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著名的女強人有哪些?

龍火果果


1.呂后:皇后專政第一人

呂后(前241─前180),名雉,字娥姁,漢高祖劉邦之妻,單父縣(今山東東單縣)人。“號令一出太后”,呂后先後掌權達十六年。是中國歷史上三大女性統治者(呂后、武則天、慈禧太后)的第一個。

呂雉早年稱得上是賢惠的女人,嫁給劉邦的時候,劉邦只是沛縣的一個泗水亭長(相當於現在的派出所所長)。早年的劉邦可說有些無賴,常戴一頂自制的竹帽到處閒逛,騙吃騙喝;但呂雉的父親精於相人之術(看面相),劉邦隆準龍顏,有天日之表,,不顧妻子的反對,當機立斷把愛女嫁給了芝麻綠豆般的小官劉邦。秦末天下大亂,劉邦率眾進入沛縣、攻入咸陽而成為沛公、漢王,呂雉被尊稱為呂夫人、王妃。楚漢之爭中,呂雉成了項羽的俘虜,被囚在楚軍之中四年,受盡了折磨和凌辱,直至楚、漢罷兵言和。

劉邦稱帝,呂雉順理成章成為呂后。呂后為人有謀略,漢初,呂后助劉邦殺韓信、彭越等異姓王,消滅分裂勢力鞏固統一的局面。公元前195年,劉邦死,惠帝立,尊呂后為皇太后,惠帝仁弱,實際由呂后掌政,前188年,惠帝崩,立少帝,臨朝稱制八年,少帝因其生母為呂后所殺,有怨言。呂后逐殺少帝,立常山王劉義為帝。

呂后當政內,創自劉邦的休養生息的黃老政治進一步得到推行。呂后雖實際掌握大權,但她是遵守劉邦臨終前所作的重要人士安排遺囑的,相繼重用蕭何,曹參、王陵、陳平、周勃等開國功臣,均全面為“文景之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呂后有政治家的風度,匈奴冒頓單于乘劉邦之死下書羞辱呂后,而呂后採納季布的主張,壓住怒火,平心靜氣復書,終於化干戈為玉帛。

呂后晚年,因沒有子孫,怕高祖的子孫欺凌呂氏,故大封外戚諸呂為侯。前180年,呂后崩,終年六十二,與漢高祖合葬長陵(陝西咸陽市渭城區窯店鄉三義村)。諸呂欲為亂,周勃、陳平等誅平。

2.李清照:第一位女詞人

李清照(公元1084-1151?),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人,宋代傑出的女詞人。

李清照生於書香門第,父親李格非精通經史,長於散文,母親王氏也知書能文。在家庭的薰陶下,她小小年紀便文采出眾。李清照對詩、詞、散文、書法、繪畫、音樂,無不通曉,而以詞的成就為最高。

李清照十八歲時,在汴京與太學生、丞相趙挺之之子趙明誠結婚。婚後,夫妻倆情投意合,如膠似漆,感情篤深,“夫如擅朋友之勝”,常投詩報詞。然而好景不長,朝中新舊黨爭愈演愈烈,一對鴛鴦被活活拆散,趙李隔河相望,飽嘗相思之苦。

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汴京,徽宗、欽宗父子被俘,高宗倉皇南逃。李清照夫婦也先後渡江南去,第二年,趙明誠死於建康(南京)。李清照獨身漂泊江南,在孤苦淒涼中度過了晚年。目睹了國破家亡的清照“雖處憂患窮困而志不屈”,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殫精竭慮,編撰《金石錄》,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李清照的詞委婉、清新,感情真摯,以南渡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前期詞主要描寫傷春怨別和閨閣生活的題材,表現了女詞人多情善感的個性,流露了她對愛情生活的嚮往和別離相思的痛苦。李清照曾作《如夢令》,描述她少女時代在濟南的歡樂生活:“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她的構思新穎,意趣高雅,不是一般男性作家代言體怨詞所能相比的,如《一剪梅》下篇抒發詞人盼望丈夫來信的心情: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

她在連遭國破、家亡、夫死之痛,所作詞章更為深沉感人。後期的詞,多悲嘆身世,有時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以表達她的愛國思想。比如那首著名的《聲聲慢》。在南渡之初,還寫過一首雄渾奔放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借項羽的寧死不屈反刺徽宗高宗父子的喪權辱國,意思表達得淋漓盡致。

李清照文詞有兩大特點,一是以其女性身份和特殊經歷寫詞,塑造了前所未有的個性鮮明的女性形象,從而擴大了傳統婉約詞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內涵;二是善於從書面語言和日常口語裡提煉出生動曉暢的語言,善於運用白描和鋪敘手法,構成渾然一體的境界。由此構成了鮮明獨特的藝術風格,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被尊為婉約宗主,是中華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豐碑。

3.班昭:第一位女史學家

班昭(49-約120),又名姬,字惠班,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出生於一個“家有藏書,內足於財”的顯貴人家。其父班彪,很有學問;長兄班固,是著名的歷史學家、文學家;次兄班超,乃立功西域的一代名將。班昭生長在文墨世家,自幼天資聰慧,勤奮好學,因受家庭環境影響和父兄的教誨,她自幼就熟讀經書和各類典籍文獻,博學廣識,才思敏捷,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才女,是一個博學廣識的學者。她是位史學家,也是位文學家,還是位政治家。

漢和帝時期,繼承父兄衣缽奉旨續寫《漢書》,最後完成了《漢書》的全部著述任務,因此,可以說班昭為《漢書》這部歷史鉅著的完成是立了汗馬功勞的。《漢書》剛剛問世時,由於語言比較艱澀難懂,不象《史記》幾乎接近白話,所以許多人讀不明白,班昭就在皇宮藏書的一個叫“東觀藏書閣”的地方教授馬融等十多人學習《漢書》,然後再讓他們去教授別人研讀學習。由於班昭才華出眾,又兼精通儒學和禮樂,深得漢和帝劉肇的賞識,常常召她入宮,命皇后及妃嬪拜她為師,學習儒家經典、經書禮樂及天文算術。鄧太后臨朝執政時,班昭以師傅之尊,參議朝政。士族文人提起班昭的芳名真是如雷貫耳,誰若能一瞻芳容或能讓班昭籤個名什麼的,那是莫大的榮耀。當時,人們把學識淵博、德高望重的婦女稱為“大家(gu姑)”;因班昭的丈夫名叫曹世叔,大家都稱她為“曹大家”,風光的很。班昭年逾古稀而逝,鄧太后為她素服舉哀。

班昭除了編撰了《漢書》外,她還擅長辭賦,著有賦、文等16篇。如今只留下了《女誡》七篇和《東征賦》等,其餘大都失傳了。《女戒》原來是用來教育自己家女兒的,後來被很多人家抄去,也來教育自己家的女兒,時間一長,全國都流行了,被後人收入《女四書》之首。

4.蔡文姬:第一位女詩人

蔡琰(177-?),即蔡文姬。原字昭姬,晉時避司馬昭諱,改字文姬,陳留圉(今河南杞縣)人,是蔡邕的女兒,三國時期著名女詩人、琴家。史書說她“博學而有才辨,又妙於音律。”父親蔡邕是曹操的摯友。東漢蔡邕之女。

蔡文姬16歲時嫁給衛仲道,衛家當時是河東世族,衛仲道更是出色的大學子,夫婦兩人恩愛非常,可惜好景不長,不到一年,衛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兒半女,衛家的人又嫌她剋死了丈夫,當時才高氣傲的蔡文姬不顧父親的反對,毅然回到孃家。後父親死於獄中,文姬被匈奴掠去,這年她才二十三歲,被左賢王納為王妃,在塞外她度過了十二個春秋,並育有二子,此間她還學會了吹奏“胡笳”及一些異族的語言。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感念好友蔡邕之交情,得知文姬流落南匈奴,遣使以重金贖回,以三十五歲齡再嫁陳留董祀(時年爆發了著名的“赤壁之戰”)。後來董祀犯罪論死,蔡琰親自向曹操求情,時值嚴冬,史載“蓬首徒行,叩頭請罪,音辭清辯,旨甚酸哀,眾皆為改容。” 文姬一生三嫁,命運坎坷,丁廙在《蔡伯喈女賦》描述了她的婚姻。

蔡文姬博學多才,音樂天賦自小過人,6歲時隔著牆壁就聽出了哪根弦彈斷的聲音。長大後她更是琴藝超人,結合自己的悲慘經歷,創作了哀怨惆悵,令人斷腸的琴曲《胡笳十八拍》;嫁董祀後,感傷亂離,作兩首《悲憤詩》,是中國詩史上第一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敘事詩。應曹操之請,憑自己出色的記憶力,將父親已散佚的書籍背誦出來,並親手繕寫清楚,文無遺誤,繼承了父親的事業,為中國古典文化典籍的保存和傳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本有《蔡文姬集》傳世,後來不幸散失了。

關於蔡琰的最終歸宿,史書上未見記載,成為了歷史留給世人的又一個謎題。蔡文姬和董祀生有一兒一女,女兒嫁給了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為妻。

5.婦好:第一位女將

一九七六年在河南安陽殷墟發現的“婦好”墓,使這位湮滅三千多年的婦政治家和軍事家的事蹟,重見天日。在現存於世的甲骨文獻中,“婦好”的名字頻頻出現,僅在安陽殷墟YH127甲骨穴中出土的一萬餘片甲骨中,她就出現過兩百多次!

婦好,生卒年月不詳。她是我國曆史上,真正的第一位有據可查的女英雄。她是商王武丁60多位妻子中的一位,即祖庚、祖甲的母輩“母辛”,生活於公元前12世紀的前半葉武丁重整商王朝時期,是我國最早的女政治家和軍事家。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商朝把祭祀和軍事,視為國家的兩件大事。由於婦好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商王武丁經常令她主持祭祀,育讀祭文,並被任命為卜官,刻寫卜辭。她通過主持祭祀,而參與朝中的政治活動,成為武丁埋藏的一位女政治家。婦好還是一位軍事家,多次受武丁派遣帶兵打仗,北討土方族,東南攻伐夷國,西南打敗巴軍,為商王朝拓展疆土立下汗馬功勞,卜辭有“登婦好三千,登旅萬乎伐羌”的記載。

武丁對她十分寵愛,授予她獨立的封邑,並經常向鬼神祈禱她健康長壽。婦好還是先於武丁辭世。武丁十分痛心,把她葬在今河南安陽小屯村西北約100米處。婦好死後,武丁十分悲痛,每有軍事行動,常通過祭祀祈禱婦好在天之靈助戰,這也反映出婦好生前的名字,確足以威懾敵人,婦好死後,有獨葬的巨大墓穴,而且享受獨祭的隆禮,這在商朝也是少見的。足見武丁對婦好用心之深。

5.馮嫽:第一位女外交家

馮嫽是我國有史記載以來的第一個傑出的女外交家。《漢書·西域傳》中對馮嫽有著較為詳細的描寫。

漢朝為了聯合烏孫國抗擊匈奴,決定和烏孫和親。開始漢武帝冊封江都王劉建的女兒細君為公主,嫁給了烏孫王。可不久,細君公主就因病去世了。於是,又把楚王劉戍的孫女解憂公主嫁給了烏孫王的孫子岑陬。馮嫽正是解憂公主的一名侍女。公元前101年,隨漢解憂公主遠嫁和親到了烏孫國。由於她多才多智,成為解憂公主的得力助手。後嫁給烏孫右大將。她在協助公主加強漢朝同西域諸國之間的友好關係方面,做出了很大貢獻,深得西域各國人民的敬服。尊稱她為“馮夫人”。

如果沒有馮嫽,可以說解憂公主就在烏孫生活不下去。是馮嫽,對她百般勸解,陪伴公主慢慢地適應了西城的生活;烏孫王岑陬去世後,公主要嫁給岑陬叔父的兒子翁歸靡(後來翁歸靡死後,公主又嫁給了岑陬的兒子泥靡),是馮嫽把握得當,安慰勸解公主接受這樣的風俗。在漢烏關係穩定的情況下,馮嫽勇敢地斡旋於政治之間,她以烏孫為根據地,秉持漢節,以公主使者的名義遊說天山南部各國,問候各國人民,為他們送去美好祝福,同時還慷慨行賜,盡顯漢朝的禮儀風範。馮嫽的大家風範,博得了西城各國人民的愛戴。

漢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肥王翁歸靡去世後,烏孫局勢動盪,馮夫人乘錦車持漢節,傳漢宣帝詔令命烏就屠到赤谷城見漢朝長羅侯常惠,並立肥王與解憂公主所生的嫡長子元貴靡為大昆彌,烏就屠為小昆彌。破羌將軍辛武賢不出塞而撤軍,避免了一場戰事。公元前51年,因解憂公主年老,思歸故土,馮嫽隨同她一起返回都城長安。這時,烏孫大昆彌元貴靡的兒子星靡代行大昆彌事,由於星靡性情怯弱,國內又不穩定,馮嫽為此上書皇帝,請求再次出使烏孫。於是,已經年逾花甲的馮嫽,為了鞏固漢與烏孫的聯盟,又一次以漢朝使節的身份,不辭辛苦,踏上萬裡西行的征程。

馮嫽作為一個女子,幾次被朝廷任命為正式使節,出使異邦,這種情況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是絕無僅有的。她為了加強漢族與西域少數民族的團結,由花季少女到年邁老嫗,馮嫽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西域,可以說貢獻了畢生精力,在漢烏的外交舞臺上,她向人們證實了“巾幗不讓鬚眉”。在民族團結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7.衛鑠:第一位女書法家

王羲之的草、楷、行書,千古景仰。他的老師是東晉著名的女書法家,姓衛、名鑠,人稱衛夫人。

衛鑠(272—349),字茂漪,世稱衛夫人,河東安邑(今夏縣尉郭鄉蘇莊)人。她是汝陰太守李矩之妻,出生一個書香世家,我國書法家衛覬之曾孫女、衛瓘孫女、叔父衛恆,都是大書法家。她從小就受到家庭的薰陶,在父親、叔父的嚴格要求下,終於自成風格,成為我國古代傑出的女書法家。

衛鑠擅長隸書和楷書,是我國書法的正宗傳人。鍾繇雲:“碎玉壺之冰,爛瑤臺之月。婉然芳樹,穆若清風。”《書斷、翰墨志》。唐人韋續在《墨藪》中更是對她推崇備至,稱讚說:“衛夫人書,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又如美女登臺,仙娥弄影,又若紅蓮映水,碧沼浮霞。”她的代表作是《古名姬帖》小楷。其筆法古樸肅穆,體態自然,是楷書中的上品。

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年少時曾隨衛鑠學習書法。衛鑠見到王羲之聰明好學,且悟性很高,不到三年寫出的字就用筆有力,頓挫生姿了。衛鑠稱讚說:“這孩子長進真快,將來一定比我更有名。”儘管王羲之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書法造詣超過了衛鑠,然而從他的書風中仍然可以明顯地看出衛鑠風格的痕跡來。

衛鑠不僅書法名冠一時,而且對書法理論也有獨到見解。她有著作《筆陣圖》一卷傳於後世,為《宋史·藝文志》中所著錄。

大概是由於常年練習書法,修身養性,衛鑠很長壽,活到了78歲。衛鑠的兒子李允,在母親的教導下,後來也成了書法家。曾做過為中書郎,亦工書。

8. 上官婉兒:巾幗首相第一人

上官婉兒(664—710),唐代女官、女詩人、唐中宗昭容。唐代中原陝州(今中原河南三門峽)人士。作為唐代歷史中是個極有魅力的後宮女性,在《舊唐書》、《新唐書》的“后妃傳”中都有專篇記載。

上官婉兒的曾祖上官弘為隋江都官鹽移居揚州,祖父上官儀家於江都。祖父和父親被害時始出生。因母親鄭氏是太常少卿鄭休遠之姊,母女才得免死,被配入皇宮內庭。

上官婉兒自幼才思敏捷,詩詞出眾。她十四歲的時候,出落得妖冶豔麗,秀美輕盈,一顰一笑,自成風度,加上天生聰秀,過目成誦,文采過人,下筆千言。儀鳳二年上官婉兒曾被武則天召見宮中,當場命題,讓其依題著文。上官婉兒文不加點,須臾而成,珠圓玉潤,調葉聲和,尤其她的書法秀媚,格仿簪花。武則天看後大悅,當即下令免其奴婢身份,讓其掌管宮中詔命。此後,武則天所下制誥,多出上官婉兒的手筆。上官婉兒本與武則天有殺父之仇,因看武則天政績顯著,深得當時中下層官吏的擁護,便改變了自己的看法。聖曆元年開始,又讓其處理百司奏表,參決政務,權勢日盛。

唐中宗時,上官婉兒成為中宗后妃之一,被封為昭容,故又稱上官昭容她代朝庭評品天下詩文。上官婉兒慫恿中宗設立修文館,大召天下詩文才子,邀請朝中善詩文的大臣入修文館,摛藻揚華。

唐景龍四年(公元710年)臨淄王李隆基(後為玄宗)發動政變,起兵誅討韋皇后及其黨羽,上官婉兒被李隆基命與韋皇后一併處斬,年僅46歲。開元年間,唐玄宗追念上官婉兒的才華,又褒揚她的文章,下令收集其詩文,輯成二十卷,張說(悅)為她寫道::“敏識聆聽,探微鏡理,開卷海納,宛若前聞,搖筆雲飛,成同宿構。古者有女史記功書過,復有女尚書決事言閥,昭容兩朝兼美,一日萬機,顧問不遺,應接如意,雖漢稱班媛,晉譽左媼,文章之道不殊,輔佐之功則異”。對其文其人評價很高。

上官婉兒是歷史上頗有才氣的女子,她的一生可謂是坎坷傳奇。雖然沒有丞相之名,但有丞相之實。後人稱其為“巾幗首相”。儘管上官婉兒也曾一度享盡榮華與權力,但她仍要仰皇上、皇后、公主的鼻息,仍要曲意逢迎,這個中甘苦恐怕只有她自己知道。後來,她仍未逃脫厄運,做了皇權爭鬥的犧牲品。

9. 鄭毓秀:我國第一位女博士

鄭毓秀(1891~1959年),法文名蘇梅,是我國著名的社會活動家,資產階級女革命家和女權運動鼓吹者。她曾經是民國政府時期第一位省級女性政務官;第一位地方法院女性院長與審檢兩廳廳長;第一位非官方女性外交特使;第一位參與起草《中華民國民法典草案》的女性;中國第一位獲得博士學位的女性律師。

鄭毓秀是個有個性的中華女傑。鄭毓秀出生於廣東省廣州府新安縣西鄉鄉屋下村(今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西鄉鎮樂群村)的一個封建官吏家庭。毓秀自少聰明過人,其母為了使她有一技之長,常常教她頌讀經文。她天生就有反叛精神:五六歲的時候,死活不讓纏腳;年方十三歲,敢於自己解除與兩廣總督的兒子婚約。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毓秀入天津“崇實女塾”教會學校,接受西式的教育。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毓秀隨姐姐留學日本。在日期間,她接受孫中山反清革命思想的薰陶,參加了同盟會。不久,鄭毓秀回國從事革命活動。

1914年,鄭毓秀為追求救國真理,又離開祖國赴法國巴黎深造。她在巴黎取洋名蘇梅(Soumay),攻讀的專業是法學,經三年苦讀,以優異的成績獲得巴黎大學法學碩士學位,並加入法國法律學會,是該學會的第一位中國人。1918年,鄭毓秀受南方軍政府吳玉章主持的外交調查委員會的委派,在法國進行國民外交工作,在“巴黎和會”,擔任中國代表團的聯絡和翻譯工作。1924年,品學兼優的鄭毓秀終於取得巴黎大學法學博士學位,這是中國第一位女子獲此優異成就和殊榮。

1925年鄭毓秀回國,被聘為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校長。1926年她與同學魏道明博士(後來的丈夫)在上海法租界開設了一個律師所,成為中國第一個女律師。1927年,鄭毓秀歷任上海審判廳廳長、國民黨上海市黨部委員、江蘇政治委員會委員、江蘇地方檢察廳長、上海臨時法院院長兼上海法學院院長。1928年,鄭毓秀在南京國民政府中,出任國民黨立法院立法委員,建設委員會委員,曾是民法編纂五委員之一。抗日戰爭期間,曾任教育部次長。其夫魏道明,也因為鄭毓秀與汪精衛、宋美齡、王寵惠等國民黨要員的密切關係,而屢獲升遷,先後任南京市市長,駐美大使、臺灣省主席等要職。

1948年,鄭毓秀夫婦移居美國,脫離政治之後,漂泊異鄉的鄭毓秀夫婦困頓迷茫,曾在巴西逗留經商數年,後終因欲返大陸不能,想回臺灣“緩發”,只好終日搓麻消時。19客居他鄉、倍感落寞的鄭毓秀,晚年疾病纏身,度日如年,於1959年12月16日病逝於美國洛杉磯,終年68歲。

10.吳貽芳:第一位大學女校長

吳貽芳(1893-1985年),號冬生,女,湖北省武昌人,著名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中國第一位女大學校長,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1904-1915年,吳貽芳先後就讀於杭州女子學校、上海啟明女子學校、蘇州景海女子學校。期間,其父母兄姐相繼去世,被迫輟學在家,在姨父陳叔通先生幫助下,繼續發奮讀書,後去北京女子師範學校任教。1916年2月以特別生插班入金陵女子大學,她以優秀學業和出色的組織才能,被選為學生自治會會長,曾帶領同學參加震驚中外的"五四"運動。1919年畢業後至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任教,1923年8月獲巴勃爾獎學金,赴美國密執安大學留學。5年間,她先後獲得了碩士、博士學位。1928年夏,她應母校金陵女大召喚回到祖國,就任了這所大學的第一位由中國人擔任的校長,執掌校務24年,對祖國的教育事業無比忠誠。1938年她以文化界知名人士身份參加國民參政會任參政員;1941-1947年,當選為參政會主席團主席之一。

1949年9月,她作為特邀代表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新中國成立後,她歷任金陵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南京師範學院副院長、名譽院長、南京師範大學名譽校長、江蘇省教育廳長、江蘇省副省長、江蘇省民進主委、省婦聯副主席、省兒童少年福利基金會會長、省政協副主席,全國婦聯副主席,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名譽主席,全國第五、六屆政協常委,第一至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1979年美國密執安大學婦女校友會授予她“和平與智慧女神獎”。


觀微影品歷史


🌹# #

△屠呦呦——中國著名的醫藥科學家。為攻克嚴重危害全人類身體健康的頑疾——虐疾,嘔心瀝血,潛心攻關,冒著死亡危險,以身試藥……成功的研製出“青蒿素”,為全世界戰勝虐疾做出了重大頁獻,造福人類。獲諾貝爾醫藥學獎,獲“”共和國功勳”國家榮譽獎章稱號。(見圖片①⑦)

△陳薇——解放軍少將。軍事科學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長。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聞風即動,奔趕武漢執行防控和科研攻關任務,疫苗研發取得領先成果。獲“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見圖片②⑤⑧)

△維多利亞(1819—1901),18歲繼任英國國王,在位64年。印度淪為殖民地後,又同時任印度女皇25年。

她統治期間,使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不斷向全球擴張殖民,東西方都有殖民地,為英國贏得了“日不落國”稱號。(詳見圖片③⑥

△撒切爾(1925—2013),英國第一位女首相,強悍政治家,在治理英國經濟、社會、外交、文化教育等諸方面有突出的貢獻,被譽為“撒切爾主義”。推行強硬政策,採取果斷手腕,作風雷歷風行,聰穎敏捷,在世界上贏得了——“鐵娘子”稱號。(見圖片④⑨)

——※※9月28日於長春※※——











笑看東籬


在母親節即將來臨之際,首先致敬偉大的母親們!

說到女強人,歪果仁咱不清楚,單說歷史上著名的中國女性強人。說句男士們不大愛聽的話,很多時候,女人更堅強、更勇敢、更有韌性和智慧。

武則天:雄才大略,治國有方。

花木蘭:替父從軍,孝勇當先。

李清照:文采超群,詞傳千古。

孝莊太后:輔佐新君,定海神針。

文成公主:化干戈為玉帛。

長孫皇后:成功男人背後的偉大女性。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女性的地位不高,接受教育的機會也少,同時,她們還承擔著生兒育女的重任。相比於男人,女性的成功道路更坎坷,更艱難,因此也更偉大。

當然,還有些女強人,像呂后、慈禧等等,權傾一時,但由於心腸歹毒,於國於民無利,因此,不為人待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