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國人缺少俠義精神?—俠客的淪喪史

”曾夢想仗劍走天涯,看一看世間的繁華“似乎是每一位男孩在青春期都做過的俠客夢。但這個只是夢,如果一個孩子放棄學業,離開初中課堂去登封少林學習武術時,也基本宣告他的人生止步於保安了,成為武打明星得概率比連中三次五百萬彩票還低。還想要仗劍走天涯,行俠仗義?先去找一份工作把劍買了在說吧。

這不是生活的苟且面對詩和遠方的無奈,是自古以來的現實,文學中的俠客是浪漫的謙謙君子,坐擁山莊、島嶼、憑藉武功高強統領一方。現實中的俠客往往是無業的流民,江湖上的強盜,黑惡勢力,用今天的話講就是社會不穩定因素。他們是歷代王朝重點絞殺得目標,在肉體上消滅,在社會認知上排斥,落草為寇得宋江執著得想要招安,常念及得也是以後的歸宿。本文將探討以下三個問題,來解答為何會產生這樣的結果。

為何我們的社會上也缺乏俠客精神生根發芽的土壤?

歷史為何最終把燕趙悲歌得俠客淪為社會底層得江湖人士?

歐洲有中世紀產生得騎士精神,美國有西部拓荒建立的牛仔精神,衍生出個人英雄主義,日本也有尚武得的武士道精神,而我們的文化中卻缺乏了尚武得精神?墨家得俠客精神本是我們文化中尚武得部分,但卻在漢初即以消亡,俠客也在輾轉千年後消亡,國人常引以為遺憾,哪為何會消失了哪?先來探尋這個問題。

為何中國人缺少俠義精神?—俠客的淪喪史

一、俠客在大一統的帝國中的沒落

先秦貴族化的戰爭有如歐洲中世紀一樣的尚武精神,商周以降,周王官學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禮、樂、射、御、書、數。《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這就是所說的“通五經貫六藝”的“六藝”。 其中射箭、駕車、是和戰爭息息相關得技能,先秦貴族多佩劍,《史記》在描述嬴政親政時,將帶劍視作與加冠地位相同的禮儀,原文為:己酉,王冠,帶劍。

在春秋以前只有貴族才有參軍的資格,齊國的管仲劃分臨淄地區為15個鄉,其中三個是士鄉,只有這三個鄉的人可以參軍作戰,士是最低等的貴族也是最出俠客的層級。貴族尚武,是由於周禮推崇的榮譽感和個人利益的結合,上陣殺敵可以顯示貴族得勇氣,封土建國的周代這貴族尚武也是保衛自己的家園和財產。尚武得貴族士人在秦統一中國後,失去封地和榮譽感。因此貴族必然不在願意上危險的戰場,而普通百姓的普遍厭戰必然導致尚武精神在社會上層及下層的全面消失。

行俠是尚武崇勇的體現,當人民失去對勇氣的推崇,追求更加穩定安全的人生,行俠尚武得社會土壤即以不復存在。西漢以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墨家絕跡,文武分途。在大一統王朝內,必然不會再允許行俠這種社會不穩定因素的存在‘’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實在是國家的心聲。史記中推崇的荊軻刺秦王,漢興行俠的朱家、田仲、王公、劇孟、郭解之徒,稱得上是以俠武犯禁的代表人物,他們的行為在大一統的政權不會在允許存在的。

大一統的帝國中,尚勇勢微,儒家成為正統。文官成為攫取地位權勢更好的途徑,浴血搏殺的戰功比不過文官的一封奏摺的案例史不絕書,社會的意識型態自古就是自上而下,當國家裡最有權勢的人都是如此的認知時,百姓們自然也以此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如此的社會下誰還願意去尚武行俠哪?

為何中國人缺少俠義精神?—俠客的淪喪史

二、容不下的行俠仗義

最早的任俠多源自尚武的貴族演化而來的的”士“,他們是沒落的貴族,流亡他國的王族,有才能的普通人、也有如行俠義之事平原君這樣的大人物。在尚武得先秦時代,他們是受人尊敬的人物,自身也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可以說他們被認可不是由於有高超的劍術、射術、而是由於自身具備的俠義精神,戰國四大公子之一的平原君竊符救趙是行俠,《史記-刺客列傳》曹沫、專諸、豫讓、聶政、荊軻也是行俠,司馬遷給與他們很高的歷史評價,由於人生難免有危急困厄之時,加以社會的不公正,因此司馬遷認為"俠客之義"是必不可少的,重信諾、重信義、不懼生死的俠客,比起季次、原憲之類獨善其身的隱士來,其社會功用是不可缺少的。

任俠行為有完整的學說體系、行動綱領的當屬墨家,先秦的社會思潮,非儒即墨,儒家尚仁,完美人格是君子、聖賢。墨家崇勇,完美的人格是勇士、俠客。扶危濟困,除強扶弱,墨者可以為了道義“赴湯蹈刃,死不旋踵”,即使戰國、漢初,任俠的行為也包含了大量的作奸犯科,聶政在光天化日之下,衝進相府殺了當朝宰相,荊軻圖窮匕首見在朝堂公然刺殺秦王,漢初教父一樣的大俠郭解,常親手殺人,藏匿亡命徒去犯法搶劫,停下來就私鑄錢幣,盜挖墳墓,以後覺醒改變行為,檢點自己,扶危濟困,行俠仗義得到的社會的廣泛認可,衛青都為他求過情,但也落的族誅的下場。任俠和違法犯罪往往密不可分,袁紹與曹操,少年時都是"好為遊俠",但這兩位少年"俠客",除了合夥搶劫了別人的一個新娘外,別無俠義可稱。

儒家正統思想之下,這種"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任俠行為在社會上層及普通百姓看來,都顯得是道德淪喪,遊手好閒,活脫的痞子無賴形象,任俠除了在文學作品裡浪漫的存在,在現實中則無立錐之地,如果你真的”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官府會把你列為一級罪犯,在古代中國的熟人社會,你根本無處遁形。社會輿論也會指責你,行俠不顧父母,不愛其軀,這種禽獸不如的行為簡直天理難容,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何況被殺頭?宗族也會因此蒙羞,郭解一般的社會地位,只有考中科舉回鄉才會有的禮遇,行俠成為人人喊打的不端行為,如此社會認知下,還去行俠一定是被逼無奈的落草為寇,不在是墨家,為身之所惡以成人之所急,摩頂放踵,利天下而為之。

為何中國人缺少俠義精神?—俠客的淪喪史

三、黑社會的江湖,俠的完全淪喪及消亡

司馬遷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闡釋了產生遊俠的社會原因: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侯之門仁義存,要以功見言信,俠客之義又曷可少哉 " 司馬遷認為:由於人生難免有危急困厄之時,加以社會的不公正,不公平,"俠客之義"是必不可少的,重信義、輕生死的俠客,有現實的社會意義。

經過發展演化,在明清逐漸演化出各種幫會組織,這些基於特定群體、地域、政治理念形成的黑社會組織,在社會上承接了基層管理,互助互保的功能,在嚴密組織形式下不斷壯大,清末以來,所謂的行俠行為多是幫會打鬥,個人恩怨,再無先秦的行俠為民的墨家痕跡。

有完整的獨立人格,及道德準則,甚至學說體系作為行動準則,行俠重義的先秦俠客不復存在了,取代的是混跡於社會底層的白丁苦力,好勇鬥狠取代行俠為人,幫會規矩取代系統的學術體系,俠客成了幫會的打手,中國文化裡的尚武,崇勇成了先秦記憶,在無殘留。

任何組織形式,特定行為,都和時代密不不可分,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任俠行為產生於先秦,也只有西周春秋時代有能助其發展的空間和土壤,亦如歐洲的騎士精神誕生於中世紀的封土建國制度,這個制度消亡了,騎士也消失了,只是他們隔得年代不久遠,騎士的精神得以形成民族性格記憶,而我們則在歷史的長河裡完全喪失了尚武得英雄基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