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首邊塞詩,作者都不太知名,驚人之語卻都成千古絕句

詩詞人生 /兩首邊塞詩,作者都不太知名,驚人之語卻都成千古絕句


邊塞題材的詩,或浸著徹骨寒意,或燃著豪情壯志,或蘸著悽楚哀怨。無論怎樣,背後都透著無盡的犧牲。

“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的相望足夠淒涼。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壯志足夠鏗鏘。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願景讓人期待。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的結局令人憂傷。

可是有這麼兩首詩,沒有愁思百轉,沒有義憤填膺,更不夠氣勢雄渾,詩的作者甚至根本不知名,然而詩作卻有驚人之語,早已流傳千年。

那字裡行間,你讀到的不止有斑斑血淚,還有累累白骨。

1


己亥歲二首·僖宗廣明元年(其一)

唐·曹松

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曹松生活在晚唐時期,一路輾轉避亂,為生計奔波,一生顛沛流離,為科考跋涉。他歷經多個皇帝,見證了唐王朝末期的飄搖世態。

《己亥歲二首》作於僖宗廣明元年(880年),描寫的是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所發生的戰爭,即黃巢之亂。此時“安史之亂”雖已結束,但大唐走向衰敗,其腐朽坍塌之勢不可擋。


詩詞人生 /兩首邊塞詩,作者都不太知名,驚人之語卻都成千古絕句


大片的水域江山都已經繪入了戰圖,天下大亂,民生凋敝,藩鎮勢力割據為王,宦官於朝堂爭權奪勢,唐王朝危機四伏。

富饒的土地上到處戰雲籠罩,生靈塗炭。打柴為“樵”,割草為“蘇”,樵蘇生計本來就艱難,又處在兵荒馬亂的歲月,哪怕是想要打柴割草度日這樣樸素的願望都不能實現。

杜甫在《春望》一詩中寫道:“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燃起來時,百姓的流離失所,心繫災民的詩人都會黯然神傷。

戰亂年代,無數平民掙扎在生死線上,能平安活著就是萬幸,能餬口度日就是快樂。只是如今快樂也不可復得啊。

戰火燒到哪裡,哪裡就屍橫遍野、白骨森森。試問哪個成功將軍的背後,不是有成堆白骨?詩人滿心的痛苦無處訴,遂發出犀利的呼號:請別再提什麼封侯的事情了,你們可知,一位將領功成名就,要犧牲多少士卒的生命!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士卒們在戰場上為國捐軀,白骨可能都無人掩埋。可見,戰功威名的代價,是無數條鮮活的生命。


2


隴西行四首(其二)

唐·陳陶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北方邊塞長年戰事,唐軍誓死殺敵,奮不顧身,五千身穿錦袍的精兵戰死在胡塵。試想,軍隊配備這般精良,戰鬥該多麼激烈,才會造成如此慘烈的傷亡。

那無定河邊啊,成堆的白骨都是沙場上犧牲的戰士遺骸,可是千里之外的閨中妻子還不知徵人已戰死,仍然在夢中思念著丈夫。

初讀這首詩,先為前兩句的波瀾壯闊而驚歎,又為後兩句的悽楚哀傷而震撼。


詩詞人生 /兩首邊塞詩,作者都不太知名,驚人之語卻都成千古絕句

《隴西行》是樂府《相和歌·瑟調曲》舊題,內容為邊塞戰爭題材。千百年後,陳陶的這首詩何以流傳千古,它絕不是單單寫出戰爭的殘酷,警示和平的珍貴。

關鍵在於此詩筆觸悲情,讓人吟來潸然淚下。有人對這首詩評議:“災難和不幸降臨到身上,不但毫不覺察,反而滿懷著熱切美好的希望,這才是真正的悲劇。”一針見血,發人深思。

不得不承認,描寫戰爭殘酷的詩句莫過於“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在崇尚邊功的年代,戰士們當初慷慨激昂出征時,都幻想金戈鐵馬後的凱旋而歸。然戰事激烈,當初何曾料到,邊塞遙遠,這一去可能戰死沙場,此行再無歸期。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徵人思鄉,思婦懷遠,帶給人無限的沉思。將士翹首故里,閨婦盼等郎君,這無邊無際的苦,怎一個愁字了得。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戰事連綿時,還有比一封家書更寶貴的嗎?大概家中人最擔憂的就是徵人長年音訊杳然,最害怕的就是男兒們生死未卜了。

戰場上的生死一念,都關係著千萬家庭的幸福。每個將士的平安歸來,都代表著一個家庭終得圓滿。

3


如果說“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戰績足夠不齒。

那麼“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的守望卻足夠悽楚。


詩詞人生 /兩首邊塞詩,作者都不太知名,驚人之語卻都成千古絕句

千年後的我們,回溯那久遠年代裡的戰爭時,依然葆著對戰死者的無限緬懷,抱著對其家人的無限同情。

倘若時光倒流,我們處在詩人的境況中時,何嘗不想默唸一句“天涯靜處無征戰,兵氣銷為日月光。”

願戰火的硝煙早日消散,到處充滿日月的清輝!願盛世皆太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