發揮在內。

四是運用對比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點更加鮮明、突出。例如“鴻門宴”中項羽在優勢下恃勇驕橫,剛愎自用,粗疏麻痺,毫無遠慮;劉邦則在劣勢下能忍辱負重,善於採納意見,隨機應變,善於保存自己。項羽任人惟親,致使謀臣不能施其謀,將士不能效其力;劉邦則知人善任,謀臣能從容定計,將士能見危受命。項羽養奸貽患,又自絕敵營內應;劉邦則有奸必肅,又能爭取敵營的人為自己效勞。又如樊噲之襯托項莊,張良之襯托範増,都能起到烘雲托月之效。這樣的對比、映襯,使人物性格更加鮮明,並揭示了劉勝、項敗的必然趨勢。
四、典故釋義
破釜沉舟: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幹到底。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項莊舞劍:比喻比喻說話和行動的真實意圖別有所指。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五、注意註釋中黑體字詞語
【思考與練習】
一、簡述司馬遷生平和《史記》的基本情況
二、分析項羽的性格特點
三、本篇人物描寫的主要手法有哪些?
四、掌握本篇重要成語出處與釋義

古代文學作品賞讀·《史記·項羽本紀》(節選)


(選自寧稼雨主編《新編大學語文教程》,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