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六國者,六國也”,你的失誤就是在成就對手

唐代詩人杜牧的一首《阿房宮賦》,其中對六國滅亡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論斷,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

的確,六國在謀求自己發展的策略上,和在面對秦國的吞併戰爭時,存在很多失誤,有些失誤是非常重大的,這些失誤的累積最終造成了六國自己的滅亡。

春秋時期,晉國首先送給秦國的一份“大禮”,就是“三家分晉”,晉國變成了三個國家,韓、趙、魏。

“滅六國者,六國也”,你的失誤就是在成就對手

晉國形勢

趙和魏在戰國時期一度都非常強大,都有機會可以滅掉秦。即使是三晉中最弱的韓國,堅守宜陽也可以頂得住秦國半年時間。

可想而知,如果韓、趙、魏三家是一個統一的晉國,秦國哪有兵出函谷關的機會,能不能在戰國混得下去都不好說。

可是,晉國分家了,這就給秦國創造了各個擊破的條件。但是,即使晉國分家後的三國,仍然非常的強大,逐個擊破並不是簡單的事情。

先說說魏國,魏國最先採用李悝變法,強大了起來,幾乎能夠完全替代晉國的歷史地位。

“滅六國者,六國也”,你的失誤就是在成就對手

魏國鼎盛時期

但是等用李悝變法的魏文侯一去世,很快吳起就流失了,魏國的國土面積就不再增加;

緊接著商鞅也逃離了,魏國的變法也始終沒有更大的突破;

再接著孫臏也離開了,魏國徹底跌下了頭等強國的寶座;

後來范雎也離開了,魏國也再沒有振興的機會;

只剩下一個魏國公族出生的大帥哥信陵君,最後也因魏王中了反間計,氣憤離職,鬱鬱而終,信陵君去世沒多久,魏國再也撐不住秦國的進攻,滅亡了。

魏國的失誤就在於人才的大量流失,每一個人才的流失對於魏國都是成倍的損失。

再說說韓國,韓國的“失誤”是沒有人才。

“滅六國者,六國也”,你的失誤就是在成就對手

韓非子

韓國曆史上總共出了一個半人才,那半個是申不害,申不害還是一個研究“治國之術”的法家,“術”只維持了韓昭侯在位不長的一段時間,其後就再沒有什麼用處了。

終於出了一個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子,可是已經是戰國的晚期,韓國已經非常弱小,僅有兩個郡,即使韓非子當了國君也已回天乏術了。

況且韓國對韓非子也是使用不當,就給韓非子安排一個外使,大材小用了。

趙國就更慘了,失誤更大。

“滅六國者,六國也”,你的失誤就是在成就對手

胡服騎射

趙武靈王早期,已經具備了滅秦的所有條件,結果因為趙武靈王一會想讓小兒子接班,一會又覺得大兒子可憐,想讓大兒子當代王,最後把精力都放在處理家務上,還沒有處理妥當,自己都被餓死了。

到了趙武靈王的孫子輩,趙孝成王竟然對戰國四大名將的廉頗工作能力不信任,幫助秦國拿掉廉頗,致使長平之戰趙國被殲四十餘萬趙軍主力。

到了趙孝成王的孫子輩,做得更絕,趙王遷直接幫秦國把自己的大將軍李牧給殺害了,最後導致了趙國的滅亡。

對於趙國所犯的錯誤,實在令人可氣、可嘆,萬分惋惜。

再來看看楚國的失誤。

“滅六國者,六國也”,你的失誤就是在成就對手

秦楚形勢圖

楚國是戰國初面積最大的國家,直到秦發動統一戰爭前,楚國的面積都絕不遜於秦國。

楚國最終被秦國一戰擊潰,根本原因還是楚國沒有進行深刻的變法,自身沒有足夠的強大。

楚國和秦國就像兩個同樣體重的拳擊運動員,秦國通過變法不斷瘦身,渾身“肌肉”,楚國則是不肯變法全身都是肥肉,雖然體重一樣,但實戰能力則一目瞭然。

燕國失誤則是缺乏遠見。

首先歷史沒有記錄燕國有影響力的變法,看燕國曆史上的種種表現,缺乏有遠見的國策,地處北京及遼東半島的有利位置,但燕國並不富強,至於秦國大軍陳兵燕境的時候,燕軍主力沒能組織起一次像樣的阻擊。

“滅六國者,六國也”,你的失誤就是在成就對手

燕國形勢

其次,在秦國遠交近攻政策的優惠下,並不是抓住機會強大自己,而是與周邊的鄰國開展毫無價值的兼併戰爭,一會兒攻齊,一會兒疲趙,幫著秦國對付秦國的兩個心腹大患,最終,趙滅亡了,齊也失去了對燕國的信任,不會出兵幫燕,等待燕國的只有滅亡了。

最後說說齊國,齊國的失誤是不善武備。

這裡的“善”是善於的意思,不善武備指得是不會好好用武備,不該用武力的時候濫用武力,齊湣王滅掉了宋國。

“滅六國者,六國也”,你的失誤就是在成就對手

齊國遺址博物館照片

到了齊王建的時候,還有幾十萬軍隊,國土面積豪寸未失大的形勢下,舉國投降,放棄了武力抵抗,齊王建也只好落得一個餓死松林的結局。

所以說,六國不斷的丟分,秦國不斷的加分,最終秦與六國之間就形成了絕對的差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