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原春秋」秦漢時期的民族互動中看九原郡的歷史地位(一)

雷依群 咸陽師範學院歷史系➥

秦漢時期中原和北邊各民族的交往是學界長期以來最為關注的問題。這種交往從目前掌握的材料來看,確切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紀。這個時期是中原農業經濟與北方草原遊牧經濟,是中原定居民族與北方遊牧民族劇烈互動的時期,這種互動常常表現為戰爭掠奪和貢賜貿易文化交流。其中既有環境的因素,也有政治的因素,其實質則是兩種文化的相互排斥,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過程。是朝著促進歷史進步而向前發展。


「九原春秋」秦漢時期的民族互動中看九原郡的歷史地位(一)


九原位於農牧業交界的邊緣地帶,曾先後作為趙國、秦國及秦漢王朝邊防、文化交流和對外貿易的邊防重鎮。秦漢時代的九原具有其他地方不具備的許多特點,一是她的開放性,包容性:二是她的強烈的輻射性:三是對國家盛衰的影響。九原優越的地理和自然條件在歷史上成為多民族、多種文化的匯合之地,九原處於北方的核心地帶,其文化對周邊(漠北、西域、中原)都產生過巨大影響,國家盛衰是九原歷史發展的根本,而九原作為中原王朝的北邊重鎮她的盛衰也直接影響了中國歷史的進程。研究九原歷史和文化對我們今天文化強國和可持續發展極具特殊意義。


「九原春秋」秦漢時期的民族互動中看九原郡的歷史地位(一)


秦漢時期,在今天的蒙古高原曾經是匈奴人活動的主要地區,由於所處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與中原地區傳統的農業文明相比較,畜牧業即草原遊牧是他們最主要的經濟形態,司馬遷曾寫道“匈奴,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其畜之所多則馬、牛、羊,其奇畜則橐駝、驢、騾、駃騠、騊駼、驔騏。逐水草遷徙,無城郭常處耕田之業”。 這種經濟形式上的差異,使南北民族產之間生了不同的經濟和文化需求,至少從春秋戰國時代起,由這種差異引起的矛盾和鬥爭就日益加劇。當時處在中原北部的諸侯國已經感覺到甚至面臨北方遊牧勢力的威脅,如趙武靈王仿照胡人變更服裝和軍隊的馬車系統,說明趙國面臨北方胡人和南部對手的雙重挑戰而主動地改弦易轍。

北方草原遊牧經濟與中原農耕文化的互動在秦漢時期進入了一個新的高潮。

「九原春秋」秦漢時期的民族互動中看九原郡的歷史地位(一)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匈奴族也建立了自己的集權政權,並且在長期鬥爭過程中,逐步統一了蒙古高原,雖然在這個時期,在匈奴族的周邊還有諸如林胡、樓煩、東胡等強大的部族國家存在,但匈奴已成為北方草原最為強大的國家,卻是不爭的事實。“後秦滅六國,而始皇帝使蒙恬將十萬之眾北擊胡,悉收河南地,因河為塞,築四十四縣城臨河,徙謫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雲陽,因邊山險塹溪谷可善者治之,起臨洮至遼東萬餘里。又渡河據陽山北假中”匈奴與秦的接觸就更為直接。

關於匈奴與秦朝的關係較早關於這方面的記載中就是上述《史記•匈奴列傳》裡講到的秦始皇派蒙恬北擊胡事件,但此事在《史記》中卻有不同的說法,“《史記•蒙恬列傳》說蒙恬暴師在外十餘年,但是《史記•六國年表》載此事是在始皇三十三年,,《資治通鑑》也說這件事是在始皇三十三年,始皇死於三十七年(公園前210年),始皇死後,蒙恬也被賜死。假如蒙恬是在始皇三十三年被遣去征伐匈奴與修建長城,那麼蒙恬在外只有四年的時間,不能謂暴師在外十餘年。若說暴師在外十餘年是對的,那麼蒙恬被派遣征伐匈奴與修建長城應在始皇二十六年或二十七年,負責暴師在外十餘年這句話就錯了。”因此“蒙恬被遣到邊境備胡築城似應以始皇二十六年或二十七年為合理 。而在此前,九原郡尚在趙國的控制中。“九原地區至遲在魏襄王十七年亦即趙武靈王二十四年即已被趙國控制,時‘邯鄲命吏大夫奴遷於九原’,說明趙國已拓地至此,幷設郡治理” 。

「九原春秋」秦漢時期的民族互動中看九原郡的歷史地位(一)


編輯:融媒體中心記者 周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