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刀一絕平生夢:命運之神總跟飛將軍李廣開玩笑

 在漢匈作戰史上,衛青、霍去病可以稱之為絕代雙驕,他們共同完成了武帝討伐匈奴的主要戰役,基本消滅了匈奴軍隊的主力,同時,也成就了各自的一世英名。但是,漢匈戰爭史上還有一些將軍,他們一生與匈奴作戰,命運之神似乎總和他們開玩笑,連一次封侯的機會都沒有得到。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飛將軍李廣。


引刀一絕平生夢:命運之神總跟飛將軍李廣開玩笑

 
  
  元狩四年(前119),漢武帝為了殲滅匈奴主力,決定採取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他大膽制訂了深入漠北、犁廷掃穴、尋殲主力的戰略方針,集中十萬精銳騎兵,組成兩大兵團,分別由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統領。
  衛青從定襄出兵,令李廣做前將軍,公孫賀任左將軍,趙食其任右將軍,曹襄任後將軍,大軍越過沙漠,於漠北尋找匈奴主力決戰。
  恰在此時,衛青從一個匈奴俘虜口中,得知匈奴單于的具體位置。對於遠涉沙漠作戰的漢軍來說,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情報。隨後,衛青突然下令前將軍李廣,率部合併到右將軍的部隊中,走東路,合圍單于。
  東邊道路迂迴,水草稀少,不利於大部隊行進。前將軍李廣與匈奴作戰,到此時已歷文、景、武三朝近半個世紀,好不容易有了打先鋒的機會,還是直接面對匈奴單于,突然調到右將軍趙食其軍中,自然心有不甘。


引刀一絕平生夢:命運之神總跟飛將軍李廣開玩笑


  根據情報提供的具體位置,衛青決定正面迎擊單于軍隊。漢軍用戰車排成環形營壘,阻止匈奴騎兵突襲,然後以左右兩翼急馳向前,包圍單于軍隊。單于見漢軍人多勢眾,裝備精良,作戰進退有序,自己絕難取勝。因此,傍晚時率領幾百名騎兵,突圍而去。漢軍輕騎兵連夜追擊,匈奴兵士四散奔逃。天快亮時,漢軍追出二百餘里,沒有追上單于,俘獲、斬殺敵兵一萬多人。同時,霍去病重創匈奴左賢王軍隊。這就是著名的漠北決戰。
  衛青漠北勝利歸來時,李廣和原任右路軍指揮的趙食其才姍姍來遲。原來,右路軍因為沒有嚮導,迷失了道路。李廣的部隊一到達,衛青立即派人到李廣的大帳中,訊問李廣迷路情況,準備上報漢武帝,但李廣拒絕回答。衛青又欲傳李廣當面質詢,李廣悲憤地說: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於是,李廣抽刀自殺(遂引刀自剄),李廣自殺的消息傳出,全軍將士無不落淚,老百姓也為他唏噓扼腕。


引刀一絕平生夢:命運之神總跟飛將軍李廣開玩笑


  將軍意志難勝天?
  李廣自殺為什麼會獲得如此廣泛的同情?李廣至死未得封侯。那麼,為什麼戎馬一生的李廣,始終不能封侯呢?
  李廣的祖上是秦朝名將李信,曾經為秦始皇追殺燕太子丹。
  漢文帝前十四年(前166),匈奴軍隊大舉入侵蕭關。李廣此年從軍。到元狩四年(前119)漠北決戰之時,李廣從軍已有四十七年。李廣死前曾自白:我已經是六十多歲的老人了,總不能還去接受刀筆之吏的質詢。從李廣的從軍時間及卒年推測,他初入行伍之時,還沒有二十歲。


  作為從軍近半個世紀的宿將,李廣有沒有封侯的主觀條件?《史記》記載,李廣非常有才。他在上谷太守任上,豪情萬丈,與匈奴數次交戰,當時負責漢朝與各附屬國關係的官員(典屬國)公孫昆邪,眼見李廣這麼不要命的打法,甚為不安,向漢景帝哭訴: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漢景帝趕忙將李廣調到上郡任太守。
  李廣才氣無雙,何以見得?
  第一,智勇神射之才。
  李廣家族精於射藝、世代相傳。《水滸傳》中有位善射的名將花榮,綽號“小李廣”。可見,“李廣”在中國就是神射手的代名詞。
  《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李廣神射之事非常多。
  有一次外出打獵,李廣將草中一塊石頭誤以為虎,引弓射去,箭入石中。可惜,超常發揮總是稍縱即逝。再讓他衝著石頭射,怎麼也射不進去了。這是一隻假老虎。
  遇上了真老虎,又該怎麼辦呢?李廣還是那招絕技:射箭!在擔任邊右北平郡太守之時,李廣為民除害,射殺猛虎,一箭沒有斃命,老虎跳起,抓傷李廣。李廣再補一箭,終將老虎射死。
  在李廣眼中,獸界老虎不過一碟小菜;一旦人間邂逅虎狼之師,他又將做何壯舉?

  李廣在上郡太守任上,漢武帝派一個宦官下基層,到李廣的駐地監軍。一天,這位宦官帶了幾十個騎從外出,與三個匈奴人狹路相逢。宦官仗著人多,和匈奴人對射。結果,三個匈奴人以一當十,把宦官的騎從幾乎殺光。宦官受傷,奪路而逃。李廣立即斷定:這三人一定是匈奴的射鵰手。於是毅然帶領一百隨從追了上去。李廣讓騎從從左右兩翼包抄,自己連射兩箭,殺死其中兩人,活捉一人。經審訊,此三人果然是匈奴射鵰手。


引刀一絕平生夢:命運之神總跟飛將軍李廣開玩笑


  李廣率騎從大勝而歸,正欲回營。突然數千匈奴騎兵追趕過來。見李廣僅率一百騎從,立即佔領山頭擺開陣勢。
  仇家追殺,騎從驚恐萬分,調頭想跑。李廣說:此地離我方大軍幾十裡,掉頭逃跑,百十號人立刻會被殺光。如果留下來,他們以為附近還有伏兵,反而不敢出擊。於是,李廣讓騎從繼續向前,一直走到離匈奴二里地遠的地方才停下來,並且命令手下的士兵全部下馬解鞍。騎從大惑不解:敵人如此之近,一旦追殺過來,我們甚至都無暇備鞍。
  李廣說:我們現在跑,他們肯定會追擊;如果我們不但不逃,還卸下馬鞍。他們反而疑神疑鬼,不敢攻擊。
  匈奴騎兵見漢兵如此反常,不知葫蘆裡賣的什麼藥,忙放出一個騎白馬的將軍出陣試探。李廣迅即帶領十幾位騎兵飛奔過去,用箭將他射殺,然後,又回到隊伍中。這一次,李廣乾脆讓士兵們把馬放開,一個個躺在大漠上,悠然自得。
  天色暗淡下來,太陽也落山了。李廣一出攻心戰,弄得匈奴騎兵如墮迷霧,不知所措,始終不敢出擊。後半夜,匈奴騎兵撐不住了,莫名的恐懼,瀰漫成一片,大軍連夜撤兵。天亮,李廣率眾信步回到大營。


引刀一絕平生夢:命運之神總跟飛將軍李廣開玩笑


  第二,奇特帶兵之才。
  李廣的才氣還表現在他帶兵的奇特方略:
  行軍不按建制,不成行列;
  駐紮不按建制,各隨其便;
  夜間不打更巡邏;
  大帳很少使用文書。
  軍隊的戰鬥力在於建制,建制一亂,隊伍即一盤散沙,這是通常的說法。而李廣帶兵,是非常將帶兵、才將帶兵,不拘一格。反而使士兵們少了許多辛苦,樂於跟隨他出徵,並拼死作戰。


  以李廣的才能加上從軍近半個世紀的資歷,封侯本應理所當然。
  “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這是情理之中事。而李廣終生未封,千載以下,文人武夫,無不扼腕。廟堂江湖,紛紛嘆息。既然天降奇才,為何又如此不公?
  李廣難封,是不是機遇未到?
  第一次機遇:漢景帝平定吳楚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時,李廣是太尉周亞夫的部將,他奪得叛軍軍旗,戰功赫赫。但就在此時,李廣接受梁孝王劉武的將軍印,漢景帝因此沒有給李廣封侯(從太尉亞夫擊吳楚軍,取旗,顯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廣將軍印,還,賞不行)。
  前面講過,梁孝王一直覬覦儲君之位,漢景帝對此芥蒂頗深。
  李廣公開接受梁孝王的將軍印,無疑犯了漢景帝的大忌。所以,儘管李廣剛立大功,漢景帝必然對他採取冷凍政策,不予封侯。
  李廣不自覺地捲入宮廷鬥爭,成為漢景帝和梁孝王鬥法的犧牲品。
  李廣自身確實缺乏政治敏感性。作為朝廷將領,怎能私自接受諸侯王的將軍印?漢代對中央官員與地方諸侯交往向來非常忌諱,吳楚七國之亂爆發後,更是嚴禁中央官員私交諸侯。李廣犯忌,封侯機遇第一次與他擦肩而過。

  第二次機遇:元狩四年(前119)漠北決戰。
  這是李廣一生中最後一次出征,也是他第一次被授前將軍。前將軍是部隊先鋒,最有可能立功封侯。但是,大將軍衛青得知匈奴大單于的具體位置後,將李廣強行調往右將軍趙食其部,逼迫他走右路。同時,衛青卻安排新近失侯的公孫敖為前鋒,將立功封侯的機會雙手奉送公孫敖。
  衛青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一是漢武帝臨行前的交待。
  二是衛青對公孫敖的私心。
  漠北決戰,漢武帝本不想讓李廣參戰,李廣年齡大了,自己對李廣早有看法。在李廣執意要求下,漢武帝勉強同意讓他擔任前將軍。但是,臨行前漢武帝卻暗中告誡衛青:李廣年邁,命不好,不要讓他與匈奴單于對陣,以免誤事(以為廣老,數奇,毋令當單于,恐不得所欲)。
  衛青執行漢武帝的旨意,似無責任;但是,調走李廣後,衛青卻把機會給了公孫敖,原因何在?原來,公孫敖當年解救衛青於長公主密室,救命之恩,衛青豈能相忘?因此,遵旨調開李廣後,衛青任命公孫敖為前將軍,是其私心所致。因此,李廣失去最後一次可能封侯的機會。
  如果李廣繼續擔任前將軍,會不會封侯呢?無法推測。然而,李廣不情願地被調往東路,心情鬱悶,加之因迷途遲返而獲罪,確實是他自殺的重要原因。

  立功是封侯的途徑之一,但不是唯一途徑。而李廣卻認為,唯立功才能封侯,立功也必然封侯。其實大謬不然。對皇帝而言,你立功是理所當然的,無功即為過。沒有浩浩皇恩,哪有赫赫軍功?沒有赫赫軍功,哪有坦坦仕途?你李廣連功過歸屬這常識性的問題都不能明辨,何談封侯?
唐代著名詩人王維《老將行》有兩句詩: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後人對王維用典頗有爭議,認為“不敗”者是霍去病不是衛青;但是,對“李廣無功緣數奇”達成了共識。“數奇”是命不好。
  李廣難封,是不是命乖時蹇?
  第一次,元光六年(前129)衛青、公孫敖、公孫賀、李廣四人各帶一萬兵馬出征。其中,衛青是第一次任將出徵。結果,公孫賀未遇敵,白跑一趟;衛青殺入龍城,斬敵七百;公孫敖損兵七千;李廣最慘,全軍覆滅,自己被俘,後逃回。
  漢匈作戰中,令漢軍最頭疼的問題,是不知道匈奴軍隊在哪裡,因此,要麼無功而返,要麼遭遇強敵吃敗仗。這就是命運!
  李廣確實命運不濟,四路人馬中唯有他遭遇強敵。
  第二次,元朔六年(前123),李廣隨衛青出征,未立功。

  第三次,元狩二年(前121)秋,漢武帝派張騫和李廣出右北平,擊匈奴左賢王。左賢王率四萬大 Ю罟懵柿斕乃那 耍 罟愫斂晃肪澹 磷龐φ健U佩咕缺 醬錚 罟悴諾靡醞嚴眨 牽 那 勘 負躒 裁稹?br />  上述三次戰役,李廣兩次遇險,一次無功。
  命耶?非耶?
  李廣確實有機遇不佳的時候,但是,這種情況並非李廣一人;當時許多將領都有類似經歷。《史記?衛將軍驃騎將軍列傳》的末尾,司馬遷記錄了諸多抗匈將軍的遭遇,大都和李廣相差無幾。
  命耶?非耶?
  龍城之戰,李廣已是資深將軍,衛青則初出茅廬。衛青直指龍城,應當說不是天意,而是人意。龍城並非衛青所專有。這一選擇可以給四人中任意一個人,包括李廣。李廣沒有作此選擇,看起來是命,又怎一個“命”字了得?
  血性長留千古名?
  李廣難封,有沒有自身之過?
  項羽困於垓下,三呼“天亡我,非戰之罪也”。其實,世間純粹偶然的失敗極少,更何況李廣確有自我之過。那麼他過在何處?
  第一,恃才而驕。
  李廣確實有才,但是,他自負其才,不講謀略。公孫昆邪評價李廣: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戰。自負其才,對一個軍事統帥來說,無疑是一處致命傷。

  第二,鋌而走險。
  追殺三位匈奴射鵰手,李廣大展神勇,但並非良將所應為。
  一不和軍中商議;
  大軍根本不知道統帥李廣去哪兒了,因此,無法組織接應。
  二不該親自追殺;
  李廣判明三名匈奴人是射鵰手後,派人追擊即可,不應撂下大軍,親率一百騎兵前往。“兵不可一時無將”,這種兵家常識,對李廣這個“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的老將來說,是不應該違逆的。
  如果匈奴識破李廣的圈套,或者也冒險賭一把,這一百名騎兵包括李廣本人,能夠逃此一劫嗎?絕難。
  李廣作戰時,慣用近距離射擊。敵人未接近,他從不發箭;一旦出手,敵人應聲而倒。但李廣也因此多次在戰鬥中受困,射獵時常為猛獸所傷。(其射,見敵急,非在數十步之內,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用此,其將兵數困辱。其射猛獸,亦為所傷雲。)李廣只求百發百中,反而將風險控制放在其次了。
  第三,適應能力。
  李廣於文帝時從軍,至景帝朝,一直是在防禦戰中與匈奴對陣。這種防禦戰,李廣打了多年,他的才幹、勇氣得到充分發揮,聲名顯赫。但是,到了武帝朝,漢匈作戰發生很大變化。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即是由被動防禦轉變為主動進攻,由陣地戰轉為運動戰。漢軍要深入匈奴腹地,長途奔襲。這種運動戰,要求指揮員敢於深入敵後,善於在運動中殲敵。衛青用此法首戰龍城告捷,霍去病更是將這種戰法發揮到極致。

  龍城之戰時,李廣從軍已三十七年,從十幾歲的青年成為五十多歲的老將軍。比起年輕氣盛、敢打敢闖的衛青、霍去病,李廣已是暮氣有餘、銳氣不足,無法適應長途奔襲、運動殲敵的新戰法。
  第四,武帝之慮。
  李廣恃才而驕、多次失敗,對此,指揮全軍作戰的漢武帝不得不有所顧慮。所以,我們既要看到漢武帝在漠北之戰中對李廣的處理不公,又要看到漢武帝著眼全局的負責態度。
  李廣自殺之後,和他一起的右將軍趙食其被判死刑,趙食其交錢贖罪,免死為庶人。李廣大半生位居高官,五十萬是交得出來的,而且,此前他多次因誤期失軍判為死罪,而舍財保命,為什麼這一次引刀自刎呢?
  無聲抗爭。
  李廣早就明白,自己從軍的機會已經不多了。這次被任命為前將軍,更是難得。但是,李廣並不知道,漢武帝在任命自己為前將軍之時,已吩咐衛青適時調離李廣;他至死不知道,漢武帝使他這次出征從一開始就變得毫無意義。
  衛青在臨戰關頭將他調開,李廣既無奈,又悲憤。公孫敖和衛青的關係,李廣清楚;衛青的私心,李廣也清楚。
  男人血性。

  士可殺不可侮。衛青強迫李廣至右路軍,李廣再三抗議無效後,未向衛青辭行,就憤然踏上東路(廣不謝大將軍而起行,意甚慍怒而就部)。這非常失禮,但李廣被逼無奈!所以,失期之後,李廣拒絕面對刀筆之吏,細數迷路的詳情。
  右將軍可以忍氣吞聲,交錢買命!但李廣不行。李廣的血性決定了他只能自殺,不能被辱!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勝固可喜,敗亦猶榮。李廣以死向命運、向不公抗爭;光焰炫目,千古留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