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鄭州」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之猴加官


「功夫鄭州」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之猴加官


有功夫來鄭州!猴加官,是一種集戲耍、節令、祈禳多種傳統民俗活動性質於一身,具有娛樂功能的動作型塑純手工藝品玩具。2008年,“猴加官”被列入鄭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猴加官的藝術手法則運用了諧音,所謂討口彩,猴同“侯”,再與臉譜官帽疊加起來,侯再加官,意味著“封侯又加官”,暗喻“加官進爵”、“官上加官”,寓意福祿雙全,吉祥喜慶;人們希望加官封侯,於是給“猴”增添了一種吉祥、富貴的象徵意義。

“猴加官”成功綜合了“跳加官”及“新野猴戲”表現形式創造而成,汲取中原地區豐富的民俗和傳統文化養分,是一種很喜慶的傳統益智型玩具,鍛鍊開發眼、手、腦的功能,運用多種藝術元素,充分體現了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

歷史淵源

猴加官,又被稱為會動的“活泥猴”,起源於舊時戲曲開場或在演出中遇顯貴到場時加演的舞蹈節目--“跳加官”演變而成,具有突出的文化特色,極具傳統文化色彩。是由一名演員頭戴面具,身穿紅袍皂靴,手拿“官上加官”、“一品當朝”等字樣的布幅,逐次向臺下展示慶賀祝福。

在清朝時期,書上記載為“猴財”、“猴富”、“猴壽”又“加官”;可愛的泥猴,手捧一個臉譜,運用絲線的巧妙連接和槓桿原理,使猴子在左右晃動中不停地把臉譜戴上或取下,小泥猴的動作憨態可掬,令人捧腹。


「功夫鄭州」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之猴加官


傳承

猴加官,是集傳統美術、臉譜、泥塑及布藝完美結合的手工藝術作品,極具珍藏意義。

2009年,鄭州市管城區文化館的資料顯示,魏義民老人,是全國唯一掌握並傳承“猴加官”這一傳統技藝的民間藝人。

據魏義民老人說,他祖籍南陽,1942年,14歲的魏義民在家鄉南陽跟隨一位民間啞巴藝人學習製作和玩耍“猴加官”,兩年後師傅因病去世。和我一起學習的還有兩個師兄弟,也早都去世了,截至2011年全國會這門手藝的只剩我自己,唯一的心願:就是招幾個徒弟,讓“猴加官”傳承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