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歷代文人捧紅的“名將”李廣,為何一生未獲封侯?

王勃的《滕王閣序》裡為李廣叫屈,說“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李廣為何難封呢?其實是有原因的,並非是因為歷代文人說的“時運不濟”。

一、李廣難封,是因為軍功不達標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中得將封侯之人的具體軍功記錄得很詳細,裡面沒有李廣的軍功記錄。不難看出,李廣難封的首要原因是:無功。

我們都知道,漢承秦制,軍功制度非常嚴苛,軍人立功封侯必須要達到相應的斬.首或是俘獲標準。

史記《馮唐列傳》裡有記載,司馬遷記錄的馮唐最大歷史功績,就是他以戰國時李牧故事成功勸諫漢文帝赦免雲中太守魏尚。

魏尚被漢文帝下獄治罪,削奪其爵位,罰服勞役。

對一方守邊太守如此重罰,魏尚到底是犯了什麼大罪呢?

說來讓你跌破眼鏡,是因為魏尚報戰功時,多報了六個人.頭。

就是說在漢朝,將軍要想立功封侯,得要有業績支撐,業績就是斬.首數目。

這個是硬指標,多少顆人.頭該封賞到什麼程度,還有人.頭的重要程度,都是有有明文規定的,妥妥的數字化管理。

漢朝的軍功賞爵制度非常嚴苛,對於上報的斬.首數目文吏都要嚴格核對,實打實數人.頭,嚴厲打擊虛報軍功,魏尚就是例子。

衛青龍城初戰,斬.首七百人,因功封關內侯。

關內侯是漢朝最低侯爵爵位,其封戶大約只有二三百戶。

如果要封列侯,斬.首數目至少要達到1800人,最好還得獲王。

被封賞的人都是有功之人,達不到業績要求,名望再高也不能封侯,比如李廣雖有“飛將軍”的美名,斬.首不達標,照樣沒戲。

被歷代文人捧紅的“名將”李廣,為何一生未獲封侯?

(李廣劇照)

二. 李廣平七國之亂時,接了梁孝王授予的將軍印,為孝景帝所猜忌

《史記.李將軍列傳》雲:“吳楚軍時,廣為驍騎都尉,從太尉亞夫擊吳楚軍,取旗,顯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廣將軍印,還,賞不行。”

其實這次李廣繳獲敵軍軍旗,名聲大噪,本是可以封侯的。但他沒有政治頭腦,私下接受諸侯王的封賞,犯了漢景帝的大忌。

梁王,《史記.魏其侯武安侯列傳》中稱梁孝王。

“梁孝王者,孝景弟也,其母竇太后愛之。梁孝王朝,因昆弟宴飲。是時上未立太子,酒酣,從容言曰:“千秋之後傳梁王。”太后歡。竇嬰引額酒進上,曰:“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傳,此漢之約也,上何以得擅傳梁王!太后由此憎竇嬰。”

意思是說,梁孝王是孝景弟的同母弟弟,竇太后愛幼子,欲立梁孝王承繼孝景弟大位。孝景帝與梁孝王兄弟宴飲時,喝嗨了,隨口說了句千秋之後傳位於梁王,結果被竇嬰所阻止。

孝景帝何其睿智,他難道不知道梁王對自己帝位以及後來太子地位的威脅麼?古代為了皇位,弒父殺兄那是家常便飯,孝景帝怎麼可能對竇太后寵愛的梁王沒有防備呢?何況竇太后權勢熏天,史記中多次記載她隨意任免朝臣的事例,而竇太后寵愛幼子,景帝心中沒有防備是不可能的。

李廣應該知道這其中利害,他曾今擔任衛尉,皇帝近臣,皇室內部鬥爭他肯定有所耳聞。但可能是他太渴望得到權位封爵了,一時頭腦發熱就接了梁王授予的將軍印。

李廣的先祖李信,是秦朝將軍,曾今追獲燕太子丹,滅燕的大功臣。到了李廣這一代,可能就沒有祖上那麼風光,李廣想恢復祖上榮光,光耀門楣,這是很正常的。

後世文人對於李廣難封多有抱不平,即便是李廣自己,也為自己打抱不平。

《史記.李將軍列傳》有記載,李廣曾今和自己的朋友,星象家王朔抱怨說:“自從漢朝攻打匈奴以來,我李廣未嘗不是在漢軍之中,而各軍中校尉以下的人,他們的才能還趕不上一般人,然而因軍功而被封侯的,就有幾十個,我不比別人差,卻未獲尺寸之功來取得封邑,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是因為我的面相不好嗎?”

李廣其實對自己一生征戰匈奴,大小七十餘戰,而未獲封侯,一直耿耿於懷。

他至死也未能想明白自己為何未能封侯,竟然認為自己是因為沒有封侯的面相。

他死的時候,與項羽一樣,認為自己的一生失敗是天意,“而又迷失道路,豈非天哉?”

比他職位低,才能不及他的下級封侯就有幾十人。

他的兒子李敢奪得匈奴的戰旗戰鼓而獲封侯,他在平七國之亂時也同樣在昌邑城下以驍騎都尉身份勇猛奪取叛軍軍旗,然而“還,不賞”。

所以,李廣六十多歲時,他等不及了,他以高齡主動請纓隨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出擊匈奴。

初,漢武帝認為他年老不準,後來拗不過他多次請求,才讓他任前將軍。但武帝擔心他年老,囑咐大將軍衛青“李廣老,數奇,毋令當單于,恐不得所欲。”

連漢武帝都認為李廣這個人運氣不太好,所以不能讓他與單于正面接戰,如果讓他正面接戰,恐怕難以取勝。讓他出徵,是礙於老將的面子,怕寒了老將報國之心,但是不讓他正面接戰。

越是急於得到的,越是得不到,病急難投醫。為了封侯,接了梁王將軍印。老了還不死心,請纓出戰,結果失道,因受不了問責的侮辱,自殺。

被歷代文人捧紅的“名將”李廣,為何一生未獲封侯?

(李廣劇照)

三. 李廣曾屠殺已投降的八百羌人

上面李廣的朋友星象家王朔問李廣:“將軍自己回想一下,曾今有過上面悔恨的事麼?”

李廣說:“我擔任隴西太守時,羌人反叛,我曾今引誘他們投降,結果有八百多人投降,但我欺騙了他們,在一天之內就把他們全殺掉了。至今最悔恨的就是這件事了。”

王朔說:“沒有比殺害投降的人罪過更大的了,這就是將軍您不能被封侯的原因。”

司馬遷著史,還是十分客觀公正的,從他在《李將軍列傳》末尾對李廣的評論,就知道他是十分欣賞李廣的,說他死的那天,不論認識他的人還是不認識他的人,都為他哀悼,是他的忠厚誠實感動了將士。“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司馬遷對李廣的讚揚溢於言表,但是對於他的過錯,比如殺降,則直言不諱。

王朔說沒有比殺降更大的罪過,漢武帝難道不知道這是大罪過麼?

被歷代文人捧紅的“名將”李廣,為何一生未獲封侯?

四. 睚眥必報假公濟私殺害侮辱他的霸陵尉

李廣被匈奴俘虜但僥倖逃回,但因士兵損失傷亡太多,被執法官判斬首,李廣花錢贖了死罪,被削職為民。此間,他隱居藍田。

一天夜裡,他帶著一名隨從外出,和朋友在田間飲酒。

回來時經過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大聲呵斥,不讓李廣通過。李廣的隨從說:“這是前任李將軍。“霸陵尉卻說:“現任將軍都不行,何況是前任呢?”於是扣留了李廣,讓他停宿在霸陵亭。

沒過多久,匈奴入侵殺死遼西太守,打敗了韓安國將軍。後來韓將軍被調到右北平,天子也召來李廣,任他為右北平太守。李廣當即請求派霸陵尉一起前往,到了軍中就把他殺了。

按說霸陵尉其實是秉公辦事,沒有錯。而李廣睚眥必報,假公濟私將他調往軍中殺掉,這心胸,實在非大將所為。

這種心胸狹小之人,如果成了大將,不知道會禍害多少人。

反觀他的同儕韓安國將軍,遇到了同樣的事,卻選擇了原諒。

韓安國曾因犯法進了監獄,蒙縣的獄吏田甲侮辱韓安國。

韓安國跟他說:“死灰難道就不會復燃麼?”田甲說:“要是死灰復燃我就一泡尿澆滅它。”過了不久,梁國內史空缺,朝廷派使者任命韓安國為梁國內史。韓安國從監獄中被起用,擔任了兩千石的大官。田甲聽說了,嚇得棄官逃跑。

韓安國說:“田甲不回來,我就不回來上任,我就要夷滅他三族。“

田甲於是肉坦前往賠罪。韓安國笑道:“你可以撒尿了。你們這樣的人值得我計較嗎?”最後還是善待了他。

同樣是司馬遷筆下的列傳人物,韓安國放了侮辱了他的獄吏,而李廣卻藉機殺了阻攔他的霸陵尉。二者之心胸,高下立判,在此事上,司馬遷褒誰貶誰,一目瞭然。

被歷代文人捧紅的“名將”李廣,為何一生未獲封侯?

五.李廣的戰術有嚴重問題

“其射,見敵急,非在數十步之內,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用此,其將兵數困辱,其射猛獸亦為所傷雲。

廣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騰傷廣,廣亦竟射殺之。”

都說李廣箭術高超,可是怎麼個高超呢,兩軍對陣數十步之內才發箭,距離不夠近不發,因為怕射不中。

作為一個將軍,你把大軍暴露在離敵軍騎兵數十步之近的地方才放箭,這弓箭的作用何在呢?

這也是司馬遷認為他數困辱的根本原因——用此,其將兵數困辱,其射猛獸亦為所傷雲。

射個老虎也離的那麼近,為了保持命中率連被老虎所傷都在所不惜。

可是箭弩作為遠程攻擊武器,不是在離得遠的條件下,保證命中率才是神射嗎?

所謂百步穿楊,就是來形容一個人箭術高超。可是兩軍對陣,李將軍不惜大軍都暴露在敵人的箭矢之下也要保證自己的命中率的做法真的屬於極其奇葩了。

李廣在與敵對陣十步之內才開弓射箭,有可能是他太愛惜自己“飛將軍”的美名,他可能是想保住他百中百發的名聲。

無論怎樣,在你死我活的對敵鬥爭中,李廣對陣數十步之內才發箭,遇上迅猛的匈奴騎兵,不敗才怪。

被歷代文人捧紅的“名將”李廣,為何一生未獲封侯?

六,為救一人而捨棄大軍,沒有為將的大局觀

《史記.李將軍列傳》有如下記載:

“匈奴侵上郡,上使中貴人從廣勒習兵擊匈奴。中貴人者數十騎從,見匈奴三人,與戰。射傷中貴人,殺其騎且盡。中貴人走廣,廣曰:“是必射鵰者也。”廣乃從百騎往馳三人。三人亡馬步行,行數十里。廣令其騎張左右翼,而廣身自射彼三人者,殺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鵰者也。已縛之上山,望匈奴數千騎,見廣,以為誘騎,驚,上山陳。廣之百騎皆大恐,欲馳還走。廣曰:“我去大軍數十里,今如此走,匈奴追射,我立盡。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為大軍之誘,不我擊。”廣令曰:“前!”未到匈奴陳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馬解鞍!”騎曰:“虜多如是,解鞍,即急,奈何?”廣曰:“彼虜以我為走,今解鞍以示不去,用堅其意。”有白馬將出護兵。廣上馬,與十餘騎奔射殺白馬將,而復還至其百騎中,解鞍,縱馬臥。時會暮,胡兵終怪之,弗敢擊。夜半,胡兵以為漢有伏軍於傍欲夜取之,即引去。平旦,廣乃歸其大軍。後徙為隴西、北地、雁門中雲中太守。”

為了救一個宦官,李廣將軍拋下城中軍民帶領百騎到幾十裡外去追三個步行的射鵰人。這種高風險且沒啥收益的事有什麼做的必要嗎?主將陷入敵軍主力怎麼辦?敵軍趁機襲城怎麼辦?這一次還好,李將軍用靈機一動逃出生天,城池也沒有遭受攻擊,但是這種私自遠離大軍的行為真的是太有風險了,難保萬無一失。

此事反映出李廣行事魯莽,沒有大局觀,絕非大將之才。

被歷代文人捧紅的“名將”李廣,為何一生未獲封侯?

七.李廣治軍過於寬鬆,不利於帶領大兵團作戰

《史記.李將軍列傳》將李廣與程不識的帶兵方法進行了詳細比較:

“程不識故與廣俱以邊太守將屯。及出擊胡,而廣行無部曲行陳,就善水草頓舍,人人自便,不擊刁斗自衛,莫府省文書,然亦遠斥候,未嘗遇害。程不識正部曲行伍營陳,擊刁斗,吏治軍簿至明,軍不得自便。不識曰:“李將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而其士亦佚樂,為之死。我軍雖煩憂,虜亦不得犯我。”是時,漢邊郡李廣、程不識為名將,然匈奴畏廣,士卒多樂從,而苦程不識。”

李廣將兵,無部曲行陳(沒有巡邏的軍陣),人人自便(大家想幹什麼幹什麼),不擊刁斗自衛(刁斗就是金柝,夜晚不擊刁斗示警),幕府省文書(行軍記錄模糊,含糊而過,難以問責)。明眼人都知道這種佛繫帶兵方法有多大的隱患,有多危險!你要是皇帝敢把大軍交給李廣嗎?

戰爭是與天爭存亡的事,對於軍隊來說,組織力才是戰鬥力的保障,李廣這種風格真的沒辦法帶大規模兵團,衛霍帶兵都是一萬,三萬,五萬,十萬遞增,因為你只有一萬人能帶好才有理由給你三萬,三萬人能保持戰鬥力才會給你五萬,而李廣帶兵是遞減,給李廣一萬人送光了以後,再給就沒有過萬了。

對比李廣和程不識的戰績就明白了,程不識的積累的戰功明顯比李廣多多了,李廣最好的戰績就是與敵打個平手,多數時候是慘敗,要不就是“失道”。

李廣帶兵過於寬鬆,軍隊沒有紀律。這種統兵方式,如果是管理小股部隊是可行的,如果讓他帶領大兵團作戰,幾十萬大軍無紀律,一盤散沙,未戰就先敗了。所以李廣成不了衛青,霍去病。

另外,李廣漠北自殺很可能與“幕府省文書“有關,即漠北失軍後李廣及李廣幕府無法 ”對簿”,為什麼無法對簿公堂?因為少文書,少行軍記錄,交代不清原因,再加上李廣困辱終身,又有絕望之情這才憤然自殺。

下文是史記對“幕府省文書”的具體記載:

“大將軍使長史持糒醪遺廣,因問廣、食其失道狀,曰:“青欲上書報天子失軍曲折。”廣未對。大將軍長史急責廣之莫府上簿。廣曰:“諸校尉亡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至莫府,謂其麾下曰:“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徙广部行回遠,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矣!”遂引刀自剄。”

被歷代文人捧紅的“名將”李廣,為何一生未獲封侯?

“將者,民之死生、國之存亡所繫者也。流俗何知而為之流涕,士大夫何知而為之扼腕。浸授以國家存亡安危之任,而萬人之揚詡,不能救一朝之喪敗。故以李廣之不得專征與單于相當為憾者,流俗之簧鼓,士大夫之臭味,安危不繫其心,而漫有云者也。

廣出塞而未有功,則曰“數奇”,無可如何而姑為之辭爾。其死,而知與不知皆為垂涕,廣之好名市惠以動人,於此見矣。三軍之事,進退之機,操之一心,事成而謀不洩,悠悠者惡足以知之?廣之得此譽也,家無餘財也,與士大夫相與而善為慷慨之談也。嗚呼!以笑貌相得,以惠相感,士大夫流俗之褒譏僅此耳。可與試於一生一死之際,與天爭存亡,與人爭勝敗乎?

受命秉鉞,以軀命與勁敵爭死生,樞機之制,豈談笑慰藉、苞苴牘竿之小智,以得悠悠之歡慕者所可任哉!

東出而迷道,廣之為將,概可知矣。廣死之日,寧使天下為廣流涕,而弗使天下為漢之社稷、百萬之生靈痛哭焉,不已愈乎!”

這幾段出自王夫之《讀通鑑論》,是他對李廣的評語。他認為萬人之揚詡,不能救一朝之喪敗,士大夫流俗之褒譏不能當真,小智不足以臨大敵。天下人看不到這一點,只是從流俗義氣的角度為李廣惋惜,而不考慮漢家社稷,百萬生靈的性命,是短視,王夫之這個論點是客觀的。

但是他說李廣家無餘財,愛兵如子,是為了散財以獲取士大夫的讚譽,這話卻言重了。人可以作秀一時不可能作秀一世,李廣在當時飽受讚譽肯定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他愛兵如子:

李廣將兵,乏絕處見水,士卒不盡飲,不近水;不盡餐,不嘗食;寬緩不苛,士以此愛樂為用。

總的來說,李廣有為將的膽氣,但是才略不足。名不符實是壓在他頭上的一座大山,這座大山壓垮了他,最終導致他走向末路,實在是可惜。

李廣一生難封,絕非歷代落迫文人所說的那樣是時運不濟。李廣有以上七大問題,想封侯幾乎是不可能的。

(參考文獻:《史記.李將軍列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