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悔教夫婿覓封侯”——一曲縱貫古今的怨婦之思

#博弢讀書#

“悔教夫婿覓封侯”——一曲縱貫古今的怨婦之思


在“功名只向馬上取”的盛唐時代,王昌齡創作了一組以徵人之婦為題材的詩歌,抒寫了她們非常複雜的心緒。其中有對夫的誇耀。

例如《青樓曲》其一:“白馬金鞍從武皇,旌旗十萬宿長楊。樓頭小婦鳴箏坐,遙見飛塵入建章。”白馬金鞍侍從出入,其夫婿貴近可知,而閨婦內心的欣悅也不言而喻,於是託情於歡快的樂聲。她的等待是欣慰的,即使有什麼怨惱,那也是甜蜜的閒愁。因此清代俞陛雲評之曰:“樓中小婦之感想,馬上郎君之貴寵,皆於言外見之。”

然而,同樣是楊柳紛飛的時節,同樣是身處翠樓之上,王昌齡的閨婦詩更多的是表達思念夫婿、傷離悔別的愁怨。其名作《閨怨》即是一例。


閨中少婦不曾愁,

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

悔教夫婿覓封侯。


“悔教夫婿覓封侯”——一曲縱貫古今的怨婦之思

此詩首句,明代高棅《唐詩品彙》把“不曾”改作“不知”,後代選本各執一詞。筆者認為用“不曾”較好,因為“不曾愁”特指詩中的閨婦之思。唯其是少婦,初為人妻,還沉浸在往日無憂無慮少女的心境角色之中。夫婿遠征,她閒來無聊,正好趁著春日美好,嚴妝打扮獨上翠樓去領略春天的景緻。第三句“忽見”二字陡然一轉,全詩情調為之突變。表面看來,這裡的陡轉完全因由陌頭楊柳的作用,但是外因只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才是變化的根本。細味此處的“忽見”二字,必須深透進閨中少婦微妙的內心世界,挖掘出景物所蘊含的複雜意旨。

從情緒心理學的角度看,人在情緒穩定的時候,歡樂與悲哀這兩條情感脈絡是大致平衡的。而當快樂的情緒不斷積聚的時候,深藏於心的悲哀情緒的脈絡也隨著潛滋暗長,力圖形成樂與哀的新的平衡,直至歡樂的情緒達到頂點之時,就出現了情感轉化的契機。人的歡樂往往會在某種外界的刺激下陡然跌落;而悲哀的情緒相對地滯後、綿長,在這時便由隱而顯,成為情緒的主導形

式。往往外界刺激越大、越突然,產生的驚心效果就越顯著,導致的悲哀情緒也就越深厚。這就是經常在文學作品中表現出來的“樂極生悲”的心理現象。此詩首句雖說“閨中少婦不曾愁”,但對遠成丈夫的思念、對久別不見的怨惱同樣隱藏在她的心靈深處,只不過在少女心態的支配下無從表露罷了。這就需要一個刻骨銘心的意象刺入她的心窩,成為其感情陡轉的契機。這就是“陌頭楊柳“陌頭楊柳”四字頗耐人咀嚼。從表層意義來看,楊柳飄拂見出春色惹人,由眼前的美景自然地勾起了閨中少婦的離索之感。以雙託單、以樂景襯哀情,是中國詩歌常用的表現手法。

“悔教夫婿覓封侯”——一曲縱貫古今的怨婦之思

因而後代《牡丹亭》中也就抒發出了類似的感嘆:“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然而在這“楊柳”意象的背後,分明又暗寓著種種複雜的情事,包含著曲折的隱喻。


前人說:“春時穠麗,無過桃柳”。春天野外,青年男女攜手踏青,在楊柳岸邊互訴衷情。所以歐陽修有詞句“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生查子),《詩經·陳風·東門之楊》中的“東門之楊,其葉肺肺。昏以為期,明星晳皙”,謝惠連《秋胡行》中的“紅桃含夭,綠柳舒荑。邂逅粲者,遊渚戲蹊”,以及儲光羲《釣魚灣》中的“日暮待情人,維舟綠楊岸”等詩句,都表現了此等情狀。因此楊柳也就成了俊男倩女甜蜜戀情的絕好見證。而今楊柳依舊青青,而徵人卻遙隔千里,對往昔幸福生活的回味,愈增添了眼前的傷感。


古代有折柳贈別的風俗,婀娜多姿的楊柳和離情相思早就結下了不解之緣。《詩經·小雅·采薇》雲:“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柳者,留也。用春天的清麗之景抒寫親人離別之情,更多一層悲傷。或是夫妻相別,或為摯友互贈,都把自己的深情託寓在條條柳絲之上。而《閨怨》中的少婦也正回憶當日的別離,怨悔之情油然而生。因此依依嫋嫋的柳絲,牽曳著彼此依依惜別的深情,最容易喚起一種“柳絲長,玉驄難系”的傷離意緒。這樣,“楊柳”也便成為千百年來思婦念遠的一個典型物象。楊柳與春草一同勾起了少婦綿綿的思念,把自己的悠緲愁緒隨著春草、柳絮傳至千里邊關。而飄拂的楊柳也好像負載著過多的傷感,與少婦的紅妝形成鮮明的對照,從而打上了離人的色彩。


“悔教夫婿覓封侯”——一曲縱貫古今的怨婦之思

這裡,還值得玩味的是楊柳之“色”。古代男子的青布袍與楊柳、青草的顏色是一樣的。從表面上看,兩者似乎無甚關聯。然而《詩經·鄭風·子衿》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即有由色感興,藉以抒懷的先例。後代這樣的作品逐漸增多,並且把人與物之色有機地結合起來。例如《古詩·穆穆清風至》中“穆穆清風至,吹我羅衣裾。青袍似青草,長條隨風舒”。女子因自己的綠羅裾聯及眼前的春草,再由這“青”色相通,思念遠方的心上人。五代牛希濟〔生查子〕中亦有“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王詩此處亦由眼前的楊柳之色念及遠方的徵人。詩有隱喻,但不明言,較之他詩則能見出一段曲折,也更多了一層隱憂。所以,對往昔歡愉的回憶、當日分手的追悔、綿綿愁思的省悟以及夫婿身形的遙思統統凝聚在這“陌頭楊柳色”之上,因此承載著格外沉重的悲痛。在對這景色的觀照當中,她剛才嚴妝登樓的輕快心情一下子跌落了,怨情悔意立刻凸現出來。也就是在這時刻,她頓然感受到閨中離婦所特有的酸澀愁緒,自己的心境也由一個閨中女兒轉變成了痴情怨婦。元代楊載謂絕句之“宛轉變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於此轉變得好,則第四句如順流之舟矣(《詩法家數》)。此詩的佳構也正在“忽見”二字的陡轉,表現剎那間的感觸。這是最富於啟發性的一剎那,因而也是詩意最豐富的一剎那,引發廣大讀者進行無盡的猜度與聯想。


“悔教夫婿覓封侯”——一曲縱貫古今的怨婦之思


“悔教夫婿覓封侯”——一曲縱貫古今的怨婦之思

那麼,閨婦之愁緣何而來呢?來自對浪漫幻想的反省、年少輕別的悔恨,更來自對唐代兵役制度的怨惱。盛唐時代,成邊封侯是男子求仕的一條重要途徑。王昌齡也曾輕許“封侯取一戰,豈復念閨閣”(《變行路難》);然而在他目睹了久成邊塞的將士連年征戰的慘狀之後,真切地感受到羈人思歸的愁緒,所以由衷地發出“無那金閨萬里愁!”《從軍行》其一)的感慨。這是其邊塞詩的主要內容。唐代軍隊採用府兵制,兵士的服役期極長,少則二十五

年,多則四十年。一個青年如果被徵召入徵,他的妻子就差不多要守一輩子活寡。因此徵人之婦尤其有傷離怨別之情。王昌齡的閨怨詩即從徵人之婦這一方來表現獨守空房的寂寞,抒發等待無望的愁苦。這樣,詩歌就從一個側面表達了對於盛唐邊疆政策的批判,具有一定的思想價值。

“悔教夫婿覓封侯”——一曲縱貫古今的怨婦之思

最後,我倒是想起來一些話題,不知對不對?不知好不好?那就是這句“悔教夫婿覓封侯”放到如今怎麼解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