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郑州」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猴加官


「功夫郑州」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猴加官


有功夫来郑州!猴加官,是一种集戏耍、节令、祈禳多种传统民俗活动性质于一身,具有娱乐功能的动作型塑纯手工艺品玩具。2008年,“猴加官”被列入郑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猴加官的艺术手法则运用了谐音,所谓讨口彩,猴同“侯”,再与脸谱官帽叠加起来,侯再加官,意味着“封侯又加官”,暗喻“加官进爵”、“官上加官”,寓意福禄双全,吉祥喜庆;人们希望加官封侯,于是给“猴”增添了一种吉祥、富贵的象征意义。

“猴加官”成功综合了“跳加官”及“新野猴戏”表现形式创造而成,汲取中原地区丰富的民俗和传统文化养分,是一种很喜庆的传统益智型玩具,锻炼开发眼、手、脑的功能,运用多种艺术元素,充分体现了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

历史渊源

猴加官,又被称为会动的“活泥猴”,起源于旧时戏曲开场或在演出中遇显贵到场时加演的舞蹈节目--“跳加官”演变而成,具有突出的文化特色,极具传统文化色彩。是由一名演员头戴面具,身穿红袍皂靴,手拿“官上加官”、“一品当朝”等字样的布幅,逐次向台下展示庆贺祝福。

在清朝时期,书上记载为“猴财”、“猴富”、“猴寿”又“加官”;可爱的泥猴,手捧一个脸谱,运用丝线的巧妙连接和杠杆原理,使猴子在左右晃动中不停地把脸谱戴上或取下,小泥猴的动作憨态可掬,令人捧腹。


「功夫郑州」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猴加官


传承

猴加官,是集传统美术、脸谱、泥塑及布艺完美结合的手工艺术作品,极具珍藏意义。

2009年,郑州市管城区文化馆的资料显示,魏义民老人,是全国唯一掌握并传承“猴加官”这一传统技艺的民间艺人。

据魏义民老人说,他祖籍南阳,1942年,14岁的魏义民在家乡南阳跟随一位民间哑巴艺人学习制作和玩耍“猴加官”,两年后师傅因病去世。和我一起学习的还有两个师兄弟,也早都去世了,截至2011年全国会这门手艺的只剩我自己,唯一的心愿:就是招几个徒弟,让“猴加官”传承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