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是怎樣一步步退出中國歷史舞台的?

水月禪心2016


漢朝滅亡的時候,匈奴作為一個政治上獨立的國家,也算是滅亡了。

作為一個種族則逐漸與其他種族融合。他們離開故地,分佈於其他好多地域。匈奴故地為鮮卑侵佔後,其種族之留居故地者十餘萬落,自稱為鮮卑人。起初,也許匈奴與鮮卑之間,區別之處甚多,但久而久之,互相聚居、通婚,二者就不容易分開。鮮卑人有匈奴人的血統,匈奴人也有了鮮卑人的血統,二者的風俗習慣互相影響。

同時,鮮卑人降服了這麼多的匈奴人之後,人力與物力大為增加起來,這是鮮卑繼匈奴之後成為漢族勁敵的原因之一。

匈奴人還與烏桓人互相混合,互相影響。同樣的,匈奴北邊的丁令、堅昆,以至西邊的烏孫。以及羌、氐、西域諸國的種族,與匈奴的關係既很密切,時間又長達四五百年之久,則其血統與風俗習慣和這些國人的融合,也是可以想見的。

匈奴人同漢族及其風俗習慣相融合,也是很為明顯的。

匈奴種族散居於匈奴故地以外的為數很多,地域也很廣,但是在地域上的移動主要方向有二:一為向南移動,一為向西移動。

他們大量向南與向西移動雖在後漢時代,但是向這兩個方向移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前漢。自前漢呼韓邪單于稱臣於西漢,分為南北匈奴之後,匈奴族向這兩個方向移動的趨勢已經很為明顯。

南遷移者不僅散居於中國北部邊境,而且分散入居於中國塞內。其歷程在早期是個別的、少數的、緩慢的;到了後來,愈來愈多。向西遷徙的,其歷程也可以說是這樣。向南遷移的最初是到達長城的邊塞,後來又移向黃河流域。到中國的晉代與南北朝,發展到長江以北,個別的也有越過長江的。中原地區在晉代曾為匈奴後裔部分佔領,但匈奴後裔從沒有徵服過整個中原地區。

向西遷徙的匈奴人卻不是這樣。他們最初從蒙古高原越阿爾泰山而西,活動於天山以北與烏孫之東,同時控制天山以南的西域諸國。他們後來越烏孫到蔥嶺以西,從康居至奄蔡,再向西走至東羅馬的東境,又再西進而至西羅馬帝國境內菜茵河與高盧地區,也就是現代的德國與法國。雖然其勢力在中亞與歐洲膨脹的歷史,猶如曇花一現,然影響於中亞與歐洲種族的遷徙與政治、地理的變動,實在是太大了。這是世界史上最重要的一章,也是東方與西方交通史上最重要的事件。


鄧海春


一、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匈奴自冒頓單于而最強大,威服北夷,兵困白登,劉邦無奈,與冒頓約為兄弟。此後自高祖至景帝,皆以和親之策應付強大而猙獰的匈奴。然而和親不過是表象,絕不低頭的漢朝其實一直在“擊與和親孰便(攻擊與和親哪種方式更好)”中搖擺遊移,漢文帝時曾發兵八萬五千擊匈奴右賢王,因濟北王反叛而罷兵。冒頓寫信問漢帝之志是戰是和,西漢朝廷便曾廷議,終以“不可擊”而和親作罷。

匈奴當然也不是善茬,在集大漢奸與死太監於一身的中行說投降後,先勸單于疏遠漢地的繒絮食物,又與漢朝爭禮儀規制及風俗典章等,然後備甲兵於關隘之處防備。不得不說,中行說雖是漢奸,但他的見識絕對是第一流的,在他的謀劃中,匈奴自給自足、衣食不仰仗於漢朝,這是避免自己的經濟命脈被掌控;爭典章禮儀,是提高匈奴民族的自尊心,要壓過漢朝一頭;修繕甲兵,是積極防禦漢軍的襲擊。漢文帝十四年(前167年),匈奴十四萬騎南下,攻殺漢北地都尉,前鋒直至雍甘泉。文帝發騎十萬以備。

漢景帝時,趙王與匈奴合謀,被討平。

在這六十多年的時期裡,匈奴強而漢朝弱,和親是主旋律。兩者時有衝突,整體來說,吃了大虧的是漢朝。但漢朝並不是可以任人搓扁揉圓的軟柿子,名垂青史的文景之治是極其重要的休養生息。

前141年,千古一帝漢武帝劉徹登基。前133年,馬邑之謀,失敗。史載:

自是之後,匈奴絕和親,攻當路塞,往往入盜於漢邊,不可勝數。然匈奴貪,尚樂關市,嗜漢財物,漢亦尚關市不絕以中之。

這段話的大意是,馬邑事件之後,兩國不再和親,匈奴又恢復了打家劫舍的強盜本色。可是沒有大軍團騷擾,他們喜歡漢朝的衣帛財物,漢朝也並沒直接關閉互市。

也許在匈奴國內,上至單于下至牧民都以為這又是下一次蜜月期的前奏,然而在漢武帝心裡,從來都沒有什麼“夏后氏之苗裔”的同胞,有的只是必欲滅之的敵人。

吾家丈夫,豈容這惡鄰殺戮?

吾家妻兒,豈容這惡鄰擄掠?

吾家穀米,豈容這惡鄰裹腹?

既不願,那便戰。

金戈鐵馬,印證這江山如畫。


二、被帝國雙璧打碎的自尊心

馬邑之圍後五年,漢匈如火如荼的戰事正式拉開。關市之戰,漢軍四路出擊,兩路失敗,一路無所得,惟有衛青在龍城斬七百人小勝。第二年,衛青與李息出擊,得首虜數千,小勝。

然後便是驚天動地的幾大戰役:

1、河南之戰

時間: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

主帥:衛青。

戰果:大勝匈奴樓煩王、白羊王,斬首數千,擄牛羊百餘萬。

達成的戰略目的:漢朝收復秦朝時蒙恬北逐匈奴的河南(河套平原)之地,防線前移,解除了匈奴對關中的直接威脅。戰後漢武帝設武原、朔方兩郡,移民十萬實邊。

2、漠南之戰

時間:武帝元朔五年-六年(前124年-前123年)

主帥:衛青。

戰果:元朔五年衛青擊敗右賢王,俘其眾一萬五千人;元朔六年,斬首匈奴一萬九千餘級。

達成的戰略目的:

單于益北絕幕,以誘罷漢兵,徼極而取之,無近塞。

簡單的說就昌,匈奴暫時北遷漠北,以避開漢軍風頭。

3、河西之戰

時間: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

主帥:漢帝國最鋒利的長劍和最迅速的箭——霍去病

戰果:兩出隴西,殺敵五萬餘人。

達成的戰略目的:匈奴渾邪王與休屠王領四萬餘人降漢,而“隴西、北地、河西益少胡寇”,漢朝盡得河西之地。

此戰之後,匈奴有首淒涼的歌謠傳唱:

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不知他們可曾想起從前席捲邊塞、快馬彎弓射殺大漢子民的日子?

4、漠北決戰

時間: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

主帥:帝國絕世雙璧——衛青、霍去病

戰果:漠北一戰,單于潰逃,衛青斬首一萬九千餘級。霍去病尋到匈奴左賢王決戰,斬首七萬餘級。

達成的戰略目的: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

而霍去病也達到了中國武將功業的最巔峰:

驃騎封於狼居胥,禪姑衍,臨翰海而還。

深入漠北,逐敵千里,滅國之戰,封狼居胥,禪於姑衍,登臨瀚海……哪一樣,都是神話。

戰後不久,霍去病病死。流星有很多顆,但劃破西漢的天空的流星只有這一顆最閃亮,他就像是上天送給漢帝國、漢民族的利劍,殺敵之後即便回鞘。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二、呼韓邪單于的款塞內附

匈奴退回漠北後,漢臣以為“宜使為外臣,朝請於邊”,就是要其俯首稱臣。武帝巡邊,親至朔方,令使臣明告匈奴:

南越王頭已懸於漢北闕下。今單于即能前與漢戰,天子自將兵待邊;即不能,亟南面而臣於漢。何但遠走,亡匿於幕北寒苦無水草之地為?

漢朝此時,在東邊打下了穢貊、朝鮮;西邊設置酒泉郡,隔絕其與羌氐溝通之路,並且西通月氏大夏和烏孫,斷其援國;北築城塞,以侵掠其地;南方則蕩平了南越,解除了後顧之憂。此時強大的大漢王朝,傾其全力於一拳,繃緊了神經,給了匈奴兩個選擇:

1、稱臣;

2、揍趴。

漢使絡繹於道,分別有王烏、楊信、路充國等出使匈奴,必欲使匈奴入質、居長安為臣。

單于怎肯輕易認輸,自然是陽奉陰違。兩國時戰時息,匈奴數入邊為寇,但漢朝已無名將,趙破奴領兵二萬擊匈奴慘敗投降,李廣利雖有西屠大宛的輝煌戰績,但仍然是廢物點心,出征數戰皆無所獲,燕然山一戰,全軍覆沒,降於匈奴。

李廣利降後三年,千古一帝,北逐匈奴,南並南越,拓地幾千裡,為漢民族解決了生存危機的漢武帝駕崩。

漢昭帝期間,張掖太守郭忠大破匈奴右賢王、犁(氵於)王。度遼將軍範明友大破烏桓,斬其三王。

漢宣帝時,五路伐匈奴,“匈奴聞漢兵大出,老弱奔走,驅畜產遠遁逃”,此戰戰果甚少。

而匈奴此時實是內憂外患,連丁零、烏桓、烏孫都能欺負他們,共殺其民數萬。又遇到大饑荒,餓死之人十之二三,畜產減半。匈奴大虛弱,其下羈屬的諸國都趁機脫離,並且掉過頭來攻打他們。

緊接著又是內亂,五單于爭立,互相攻伐,死傷殺略數萬人。眼看呼韓邪單于快要笑到最後,可是其兄卻又自立為郅支單于,並擊破呼韓邪之眾。

呼韓邪率眾南下,郅支佔據單于庭,匈奴第一次分裂。

甘露元年,呼韓邪單于款塞於五原,願意歸順。

單于正月朝天子於甘泉宮,漢寵以殊禮,位在諸侯王之上,贊謁稱臣而不名。

根據後世曹操稱魏王的經驗,這本是位極人臣、即將篡位的標誌。可是我想,呼韓邪一定一點兒了高興不起來,這一套對人臣當然是殊禮,可是對匈奴單于來說,卻是俯首稱臣的標誌。

約在170-180年前,一代天驕冒頓單于鳴鏑弒父,大破東胡、西擊月氏、南並樓煩,兵困漢高祖於白登,遺書調戲於呂后,漢朝無奈,屢請和親,兄事匈奴。匈奴雖許之,卻又屢絕之,其想戰便戰,來去如風,屢次興兵大略邊塞,漢朝徒呼奈何而已。

當其時也,在寫給漢朝的國書中,冒頓稱自己為“天所立匈奴大單于(《史記·匈奴傳》)”。

冒頓死,老上單于立,漢奸中行說為其逼格更添光彩,在國書中倨傲其辭曰“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史記·匈奴傳》)”。

武帝時,雄才大略,豪雄命世,挾三世之貯藏,雪祖宗之深恨。衛青、霍去病兩把絕世之劍將匈奴殺得片甲不留、大敗虧輸,後雖有李廣利的恥辱之敗,然而漢朝強而匈奴弱的大勢始終不改。

呼韓邪未嘗願意稱臣於漢,他曾說:

漢雖強,猶不能兼併匈奴,奈何亂先古之制,臣事於漢,卑辱先單于,為諸國所笑!

然而他的大臣很現實的一句話就打消了他所有的自尊心:

今事漢則安存,不事則危亡,計何以過此?(稱臣就安全,端著就危急,有什麼好辦法?)

呼韓邪是第一個入塞附漢的匈奴單于,“天地所立日月所照”的言猶在耳,“生存還是毀滅”的難題已促使他不得不向強漢低頭。

站在兩國和平進程及民族融合的歷史高度來看,這當然是一種逼格的提升。

然而這只是我們作為勝利者對失敗者的褒揚,匈奴由欺漢到被打服,由對立到稱臣,並最終到今天的消失於無形,逼格已下降至沒有的地步。

呼韓邪附漢後,漢朝以其保衛者和主人自居,“助誅不服”,“給贍其食”。郅支單于見此形勢,也只好遣使奉獻。(《漢書·匈奴傳》)

正如當今那句十分提神的話所言:

歷史終將證明,誰只是匆匆過客,誰才是真正的主人!


三、對北匈奴雖遠必誅的最強音和勒石燕然的次強音

這一章要說兩個超級猛男:陳湯竇憲

呼韓邪款塞後,北匈奴郅支向西域用兵,兼併呼偈、堅昆、丁零三國,因殺漢使者,怕漢兵與呼韓邪報復,於是西逃康居。康居與郅支是互相借重的關係,郅支藉助其地以避漢軍兵鋒,而康居王要倚助匈奴威勢脅迫西域諸國。兩個野心家一拍即合,互相成了對方的老丈人,“

康居王以女妻郅支,郅支亦以女予康居王”。

郅支借兵攻打烏孫,又侵陵闔蘇、大宛諸國,逼其歲貢。郅支越來越驕狂,後來更不把康居王放在眼裡,殺其女及貴人並人民數百,又困辱大漢使者,不肯奉詔。

不作不死,郅支單于就這樣迎來了自己的死期。

漢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甘延壽為西域都護、騎都尉,陳湯為副都尉。陳湯“沉勇有大慮,多策謀,喜奇功”,他認為不能任由郅支單于在西域成事,便矯詔出軍,裹挾甘延壽一起,兵分六路,翻越蔥嶺。

郅支聞漢兵來,本欲遠走,又怕康居為大漢內應,後聽說烏孫等國都已出兵,自知無路可去,決定堅守。

漢軍關門打狗,破城,斬首北匈奴太子名王以下一千五百一十八人,俘虜千餘人。

那位驕狂任性的郅支單于呢?

當然也在斬首之列,死得不能再死。

陳湯滅郅支單于後,與甘延壽上疏,其中有一句傳唱千載、可為大漢註解的名言:

宜縣(懸)頭槁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漢書·陳湯傳》)

犯中國者,雖遠必誅!

這不但是大漢的註解,也將是時至今日、中國的註解!


郅支單于既誅,呼韓邪單于且喜且懼,竟寧元年(前33年)再次入朝,請求為漢朝女婿。

因此昭君出塞,和親匈奴。呼韓邪上書,願為漢朝守護邊疆塞外,傳之無窮。

此時匈奴只剩下一位單于,那就是呼韓邪,因此可以說,自郅支死於西域、其部族煙消雲散後,呼韓邪又在事實上統一了匈奴。

時間如流水,歷史的車輪向前滾動。

漢匈無戰事,雙方都得以休養生息,匈奴的實力在慢慢恢復,藏在他們骨子裡的桀驁不馴與嗜血狂野使他們很難安靜的臣服大漢。他們積蓄著實力,準備重現當年冒頓的榮光。

西漢、東漢之交,天下大亂二十餘年,漢朝國力大損,而此時匈奴實力稍復,不但寇亂邊塞,還曾立盧芳為漢帝,妄圖參與逐鹿天下的爭奪戰。

光武帝劉秀掃平天下,建武六年(公元30年),漢匈復通舊好。而此時匈奴單于驕踞不已,已經敢自比冒頓,對漢使輕慢無比。建武九年,中興名將吳漢擊匈奴無功,十三年,寇河東。自此開始,入寇越來越頻繁,“殺略鈔掠甚眾,北邊無復寧歲”。

然而,胡虜無百年之運,在他們如日中天之時,一場無可彌合的大分裂也在悄然醞釀。

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再次分裂,是為南北匈奴。八部大人共議立日逐王比為呼韓邪單于(呼韓邪單于之孫),與其本部蒲奴單于分庭抗禮。

南匈奴呼韓邪像他的爺爺一樣,再次來到五原款塞,“願永為藩蔽,捍禦北虜”。

說回北匈奴。

南匈奴附漢後,北匈奴也屢請和親,但東漢王朝並沒同意他們的請求,他們只好不斷的寇抄邊塞來報復,其間有數十萬人來南下款塞請降。

此時他們的日子相當不好過,元和二年(公元85年)時:

黨眾離畔,南部攻其前,丁零寇其後,鮮卑擊其左,西域侵其右,不復自立……

章和元年(公元87年)時:

鮮卑入左地擊北匈奴,大破之,斬優留單于,取其匈奴皮而還。

這事實上代表了鮮卑崛起的大時代,在匈奴日薄西山之時,大約300年前被冒頓所擊破的東胡苗裔——鮮卑,從大興安嶺呼嘯而入漠北,再次登上了歷史舞臺。

章和二年(公元88年):

北虜大亂,加以飢蝗,降者前後而至,南單于將並北庭。

永元元年(公元89年),一個人品不怎麼樣的外戚、一個漢匈之戰最後的名將——竇憲,被拜為車騎將軍,領兵出塞。

大軍“陵高闕,下雞鹿,經磧鹵,絕大漠”,在稽落山遭遇了北匈奴主力,一戰滅國,斬名王已下一萬三千人,獲牲口百餘萬頭。北匈奴諸王部落聞竇憲威名,共八十一部、前後二十餘萬人投降。

公元89年七月秋,竇憲、耿秉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餘里,刻石勒功,紀漢威德:

上以攄高、文之宿憤,光祖宗之玄靈
下以安固後嗣,恢拓境宇,振大漢之天聲。(《後漢書·竇憲傳》)

竇憲班師,被拜為大將軍。第二年出鎮涼州,此時北匈奴衰弱暗微,於是竇憲令耿夔等再出軍擊其於金微山(今阿爾泰山)。此戰之後,北單于逃走,不知所在。

之後的北匈奴惶惶如喪家之犬,殘部逃至西域,再沒回到漠北草原,也再沒在中國境內掀起大的風浪。

北匈奴西遷後,在151年再次為漢將所敗,只好再次西撤,“徙居枯梧河上”。又過了二百多年,他們攻滅了粟特國,“匈奴殺其王而有其國,至王忽倪,已三世矣”(《北史·西域傳》)。

其後歷史學家的猜測是,他們進入了歐洲,與歐洲歷史上的恐怖的“黃禍”匈人發生了聯結(這個結論未經證明)。他們擊敗哥特人後進入了歐洲草原。而被他們擊敗的東、西哥特人又直接促成了東羅馬帝國的亡國。至阿提拉時,他們再次建立了龐大而曇花一現的匈奴帝國。阿提拉身死後,匈奴帝國土崩瓦解,北匈奴徹底成為歷史名詞。


四、南匈奴地位的瓦解

南匈奴在漢朝這邊的地位也有一個直線跌落的過程。

冒頓單于時,與劉邦約為昆弟

首個呼韓邪單于附漢時,位在諸侯王之上,可以說是天子之下第一人——但畢竟已非一字並肩王了。

第二個呼韓邪單于內附時,已只能為“藩蔽”,淪為一方諸侯罷了。

既為諸侯,便形同漢臣,因此漢朝皇帝常常下詔命令單于,而單于必須“伏拜受詔”。連其單于之庭,也只能憑皇帝詔書決定,如其先居五原西部塞八十里,次又奉詔徙居西河美稷。

但他們畢竟是非同一般的諸侯,而是尾大不掉的、隨時要反噬主上的晚唐似的藩鎮。

漢朝用兵於邊塞,或討鮮卑,或擊叛逆,都會在南匈奴中徵兵。然而徵發煩劇,新降者就必然憤恨。所以其後南匈奴或降或叛,始終不曾安生。

這些叛逆並不總有南單于的參與,但因其地位早已淪為漢朝的臣子,往往會受到叱責,這時候他們要麼詣州郡謝罪,要麼協助發兵平叛。

此時單于的地位已形同普通將軍。

如休利單于及其弟左賢王因為不能制下,被中郎將陳龜逼迫自殺。

桓帝時,張奐為北中郎將,討平叛亂諸部,便以居車兒單于“不能統理國事,乃拘之”。

居車兒之子某單于(其名字就是“某”),曾會同中郎將臧旻出雁門擊鮮卑。

某之子呼徵單于,與中郎將張修不和,被張修擅殺之。

最後單于地位在南匈奴部眾中也失去神聖性和號召力了。

靈帝中平四年(187年),詔發南匈奴兵討鮮卑。南匈奴部眾害怕發兵無已(被徵發而沒完沒了),於是十餘萬人一起反叛,攻殺羌渠單于。

於扶羅單于,欲歸國,而部眾不肯接納他。

呼廚泉單于,曹操將他扣留在許都,而讓右賢王去卑回去監國。

以上據《後漢書·南匈奴傳》。


五、前趙和胡夏的絕響

1、五胡十六國的狼煙

掀開五胡亂華帷幕的,便是南匈奴。

前趙的建立者劉淵,在《晉書·劉元海載記》中有很清晰的世系線:

於扶羅→劉豹→劉淵

呼廚泉為於扶羅之弟,劉豹為於扶羅之子,劉淵即劉豹之子。

從公元291年開始,史上最不成器的司馬氏皇室,就開始了自相殘殺並最終耗死國本的八王之亂。

公元304年,從曹操時期便一直被嚴密控制的南匈奴單于一系子孫,終於被司馬穎這個白痴放回了故地。臨走之時,司馬穎還大方地拜劉淵為北單于、參丞相軍事,臨別殷殷重寄詞,希望劉淵趕快帶領南匈奴五部軍馬打回來,為他肅清國內一切敵人。

他以為他放走的是一條小雜魚,可事實上那是一隻食人鯊。

劉淵回到左國城,立馬就被早已萬事俱備、鐵心造反的部眾上“大單于”之號,然後自稱漢王,號稱要紹續大漢王朝正統。

為什麼呢?原來:

漢有天下世長,恩德結於人心,是以昭烈(指劉備)崎嶇於一州之地,而能抗衡於天下。吾又漢氏之甥,約為兄弟,兄亡弟紹,不亦可乎?且可稱漢,追尊後主,以懷人望。

歷史拐了個奇葩的大彎,狠狠幽默了很多年前白登之圍下的劉邦一把。

劉淵親手為西晉王朝掘了一個大坑,到劉聰的時候,飛起一腳將西晉最後兩個皇帝——晉懷帝和晉愍帝踹了進去,並親手埋上了最後一鍬土。

公元311年,漢趙大軍攻破洛陽,俘晉懷帝,313年,被毒殺。

公元316年,漢趙大軍攻破長安,俘晉愍帝,318年,被殺。

西晉亡。

但漢趙的結局也並不好,劉淵死後,先是兄弟內訌,繼承人劉和被劉聰所殺。劉聰死後,劉粲即位,死於靳準發動的平陽政變。劉曜討平靳氏,即位為帝,後被石勒後趙所擒,劉曜被殺。前趙亡,劉氏皇族幾乎全部被殺。


2、徽赫與天連的迴光返照

赫連勃勃,本來該叫劉勃勃。

還記得那位被曹操放回去監國的

南匈奴右賢王去卑吧?

嚴格來說,人家的大名應該叫作劉去卑

據《魏書·鐵弗劉虎》可以知道劉勃勃的世系:

劉去卑→劉訓兜(誥升爰)→劉虎→劉務桓(劉豹子)→劉衛辰→劉勃勃

所以《魏書·鐵弗劉虎》第一句便點明其為“南單于之苗裔”。

前趙亡於329年,53年之後,劉勃勃出生。

北魏殺劉衛辰,勃勃逃脫,依附於後秦姚興。姚興以其為安北將軍、五原公,給以二萬餘落,出鎮朔方。

然後第一件事就是襲殺了岳父沒奕於併兼並了其全部部眾,在有一定實力之後,自稱天王、大單于,建元建國。

然後東征西討,反攻姚興,進攻南涼,積人頭以為京觀。

築統萬城,妄圖統一天下、君臨萬邦;改姓赫連,“是為徽赫實與天連”。

劉裕滅掉後秦後,送後秦之主姚泓至建康斬首。旋以“欲速成篡事”南歸,留大將王鎮惡及次子劉義真等鎮長安。然後很快就被勃勃摘了勝利果實,劉裕的滅秦大軍全軍覆沒,僅剩劉義真匹馬逃還。

勃勃再次大開殺戒,積人頭以為京觀。

回軍灞上,即皇帝位。

史載,勃勃“身長八尺五寸,腰帶十圍,性辯慧,美風儀”,姚興見而奇之,劉裕也自嘆不如。但這樣一個人卻有一種陰損惡毒、狡猾殘忍、冷血無情的特質,這是與劉聰、石虎等匈奴別種,甚至與五百多年前的冒頓一脈相承的性情。這種性情最終幫助他從一個父死部落離散的孤家寡人,成為了一國之君。

他對敵殘忍,對自己人也殘忍,築統萬城時,蒸土築城,錐入一寸,即殺作者。造甲兵,凡有所成,工匠必有死者:射甲不入,即斬弓人;如其入也,便斬鎧匠。工匠死者數千人。他常常坐在城頭,旁邊放著弓劍,嫌棄哪個手下,便立馬親自作掉。群臣忤視者毀其目,笑者決其唇,諫者謂之誹謗,先截其舌而後斬之。

這樣一個傢伙,不是人,而是畜生。

但正是這般畜生的行徑讓他成為了君王,且不是死於戰場而是死於床榻,豈非老天無眼?

他的兒子也和他一般無情,在他活著時便諸子相殺。

後胡夏亡於北魏,他最後兩個兒子赫連昌和赫連定被殺。

赫連勃勃君臨萬邦的狂妄,不過持續了二十五年罷了。

這便是南匈奴最後的榮光,也是中國大地上整個匈奴族的最後榮光。

他們曾數次得國,可是他們也濫用了天意,胡虜嗜殺,最終殺得四方皆反、民意沸騰,最終殺得無親無故、無人不殺,就這樣殺掉了自己的立國之本。

以是故,胡虜無百年之運。

殺人者必死於刀下,確實是永恆不變的真理。


很有意思,《晉書》載記一共三十篇,以匈奴劉淵為開篇,又以匈奴劉勃勃為結束。這就像匈奴的輓歌,如此狠厲,如此漫長。

沒有迴響。

或有迴響。

從此,南匈奴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然而仍然有活下來之人,卻已真正融入漢族之中,據《通志·氏族略》:

東郡(今河南濮陽)、河南郡(今河南洛陽)、雕陰郡(今陝西綏德)的三大劉族,俱出於冒頓單于之後。

至今我國的姓氏中,仍有複姓“赫連”之族。


參考篇目:

1、《史記·匈奴列傳》

2、《漢書·匈奴列傳上下》

3、《後漢書·南匈奴列傳》

4、《晉書·劉元海載記》、《晉書·赫連勃勃載記》

5、《魏書·鐵弗劉虎列傳》

6、《漢書·陳湯列傳》

7、《後漢書·竇憲列傳》

8、《北史·西域傳》等

——————完——————

看在奮戰了一天一夜的份上,諸位看官大爺們,麻煩您點個贊、評個論或者單純的關個注吧吧……


王事情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了解一下匈奴的歷史起源。

據傳華夏族與匈奴族同源,約公元前十六世紀夏朝滅亡後,夏朝最後一位君主,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暴君夏桀的一支後裔逃到北方,在吞併其他部族後成為匈奴族。匈奴人身材魁梧粗壯,藍目多須,大部分生活在戈壁大漠,是活躍在蒙古大草原上驍勇善戰的遊牧部族。

自戰國起,匈奴已經威脅到中原王朝的統治。其中秦、趙、燕三國與其毗鄰,為防禦匈奴的襲擊而修築了早期的長城。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以蒙恬為帥,統領三十萬秦軍北擊匈奴。在河套地區秦軍以勢不可擋之勢擊敗匈奴各部大軍,迫使匈奴遠去大漠以北七百里,不敢南下而牧馬。

而在漢朝前期,匈奴佔盡上風。漢高祖劉邦曾親率大軍征討,結果中了匈奴誘兵之計,被困於平城白登山七晝夜,用計方才逃脫,史稱“白登之圍”。自此漢朝被迫採取和親政策,將公主遠嫁匈奴,並每年交納大批錢帛。

至漢武帝時,漢朝國力雄厚,兵強馬壯,對匈奴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衛青、霍去病兩位大將軍接連出兵收復河南地區、河西走廊,受降匈奴右部十萬人。公元前一一九年,二人兵分東西兩路進攻漠北,衛青擊潰匈奴王庭,霍去病追殲左賢王七萬餘人,匈奴自此由盛轉衰。

東漢初年,匈奴國統治階級爭權奪利,分裂為兩部。南匈奴附漢稱臣,安置於河套地區,後來逐步漢化融入漢民族。留居漠北的北匈奴因戰爭、天災、領土及人口的減少,處境日益窘迫,匈奴單于更迭頻繁。在被東漢屢次擊敗後,已無法立足,開始史無前例的西遷。後依靠頑強的戰鬥力佔據南俄羅斯草原,得以休養生息,人口急速增加,又再一次崛起。但因為大單于突然暴斃,內部紛爭迭起,導致匈奴國土崩瓦解,匈奴人逐漸沉寂,直至被歷史徹底遺忘。

匈奴從出現到滅亡存在了一千多年,至今翻看這段歷史,彷彿猶見鐵蹄錚錚,大漠蒼涼。

------------------------------------------------------------


觀雪奇談


匈奴是位於北方的一支古老部族,在炎黃時期即已存在。歷經夏、商、西周三朝時,未形成強大的國家,以散居的部落為主。

春秋戰國時期,匈奴略有興盛,時常襲擾中原各諸侯國家,秦國、趙國、燕國先後修建長城以拒之。但此時匈奴並不是很強,歷史上趙國也曾多次遠拒匈奴。


戰國晚期,適逢秦滅六國之際,位於河套的匈奴開始第一次崛起。開始在北方建立起匈奴王國,勢力範圍南至長城,北至西伯利亞一帶。秦朝建立以後,秦始皇派蒙恬北拒匈奴,並將燕、趙、秦長城連成一線,匈奴由是被逐出河套,不敢南下而牧馬。

秦末漢初,在冒頓單于時代,匈奴再次崛起,此次崛起發展成為了匈奴最輝煌的時代。匈奴開始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控制了西域諸國,並時常襲擾漢朝,大敗漢高祖劉邦,漢朝被迫以和親換取安寧。

漢武帝時,漢朝國力強盛,開始對匈奴進行大規模反擊,最終在衛青、霍去病等攻擊之下,匈奴開始衰落,遠涉漠北。此後,匈奴開始走向瓦解,內亂不斷,還出現了五單于爭位的情況。漢宣帝時代,匈奴完全失去了與漢朝爭雄的實力,被漢朝、烏孫、烏桓輪番攻破,匈奴對西域的控制蕩然無存,部分匈奴部族投降漢朝。


東漢初期,匈奴瓦解為南北匈奴兩大部分,南匈奴南下歸附漢朝。北匈奴曾短暫崛起,並曾再次控制部分西域國家。不過很快,東漢派出竇憲北拒匈奴,在漢、南匈奴以及新崛起的鮮卑的打擊下,北匈奴大敗,開始西遷,從此消失在歷史中。據說,西遷的北匈奴後來在歐洲的匈牙利曾經建立過強極一時的匈奴帝國。

北匈奴西遷以後,南匈奴以及剩下的匈奴族群開始內附臣服漢朝,接受漢朝管理,部分匈奴人開始漢化;漠北的殘留匈奴開始鮮卑化;餘下的匈奴群體的規模已經非常小。到了東漢末年,曹操將殘存的南匈奴分為五部,由漢人督管,匈奴以單于為尊的歷史正式結束,匈奴國正式走向了消亡。


西晉後期,八王大亂,內附漢地的匈奴最後一次崛起。在匈奴首領劉淵的帶領下,匈奴以漢朝女婿自居,建立漢國,稱漢王,並先後破洛陽、長安,滅亡了西晉,中原迎來五胡時代。但此時的匈奴與曾經的匈奴國的實力,已經有天壤之別。

十幾年以後,匈奴建立的國家被羯人滅亡,匈奴實力嚴重削弱。最終在北方各類勢力的反擊下,匈奴人或消亡,或融入漢人,或歸附了氐人、羌人和鮮卑。

東晉末年,公元418年,東晉大將劉裕北伐中原,滅亡後秦,歸附羌人的匈奴後裔赫連勃勃趁勢崛起,建立大夏國,彼時匈奴僅存20餘萬人。幾年以後,大夏被鮮卑人建立的北魏滅亡。匈奴在歷史上從此消失。


蘇綻


簡單來說,就兩個字:戰爭

通俗來講,就兩個字:人口

現實的說,就兩個字:融合

關鍵的說,就兩個字:經濟

首先,戰爭,把匈奴打殘了,古時候的戰爭,無非就是人口戰術,匈奴有多少人,不過百萬,中原有多少人,不止千萬,短期匈奴憑藉優勢(靈活的騎兵戰術等),能佔到一定的優勢,但是他吞併不了中原,只是搞點錢財擺了!這點財富不足以增強他雄厚的實力!

其次,人口,既然戰爭解決不了他根本的問題,那隨著戰爭的持久性,中原的兵源源源不斷,而匈奴卻越來越少,兵力不足,長久戰爭必然失敗,最為要命的是,人口出生率根本配不上兵力的需求率!據歷史統計,不說從秦朝開始的匈奴戰爭,就單單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的對匈奴的戰爭一次性就消耗匈奴幾十萬的兵力,兵力少了,人少了,必然部落實力低了,要麼被吞併,要麼遠盾!

第三,融合,很多匈奴人,因為戰爭融入到中原了,漢武帝時期,就有幾十萬的匈奴人搬遷到中原地區!融入到華夏文明體系中!

第四,經濟,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匈奴失敗的重要原因,沒錢!沒錢就沒辦法長期消耗戰,何況是幾百年的消耗戰!

所以,匈奴失敗了,慢慢也消失了!


腸胃鼻炎健康


關於匈奴的歷史我們可以做一下簡單的梳理,這樣便於理解。

1,起源:《史記》中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說明匈奴也屬於華夏民族的一支,不過長期居住在漠北,經常被認為是北狄的一支。

(夏朝的建立者——大禹)

2,建國:匈奴這個名字最早見於戰國的史料,而且和戰國七雄裡面的秦趙燕三國為鄰,三國為了防禦匈奴,分別修築了長城。見於記載的匈奴的第一個單于是頭曼,約在秦朝時期。

3,強盛:匈奴最強盛的時候是在冒頓單于時,冒頓是頭曼的兒子,他弒父自立,在位期間,滅東胡,控西域,白登圍劉邦迫使西漢和親,調戲呂后,此時的匈奴不論兵力還是疆域都達到頂峰。

4,由盛轉衰:漢武帝時,開始反擊匈奴,衛青霍去病多次北伐匈奴,在河南之戰(也叫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中匈奴大敗,開始走向衰落。

(形像祁連山的霍去病墓)

5,內亂:漢宣帝神爵四年(前58年),匈奴出現了五單于爭立的局面,開始走向分裂。其中呼韓邪單于投靠漢朝,漢元帝將王昭君下嫁給他,史稱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

6,分裂:東漢初,匈奴一分為二,南匈奴南下依附於漢朝,北匈奴佔據漠北,與漢為敵。東漢多次向北匈奴用兵,特別是竇憲、耿秉登燕然山(今蒙古國杭愛山)刻石紀功而還,北匈奴元氣大傷,被迫西遷西域,後繼續西遷,不再見於記載。

7,餘暉:公元4世紀,趁西晉爆發八王之亂,匈奴人劉淵起兵造反,建立漢國,其子劉聰在317年滅亡西晉,成為十六國中一個較大的政權,後為後趙所滅。匈奴人段業,赫連勃勃相繼建立了短暫的北涼,胡夏政權,後為北魏所滅。


(胡夏都城統萬城遺址)

8,尾聲:十六國之後,匈奴不再見於記載,已經融入到漢族和北方其他民族了。

其實不難看出,匈奴一步步推出歷史舞臺是一種必然的結果,其間更多地交織著漢匈兩個民族的戰與和,“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漳洹


對不起,標題有誤。

匈奴從來沒有退出中國歷史。只是名稱改變了一下。

秦朝以前,叫塞人,夏人,大月氏。秦漢叫匈奴,後依次稱為,鮮卑,突厥,蒙古等。

他們的主體部分不斷地向西方擴散,餘下的人 或者支部,別部,有以氏簇的名稱登上歷史舞臺。他們歷次西征,其實打的都是前期擴散的兄弟。

他們如此擴散的原因是,東高西低,容易打仗而已。

我們的歷史,其實也是這樣,在名稱方面,例如秦漢,唐宋元明清。變來變去。不同點是匈奴等,不斷向西方擴散,呈現線性擴散。而我們僅僅在東部一偶擴張,是呈現攤餅一樣的擴散。

我們的教科書。強調我們歷史的連續性,其實他們的歷史也是連續的。


Corring


匈奴出現在中國歷史舞臺上的事件很早,上古夏商周三代稱葷粥(yun1 yu4)春秋戰國時期,匈奴屢屢給北方諸國造成大麻煩,為此,齊、趙、燕都有修築長城以防匈奴,趙國大將李牧常年駐防北部邊境,與匈奴作戰。秦統一六國後,也是派大將蒙恬常年駐防北境,率幾十萬大軍與匈奴作戰。

西漢建國之初,國力凋敝,百廢待興,在漢高祖劉邦親率大軍與匈奴對戰被圍於白登山七天七夜之後,西漢對匈奴長期處於隱忍、避免直接對抗狀態。即便是強勢如呂后,在被匈奴單于書信輕慢調戲時,也選擇了低聲下氣。

轉變是在漢武帝時代開始的。經歷漢初近百年的休養生息,到漢武帝時代,西漢積聚了相當國力,於是派遣大將衛青、霍去病等主動出擊匈奴,匈奴不敵北遁,由此開啟了漢與匈奴近百年的戰爭,當然,其中也有和親和懷柔。

東漢初年,在漢軍的持續追擊下,匈奴終於分裂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內遷歸附東漢,北匈奴留居漠北。東漢又與南匈奴聯手,征伐北匈奴,時分漠北旱災,北匈奴不敵,西遷至中亞的康居。此後北匈奴徹底消失在東亞的歷史舞臺上,另一說是北匈奴一部繼續西遷,百年後出現在了東歐,這支匈人部落成為4世紀歐洲民族大遷徙的開端,此說一直存在爭議。

在東亞,南匈奴成內附後,被漢朝安置在河套地區。然而其內部勢力錯綜複雜,經常內訌叛亂。及至三國時期,曹操把匈奴分成五部,即左、右、南、北、中,分別安置在陝西、山西、河北一帶。各部貴者為帥,後改稱都尉;以漢人為司馬以監督。

東漢末年以來,匈奴逐漸融入到中原民族,學習漢文化,改漢姓。匈奴貴族多改漢姓劉,即漢朝國姓。因漢朝與匈奴多年聯姻通婚,許多匈奴貴族後裔都有漢家公主的血統,也把自己當作劉漢皇室後裔。西晉時期,趁八王之亂起兵的匈奴部落首領,就叫劉淵,以“漢”為國號。

內遷中原的匈奴人與漢族融合後,蒙古高原上和遼東半島都迅速興起新的遊牧民族,就是鮮卑族。鮮卑族本是匈奴的附屬部落(匈奴別部)也與匈奴歷代通婚。之後,在經歷兩晉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後,匈奴作為一個獨立民族逐漸消失了,其後裔融合到了漢族及其他民族中。


毛劍傑


匈奴這個民族在歷史上是比較有名的一個民族,不管是它自身強大還是它的對手強大,無論怎樣,這個民族在歷史上是數一數二的民族。匈奴曾經建立了自己的部落,也曾經統一了荒涼的漠北,更是叱吒風雲,但是不管怎樣,曾經那些剽悍地民族大多數在今天已經不復存在了。

那麼要說這個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叱吒漠北的民族——匈奴,是怎樣一步步退出中國歷史舞臺的?

匈奴剛開始是崛起於河套平原一帶,從戰國時期就是漠北的大族,經常侵擾秦漢邊界,秦漢王朝當時也是有心無力,只能任其宰割。秦始皇為了維護秦帝國的統治,修築了萬里長城,也可以說要是沒有了匈奴這些強大的民族存在,那麼有沒有萬里長城還得另一說,所以我們總是說,要將外界施與自己的壓力轉化為動力,這就是別人變相的幫助自己發展壯大、增強實力。

當時秦漢幾乎是舉全國之力,軟硬兼施或者屈尊和親示好,也有時候聯合西域各國共同對抗匈奴。西漢建朝之初,漢高祖劉邦曾親自率領大軍去征討匈奴,主動出擊,深入大漠,在白登之城被匈奴圍困七天七夜,後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逃脫,採取和親政策。

和親這種局面一直維持到漢武帝時期,漢武帝幾乎用了一輩子的時間,才將匈奴趕到漠北,扭轉了這種被動局面。最終將匈奴主力殲滅。

到了東漢初年,匈奴分為南北兩大部分,南匈奴被安置在河套地區,北匈奴後來成為鮮卑族的成員。最後一部分融入到其他的民族,匈奴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南柯多萌


匈奴原本是雄居於中國北方的一個強大遊牧民族,從先秦時起,就是中原政權的一個極大威脅。即便是強大如秦朝,也不得不修築長城並屯重兵以防備匈奴入侵;漢朝時,劉邦曾想借一統天下之勢解決匈奴問題,不想被圍在平城七日七夜,差點作了俘虜。後來,只好採取和親政策,求得暫時的和平。

漢武帝年間開始,隨著王朝勢力大漲,先後發動了多次對匈奴的戰爭。並且,這些戰爭幾乎都以漢朝的大勝而告終。

西域被漢朝控制後,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北匈奴遠走漠北,南匈奴內附。

東漢時,北匈奴仍在襲擾中原,東漢為此發動遠征,大敗北匈奴,使其再無力量南下。到了五胡十六國時,已經內附的南匈奴曾建立過前趙政權。

但是,隨著時間的遷移,南匈奴逐漸被漢化,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南匈奴漸漸消失。北匈奴一敗再敗後,不得不一路西遷,進入歐洲,建立過一些小型王國。

有一種說法是,匈牙利人即北匈奴的後裔。不過,近年也有另一種說法,即蒙古人才是匈奴人的後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