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足球上不去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布蘿紫


在許多人的眼裡,似乎中國足球只要引進了歐洲足球聯賽機制,理念、技戰術全盤西化,重金聘請外教,就有希望、就會翻身,但事實並未如人所願。除了2002年中國隊在米盧執教下有幸第一次闖入日韓世界盃,給人們帶來一絲希望外,這麼多年過去了,中國的足球翻身了嗎 ? 沒有 ! 看到希望了嗎 ? 也沒有 !



中國自1989年正式建立足球甲A聯賽,1994年推行俱樂部職業化賽制,2004年又在甲A聯賽的基礎上,改革推出“中國足球超級聯賽”品牌。近三十年的歷程,中國經濟在“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中騰飛,目前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中國足球似乎不見長進,反而每況愈下,尤其國足在亞洲盃、世界盃的一次次表現,更是讓人汗顏,大有“恨鐵不成鋼”之怨氣,卻又無可奈何。

那麼中國足球上不去的根本原因究竟是為什麼呢? 以筆者之絀見只少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照搬硬套,水土不服,完全西化的足球聯賽機制,似乎不太適應中國的國情,尤其是對國足人材的培養,也就是說通過賽制的方法來選拔組建國家足球隊,參加國際賽事,事實證明很難獲得成功。

眾所周知,中國最大的國情就是人口眾多,相對於歐洲發達的足球國家來說,有著極其龐大的足球消費市場,但反過來中國的足球人數卻又太少。據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在中國足協註冊的男子職業球員只有1853人,而備案的業餘球員數量也只有55605人,與歐洲各國、與日韓等少則幾十萬多則上百萬的足球人數比較,差距實在巨大。因此從足球頂尖人材的培養選拔上,與人家相比,相差也甚遠,選擇範圍小,侷限性大,根本就不在一個層次上。

再加上受傳統思想的影響,許多家長也不願把自己的孩子送去踢球受苦,更多的是把精力花在讀書上,使得足球人數少之又少。


而更大的問題還在於,因為龐大的消費市場,各俱樂部的幕後老闆,更多的是把目標鎖定在足球市場的商機,通過聯賽中的廣告效應,輕輕鬆鬆地就可以讓企業贏利,大把大把的賺到錢,而球員從中得到的報酬也絕對可觀,年薪多則上千萬少則也有幾百萬,有的還超過了歐洲一些頂級球員的年薪,可謂“天價年薪”,有的會員轉會費甚至超億,收入與貢獻完全不成正比。而金錢的“作崇”,利益的驅動,使得中國的足球夢走了樣。

當然有人會說,這些老闆創辦足球俱樂部不全是為了賺錢,他們對中國足球也是有貢獻的,當然我們也相信,這些老闆和球員在賺錢的同時也想把球踢好,也想培養出世界級球星,但思路決定出路、格局決定結局,其實從你賺錢的初衷早就決定了你足球成敗的結局。

有人還會說,人家國外的老闆和球員也掙大錢啊,沒錯! 人家也掙大錢,但問題是人家的足球基礎、足球文化和足球技術一直就優先於你,強強競爭也比你激烈得多,人家是踢得一身好球掙大錢,無可厚非,而你踢的又是什麼“好球”,能與人家攀比和相提並論嗎?


第二,體能差異,技術缺失,面對先天的不足和差距,若不能老老實實加倍地刻苦訓練、虛心學習人家先進技戰術,僅憑一腔熱血和自傲,又怎能戰勝體能和技戰術都完勝於自己的超強對手,或縮小差距。

我們知道,東方人的體質與西方人相比,有著先天的不足,而亞洲的足球技術與歐洲相比,也一直存在較大差距。如果我們的體能和技戰術,僅僅是按步就班,停留在中超聯賽的日常訓練和比賽格局上,也僅僅停留在國足的臨時集訓上,而不能加倍地去付出、去努力、去超常的訓練,你又空談什麼縮小與世界強隊的差距。



而事實上,我們的球員又到底付出了多少加倍的努力 ? 說實話,這麼多年來在媒體報端上,看到更多的是國腳們吃喝享樂的一些“負面”新聞,少見國足們加倍刻苦訓練的報道。

頗具諷刺的是,世界盃期間國足一直被批“白斬雞”,“躲球哥”張呈棟再次語出驚人:“別再罵我們白斬雞了,我們一週三天訓練,早上十點開始,下午兩點開始!”,哈哈……如此“療養式”的“刻苦”訓練,試問,你的體能技戰術又如何提升?又如何超越他人?

不過這也難怪,一個個有著天價年薪的足球“富豪公子哥”們,在享受“榮華富貴”之餘,還會有怎樣的動力和精神狀態,來支撐自己去加倍努力、吃苦受累,大眾百姓又能寄於他們多少厚望。

第三,為國爭光,榮譽至上,不只是空喊口號、表表決心就行的,而是要有過硬的本領來賦予行動,但在天價年薪的“誘惑”之下以及在俱樂部的巨大利益面前,國腳們似乎已被束縛,顯得力不從心、身不由己,難以決擇、難有作為。

國腳拿著俱樂部給予的天價薪酬,首先他得保全自己不受傷,能有一個好的身體狀態為俱樂部效力,起碼要對得起這份天價的薪酬。而代表國家隊打比賽,雖然也有較高的津補貼,在國內的運動隊當中也屬於高薪了,但與俱樂部的年薪或獎勵相比,差距甚遠。因此,出工不出力,在國際大賽中不能發揮出聯賽中的應有水準,就司空見慣在所難免了。

真如一些網友所言,他們拿著天價年薪,開著豪華跑車,住著花園洋房的生活過於安逸,已讓他們喪失了進取的動力。

代表國家參加比賽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責任,為國爭光,榮譽之上,這些對於國腳們來說,或許僅僅只是一種說教和口號,在內心深處真的還有那麼的重要嗎? 即便他們有這樣的境界,倘若沒有加倍的努力,又能拿什麼實力和本領去拼搏、去作為。



既然依靠中超聯賽的方式選拔國足打比賽,事實已一次次證明成功無望,何不換一種全新的思路,國足可不可以不從俱樂部聯賽中選拔球員,另闢蹊徑?

眾所周知,中國體育有著舉國體制的特點,事實證明也很奏效。辦國足培養選拔國家隊球員,既然市場聯賽機制“水土不服”,不適應中國的國情,那就跳出聯賽機制重回舉國體制來辦國足,你踢你的聯賽,你掙你的天價年薪,國足直接從青少年隊中培養選拔,也由國家直接組隊培養訓練,沒有天價年薪,沒有人情關係,有的只是半軍事化管理和“魔鬼式”的艱苦訓練,多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學習交流汲取國外的先進技戰術。球員只效力國家隊,對國家隊負責。你想加盟俱樂部掙錢可以,那就要等你從國家隊退役後再去,當然退役的年齡不能太大,起碼還能在俱樂部踢上幾年。當然“重回”不是簡單的“複製與還原”,必須要有符合時代潮流的科學理念,必須要打破陳規陋習創新方法手段。

這樣專心致志辦國足,既不受天價年薪“誘惑”,也沒有俱樂部的干擾影響,或許才適合國情,也才有可能培養出體能與技術雙優的隊員。

然而一提到舉國體制辦國足,肯定會有許多人反對,認為不靠譜可笑,筆者也有同感。但專家和內行們認為最靠譜的聯賽機制都搞了三十年,對於國足來說,怎麼就如此不受用呢,這還靠譜嗎? 說到底,還是那句話,“金錢作崇,利益驅動”,不改革出路何在。

個人觀點,歡迎評論,請勿噴!


城市陽臺見聞


中國的體育總體方面,可以說在世界的排名還是比較靠前的,但唯有中國足球可以說是但世界的排名是慘不忍睹。中國足球踢得爛,這件事不僅中國人難受的,連外國人也時不時的調侃,中國足球為什麼就是踢不到世界的前端呢?

第一個原因,體制問題。先說足協吧,足協的主席基本上是五年換一次,每一任足協少兒人都會有不同的理念,都會有不同的想法,所以每當一個足協做出一點成績來,就被調任。再加上,每一屆足協並不都是足球運動員,還有一些外行人,這也就造成了現在問題。

第二點,教育資源和教育理念分佈不均。歐洲大部分國家的足球運動員都是一些貧困家庭出來的,但是國足大部分都是一些比較有錢家的孩子,首先在吃苦耐勞這一點肯定是不如還沒出生的運動員。網上還留過一張圖,別的國家都是好幾個孩子在踢一個足球,而中國孩子在踢足球時都是人手一個用手來打。再說,中國女排有女排精神,但是中國足球卻沒有足球精神,這也是從小的教育基礎,並沒有打好。

第三個就是,中國對於國足的資金投入量特別大,造成物極必反。國家對於足球非常的重視,先不說教練換了多少個國內的國外的知名教練都換過,足球運動員不論成績與否,薪資都固定不變,贏了還會有更多的獎金,也是島城這一現狀的原因。


家鄉足球


中國足球沒有願意去做那個“前人栽樹”,每個球員都是為了俱樂部的榮譽去爭,可是忽略了國家隊的成績。

想讓中國隊成為亞洲一流的隊伍難嗎?我覺得並不難就把所有俱樂部中的高手集中起來,放棄外教使用土帥,然後每個人都抱著為國爭光的心態去比賽不難成為亞洲一流。

目前中國足球處在一個死循環,高不成低不就新人踢的不行,好不容易出來一個人到了俱樂部之後被外援壓榨上場時間,不多踢比賽能夠進步嗎?顯然是不能的,可以說俱樂部的崛起要在客觀上承擔責任,給球員的錢太多太多大都為了俱樂部拼命,而忽略國家隊。



其次,層次不分明。青黃不接,以前的中國足球好歹還有好幾個在一級聯賽中效力的球員,現在直接就沒有了,普通家庭培養一個足球運動員太難。人才選拔制度的不完善,想想看從十幾億人中竟然選不出一個亞洲一流的足球隊這是多麼的可怕。

最後,國足的精神不在。女排,乒乓球又或者現在的籃球,它們有著頑強拼搏的精神。而且有著一代接一代的領導者,前赴後繼的維繫著傳承,可是國足沒有,不僅僅喪失了精神而且就快要斷掉傳承,想國足崛起就一步一個腳印從頭開始來,這樣發展10年還有機會稱霸亞洲



家鄉體育


扯淡的多。幹正事的少。國家足球就那麼回事兒。各足球俱樂部鬧得慌,他為了掙錢。所以真正關心足球的都是瞎談。沒有一個幹正事的?按中國的體制,現狀。誰也不願意?瞎投資。中國家庭不會讓孩子從小一直踢球到大。這是每個家庭的意思。中國人講究實際前圖。所以政府也不是很關心。費力不討好的職業。


日月初明


1、大部分家庭不鼓勵。2、大部分孩子沒興趣。3、大部分學校沒能力。4、大部分教練水平低。5、大部分社區沒條件。6、成材的比例比較低。7、足球的氛圍不濃厚。8、滿案的作業累如狗。9、高考指哪就往哪走。

有些人不要把鍋全甩給蔡振華,他哪年才上臺的?這批球員從哪年開始青訓的?合著來技術定型之後踢得差還要把鍋甩給現任?真的要給蔡振華一口大鍋看看這批國少十年以後得成績在說吧。總不能因為他是官僚就扣個原罪給他吧?

中國足球為什麼這麼差?完全是給02年以後一系列的假黑賭還債。日韓靠著02年世界盃的東風大力加強青訓,有了孫興民和本田圭佑這幫人。

很多人說學生不被鼓勵踢球,首先你們搞清楚專業運動員和校園足球的差距。歐洲俱樂部青訓模式就挺好的,何必搞成美國那種大學裡面選秀呢?

各個俱樂部聘請外國優秀的基層教練來選材訓練,不斷成體系的建設。讓小妖們有機會再專業環境下得到訓練然後有機會參加中超中甲。比賽這樣耐心搞個十來年,不說變成世界一流,總算能回到亞洲一流吧。說到底還是職業化程度不夠,足協管理不到位。

魏停蹄


把自已的定位沒有底線、領導們都只關注自已的任期。你們想四年一個週期能有多大提高,就只能玩些花活,好大喜功,置事物發展規律於不顧,砸錢,花大錢,各種不合理的制度,於是成了人傻錢多的代言人。不能充分利用中國人口基數大的優勢,脫離老百姓的參與怎麼能做好中國足球,再加上黑,水平當然提不上


zhangbx2


呵呵,這個問題小編可以嘗試回答一下。中國足球上不去最關鍵的原因是球員不行,如果國足可以上11個外援早就打進世界盃了,而且可能還拿到世界盃前幾名呢,因為現在的中國俱樂部、中國足協有錢啊!其實這是個極端的辦法,但也沒有人去做這些事,中國足球的問題就是人的問題,搞足球的不懂足球,懂不足球的不能搞足球。

卡馬喬曾經說過一個觀點被國人痛斥——中國人是因為計劃生育政策,一家一個孩子,所以國足的足球人口很低,沒有人踢球。其實這樣也有一定的道理,一家都一個孩子,誰捨得他們去練習苦,且很苦的體育項目。踢出來是好的,但是踢不出來呢?中國足球更多的都是踢不出來的孩子,他們練習了足球或者體育學習耽誤了,將來就業的壓力得有多大呢?很多人都說,現在找工作是看能力的,可實際上沒有個學歷你報名機會都沒有啊,大多數家長是這麼想的。當然也有劍走偏鋒的家長不這麼想,他們認為練習體育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出路,但這是鳳毛菱角。基層老百姓認為靠體育出路窄,這個經濟基礎就決定了上層建築。沒有人踢,你能選出多少好苗子來呢?

就是在根基不好的情況下,中國足協還是有點亂彈琴的意思。換了一個領導就要換一個思路,今天這樣,明天那樣。韓國人一直學習德國,日本人一直學習巴西,而我們這些年學習了什麼?就像是熊瞎子掰苞米(玉米),最後好不容有一個了,但看到了甘蔗地,又扔了苞米去折甘蔗了。我們總是看到表面的甜頭而不是去尋找可持續發展之路,中國足球很差了,找準目標好好學一個都行。上世界90年代以來,我們的足球風格是這樣的德國——前南——荷蘭——前南——西班牙——法國——意大利,在此期間韓國風格,巴西風格我們也一直在學。現在還有很多俱樂部推崇日本足球的青訓體系。變,變,變,總是在變,方向性錯誤就讓你變得很迷茫。


球哄哄


有些事偶爾不好是人的問題,但長期不好那就是風氣問題。


光陰1490085


現在的國足應該求變了!裡皮當國家隊主教練已經兩年了。沒有給中國足球帶來大的變化,這次熱身賽又恢復了高洪波的老班底,而且成績太差。大家很不滿意。現在正是求變的好時機,如果堅持讓裡皮打完亞洲盃,也不會有什麼好結果。球員也對裡皮不信任了。足協現在應該當機立斷,解散國足叫裡皮當顧問。聘選國內教練當國家隊主教練,給新選主教練絕對權利!我看好高洪波!由他組建新的教練團隊,選出新的國家隊隊員。來打明年的亞洲盃,不求成績就是練兵。足協不得干擾新國家隊的工作,做好後勤保障工作就好。叫新國家隊力爭2022年世界盃名額。裡皮合同到期回家吧!


頑佟


說到中國足球,有點說不清,理還亂的感覺。回首八九十年代,中國的足球人材,還能援助到非洲擔任國家隊的主教練。沈祥福、趙達裕、高升等中國球員還能以絕對主力的身份效力於日本的頂級聯賽,遲尚斌還能擔任日本俱樂部的主教練職務。然而若干年後,似乎一切都反轉了。

早些年,當我們還在自我吹噓派了多少人去巴西留學時,日本自費到巴西去學踢足球的小孩已經達到了兩萬多人。

中國足球上不去的根本原因在哪?中國足協不知道,俱樂部也不知道,球迷更加不可能知道了。我們只能從一些的表象上去作對比,希望能夠得到解析。像容志行、古廣明、趙達裕、郝海東、范志毅、孫繼海、楊晨,這些耳熟能詳的中國球星,那個不是成長於計劃經濟年代?然而進入市場經濟年代以後,稍有能力的球員卻已經是鳳毛麟角,一將難求了。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如此尷尬的困局呢?求解。


論身體條件,昔不如今。論球員收入,天淵之別。論足球市場,票貴百倍。論競技水平,不比也罷。雖然總在強調青訓,這些年來足球人口比以前還少嗎?除了成績以外,中國足球那樣不比別人強?日本足協的一個二十年計劃,把日本足球帶到了亞洲的頂峰,而且從不缺席世界盃。而我們只能制定一些遠景規劃,讓人望梅止渴。還是留給足協去考慮吧,我們只要看到精彩的足球比賽就夠了,其他瞎操心沒用。
歡迎關注頭條號【國之論事】期待與您一起支持中國足球,關心中超亞冠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