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域文化衝突的角度探析秦朝的滅亡

秦朝是我國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封建帝國,雖然其存在時間僅僅15年,但卻為歷史留下許多的經驗和教訓,特別是秦的滅亡,橫掃六國的秦國為何會在區區數年之內覆滅於農民起義的風暴中呢?長久以來,史學家都將秦朝的滅亡的歸咎於暴政,譬如徵發百萬民眾修長城,修馳道,修阿房宮等。雖然這些舉措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秦帝國的覆滅,但若是將秦帝國的崩潰全部歸之於暴政,則不免有失公正。秦國官吏自身的問題、秦國與東方六國之間存在的文化衝突和民族融合問題對會對秦帝國崩潰產生極其重要的作用,但這些方面卻很少有人談及,因此本文將從這些方面去簡要論述一下秦朝滅亡的原因。

從地域文化衝突的角度探析秦朝的滅亡

秦國疆域圖


一、官員的有作為與無作為

自秦襄公以來,秦國就一直處於戰火之中,長期的戰爭使秦人養成了彪悍善戰的性格。秦孝公使用商鞅進行變法,設立二十等爵制,使將軍功設置成了秦人獲取功名與地位的唯一途徑,由此便將秦人“民之見戰也,如餓狼之見肉”的脾性和崇尚武力、鄙棄詩書仁義的傳統發揮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為秦國實現最終的統一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和人員,同時也導致秦國官員極為自律,執行任務時雷厲風行的作風,從而使秦國有了極為高效的官僚系統,但在這樣的官僚系統下卻存在致命缺陷,即官員們只知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上級下發的任務,而不會考慮命令的合理性,以及其後果。當統治者懂得愛惜民力,百姓自然能居有所食有糧,但當統治者橫徵暴斂、揮霍無度時,百姓們的生活就飢寒交迫,如果不得已只能挺而走險、進行起義。還有,當一些任職地方的官員們如果犯下某些致命的錯誤時,其治下官員和民眾畏於權威不敢糾正官員的錯誤,矛盾日積月累,終將成為引燃起義的導火索,導致王朝覆滅。


從地域文化衝突的角度探析秦朝的滅亡

秦軍將士


二、關中與山東六國的文化差異

在春秋戰國以及秦帝國時期,各國或各區域之間,其文化雖然總體呈逐漸融為一體的趨勢,但仍其仍保持比較明顯的地區特色。戰國時期,可大致分為四個文化區:秦文化區,楚文化區,三晉文化區和齊魯燕文化區。不同的文化氛圍也培養出不同性格的民眾。三晉地區“丈夫相聚遊戲,悲歌慷慨,起則相隨椎剿,休則掘軍作巧奸治”,齊魯燕地區的民眾則是“而民雕捍少慮”“怯於眾鬥,勇於持刺”,楚人則“其俗剿輕,易發怒”,秦人則“先暴慶,後仁義……君子懼焉”。當時,關東六國都將自己視為華夏正統而鄙視嘲諷落後的秦國,因此,雖然此四大文化區彼此對立,但秦國能成為眾矢之的,卻並非偶然。以雲夢睡虎地秦簡中記述的秦人和楚人之間的文化鴻溝及其對抗為代表,就足以說明當時秦與關東六國之間的文化衝突的劇烈。文化間的巨大落差是導致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雖然各個文化區之間都存在著嚴重的對立情緒,但東方六國有一種傾向於儒家文化的共性,如此便與徹底反對儒家文化的秦國有著根本性的差異。戰國時期“儒者不人秦”的慣例和《戰國策》中的數不勝數的反秦思想便是關東六國對秦國的文化優越主義心理的最好證明。在這種文化優越主義心理的作用下,關東六國抗拒秦國將其意志和習俗強加於自身的現象也就順理成章了。


從地域文化衝突的角度探析秦朝的滅亡

戰國七雄


任何時代的統一都不僅僅只是武力的征服,隱藏在武力背後的是征服者文化對被征服者的同化,而文化上的同化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同化時間都是以數十年乃至數百年為單位的。對秦而言,文化的同化速度遠遠趕不上疆域擴張的速度,對關東六國的征服只需短短數年時間,將其同化卻需要幾代人的努力。但由於秦的統一過於短暫,短暫到無法壓制關東地區的反秦思想,更逞論將其同化了。

而且,秦在同化東方六國時錯誤地採取了“一刀切”的同化政策,要從文化上將東方六國連根拔除,“……非秦記皆燒之。……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如此極端的政策非但沒有帶來統治者想象中的成功,反而大大加深了關東六國人民對秦的仇視情緒,項羽火燒秦王宮中。的詩書典籍就是此一文化報復主義的最好證明。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極具諷刺性的現象:本應成為穩固秦統治的有力支柱的同化政策反而變成帝國崩潰的催命符。

三、秦與關東六國之間的民族對立和未完成的民族融合

雖然戰國七雄都將自己歸屬於“中國”的範疇,尊黃帝為始祖,但在其內部依然存在明顯的民族矛盾。戰國時期幾百年的戰亂使得各國人民的民族主義情緒得以確立並發展成熟,幾百年的流血衝突也將國與國之間的對立與仇恨根深蒂固於民眾的心中。秦的統一更像是征服,是帝國的開疆拓土。被佔領地區的人民從未將秦軍看成是王師,反而將其看成是侵佔自己家園的侵略者。這種做法就為秦國的統一埋下了隱患,六國民眾與秦軍之間從未同心同德,雙方矛盾也是一直存在,只因秦國強大的武力,六國民眾敢怒不敢言。“防民之日,甚於防川,川奎必潰,傷人必多”,和平時期,在秦人強大的武力的威懾下,地區局勢因而也能保持穩定。但只要有一絲火星出現,六國民眾積化已久的矛盾將燃起沖天大火,以火山噴發之勢將秦王朝覆滅。

秦始皇起初並未意識到此事的重要性,直到荊柯刺秦和高漸離事件才逐漸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為了緩和、甚至消除這種對立,秦始皇採取了諸如“收天下兵,聚之咸陽……徙天下富豪於咸陽十二萬戶”等措施來弱化六國地區的反秦情緒,但這些對策治標不治本,只能在一定時間內壓制矛盾,而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矛盾。秦始皇駕崩後,繼任的統治者秦二世胡亥更無法解決,反而導致被強力壓制的仇恨快速反彈,代表東方六國文化的舊貴族們紛紛起兵逐鹿中原,天下分崩離析,正應了那句讖言“始皇帝死而地分”。

四、小結

總之,由於秦沒有在征服之後處理好官員的職責、民族融合和文化同化方面的問題,導致二世而亡。而隨後的漢朝吸取了秦的經驗教訓,解決了這些困擾秦朝的問題,使漢王朝延綿數百年而不衰,民族能融合為一體,文化能包容萬象而長存,不再有楚人、秦人、齊人等地域之分,而統一稱為漢人,真正融合為一個有著共同語言和文化的民族——華夏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