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電視劇里的大炮在發射時炮管要縮一下?

月下明珠


大炮發射時,發射藥燃燒產生巨大推力,推動炮彈沿炮管飛出,同時產生向後的反作用力。

早期的火炮沒有反後坐裝置,炮管不縮,炮管和炮架一起向後運動,叫架退炮。

架退炮缺點很多:一是火炮移位,下一次發射要重新調整射擊諸元,射擊速度慢,二是會傷害人員和火炮。

後來人們發明了身管後退技術,炮架不動,通過反後坐裝置緩衝後坐力,稱為管退炮。反後坐裝置包含駐退機、復進機兩部分。

駐退機構負責消耗後坐能量,使炮身後坐到一定距離停止,類似活塞,有空壓型的,更多是液壓型的。復進機構在炮身後坐時貯蓄能量,後坐行程完成後,推動炮管前伸復位。

通過後坐緩衝,炮身傳到炮架上的力大為減少,約為燃氣作用於炮身軸向力的1/30至1/5。

這種緩衝方式火炮回位快,射擊速度快,精度高,同時保護炮身零件和人員。最早應用在海軍艦炮上,再傳遞到陸軍火炮。

不僅火炮身管會後退,連很多槍的槍管也會後退,比如巴雷特反器材狙擊槍等。連手槍也有槍管短後坐自動方式。

二戰時,火炮炮管伸縮幅度大,因為那時制退技術落後,只能加大炮管後坐行程。現在液壓制退器效果提升很多,還有炮口制退器,炮管伸縮的行程就短了不少。

綜上原因,大炮發射時炮管會往後縮一下。


和風漫談


說通俗易懂點,就是減震耐磨裝置,比如加隆炮射擊完一發炮彈後復進裝置向後運動在液壓系統減震、減後坐力後,快速退出彈殼後快速上膛再進入擊發狀態,原理如同汽車液壓減震裝置,只是說大炮的活塞和減震系統原理更加強大……強悍而已。





空一體


這個不只是電視劇裡邊,實際火炮發射的時候,炮管也會向後收縮的,這個就是由於火炮的後座力作用。

根據物理裡邊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原理,火炮發射時,會產生向後運動的力,如果是反應早期戰爭的電影,比如怒海爭峰什麼的,在海軍的軍艦上,每開一炮,大炮都會向後運動,水手們都要在發射後把大炮拉回來。這個是早期海軍的情況。在地炮,每打一炮都要把炮退回去,這種後座方式十分費力費時,不過當時也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由於是整個炮架完全後退,這種後座方式被叫做架退式。

到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法國人開始研製不用整個炮架後退,只是炮管後退的方式,並且首先推出M1897式75毫米速射炮,這是世界上第一種管退火炮,現在75小姐在中國更有名的名字是二營長的意大利炮。

管退火炮是使用液壓系統,把火炮的後座力用液壓系統吸收,這樣火炮後座的時候,只有炮管後退,而整個炮架保持基本不動,微小的位置移動還是有的,不過已經可以忽略不計了。管退火炮一方面可以保持火炮的位置固定,這樣不會由於火炮位置的移動而影響射擊精度,另一個方面,就是極大的提高了火炮的射速,法75可以輕鬆的達到20發/分的射速,這個射速是非常高的。


有痰


這是裝殼火炮的一種新設計。從第二代火炮生產以後就全部採用這種方式,主要是卸後坐力,防止膛炸。由於第一代火炮採用的是炮座式設計,這種火炮是前置裝藥的,這種火炮就是我們所知道的明朝紅衣大炮,這種大炮是採用基座設計,就是在每一門火炮上面安置一個銅製基座,目的是增加火炮的重量,防止火炮後坐力過大導致炮管偏移命中不準。但是即便如此也很容易出現火炮發射以後炮臺原地起跳砸死發射火炮的士兵。

隨著火炮威力越來越大,這種炮座式的設計完全不夠用,為了抵消火炮的後坐力,炮座非常重,非常不利於運輸。這時候就有人改進了火炮的設計,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第二代火炮。

第二代火炮的設計改良點有兩個,一個是加長炮管加大射程,這時候火炮就只能採取後裝炮彈的方式,也就是現代的裝彈方式;第二點就是開始採用伸縮式炮管,這是在火炮上面增加一個儲氣室作為氣墊,給火炮發射作緩衝用,有了這個氣室,火炮的後坐力就被降下來了,火炮的全重也被降了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