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看化驗單速度很快,是真的認真看了嗎?

當冬夜漸暖大海不再那麼藍


我是小影大夫。這個問題毋庸置疑,醫生看化驗單不但看的快,而且也是認真看了。醫生在接診一個患者時,先問了病史,然後開具檢查單,目的是為了排除或者證實自己的診斷。只有認真看了,才能判斷是不是這個病,才能進一步的處理。不然看了化驗單也是稀裡糊塗的,那怎麼看病呀。


醫生有重點、快速且認真看化驗單

醫生每天要接診幾十個患者,自己的專科的病,來來去去就那麼幾種常見病,所以醫生對這些化驗單已經非常熟悉了,哪項高代表什麼意義,哪些有問題,可以排除什麼病,在醫生的腦海裡已經非常熟悉了。掃過一眼就能看出化驗單哪裡有異常。

醫生在看化驗單時,要抓住這個化驗單的重點看,並且需要結合患者的病情來考慮。


比如發燒去醫院就診,要求抽血查血常規,血常規的化驗有十幾個項目,每一項裡都有參考值,有異常的有升高和降低的標誌,這也節省了醫生看化驗單的時間。發燒就診,那麼醫生就要注意白細胞的數目,而血小板、紅細胞和血紅蛋白也需要看,但是稍微次要一點。白細胞升高,提示有細菌感染。

比如婦科,月經過多就診,醫生開了血常規,那麼就要更加註意紅細胞和血紅蛋白這兩項目,如果都降低,提示有月經過多引起的貧血,需要相應的治療。白細胞這一項就顯得沒那麼重要。

建議

如果去就診,有關此次疾病相關的化驗單建議都帶上,並且按照時間排列好,方便醫生查看。不然醫生在整理化驗單的時候,都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看化驗單一分鐘,卻用了五分鐘整理化驗單,那就不好了。


小影大夫


以下內容來自醫生本人:

可能大多數病人被醫生門診的“神速”所驚訝,我的化驗單這麼大一堆,就瞟幾秒鐘就看完了,能看清楚仔細嗎?別說病人,我們還在當實習生的時候也這麼認為,我們看化驗單費老勁了,領導一眼就瞬間HOLD,這不科學呀!可當我們經驗豐富後出門診時,事實就是如此。

醫生看化驗單有個習慣,就是抓住重點,只看我們關心的結果,其他結果只要沒有異常就不處理。就拿血常規做例子,普通人看血常規單子首先會糾結在有異常的項目上,哪有箭頭表示哪兒有異常,比如什麼血小板平均體積高了,血小板壓積低了。而醫生看化驗單的順序是:先看常見的三系即白細胞、紅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如果正常再看其他箭頭所指的異常部分。

在某些特殊的疾病時還會關注相應的指標,但對於無關緊要的輕度的異常我們不予重視。因此,只要三系正常,假如血小板平均體積稍高一點,我們也可以接受。而這些過程在我們瞟的那幾秒中內已經完成了,這專業訓練帶來的結果。

那醫生就沒有遺漏的時候嗎?

當然也有。這裡有幾個小建議可以幫助患者能更快更準確地就診:

1.按照時間先後順序整理好化驗結果;

2.異常的部分可以先自行標記出,簡單來說有箭頭的部分就是異常;

3.如果你不知道這個結果對看病是否有用,那就都帶上吧。

希望春雨醫生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歡迎關注頭條號【春雨醫生】獲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識喲。


春雨醫生


為什麼醫生看化驗單可以這麼快?

首先不說醫生是經過多年專業訓練,能夠抓住化驗單的重點看。其實普通人要粗略化驗單,也並不難。很多關注我的朋友們都知道,我寫過關於一個三分鐘看懂化驗單系列回答,在裡面我介紹瞭如何看懂肝腎功能檢查報告單、血常規檢驗報告、尿常規檢驗報告。等你看完了我之前的那幾個答案,也就差不多三分鐘的閱讀時間,經過這樣一個短短的小培訓,你就可以大體上看懂一個報告單,同時你也會覺得,醫生看那麼快也不足為奇。

第二,現在的化驗單做的已經很智能,會把正常值附在上面,如果哪一項數據有問題,還會給標上剪頭。比如:↑,↓。醫生看到化驗單,不用一項一項去過,也不用在腦海中想這一項指標的正常數據是多少,因此能夠很快找到有問題的地方。

第三,醫生看報告是有針對性的。比如一個病人發燒來的,做了血常規檢查,醫生主要關注的就是白細胞、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嗜酸性細胞這幾項數值。因為就靠這幾項數據,基本上就能判斷患者的發熱是由於細菌感染、病毒感染還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當然,有的時候,經驗不足的醫生是可以忽略一些數據的。比如我最喜歡講的一個病例。就是一個癲癇患者,來我院就醫的時候發現他肝功能檢查報告中血糖值這一項指標偏低。在前面的醫院,沒人注意到了這一項,因為患者主要是看癲癇,很多醫生給看了癲癇藥。但是,我們大主任(一個經驗極其豐富的醫生)看了之後,他就很在意這個問題,說複查一下。結果複查一下之後,確實還是低血糖。結果又做了一個腹部b超,發現是胰島細胞瘤,這個病可以導致低血糖,如果患者不吃東西,血糖過低,也可以引起癲癇。最後這個患者做了手術,再也不發癲癇了,也不用吃癲癇藥了。


人體探索者


醫生看化驗單速度很快,是真的認真看了嗎?

真的認真看了嗎?

不言而喻,參與回答這個問題的主要有兩個群體:醫生和一般公眾(通常以就醫親歷做依據)。

相應的,答案也必然會涇渭分明:當然認真看了VS似乎根本沒有認真看,很馬虎,隨便瞭了一眼。

到底認真看了嗎?

認真

什麼叫認真?

一般理解,認真包含兩個層面:以嚴肅慎重的態度對待,以仔細的方式處置。

這應該不存在異議吧。

“很快”就必然意味著不認真嗎?

題主的問題說的清楚,懷疑醫生沒有認真看的主要原因是,醫生看得“很快”

指醫生不認真的邏輯就是:

快,還怎麼可能認真?

就態度而言,正常情況下,沒有醫生看病是不認真。

原因有二,一是職業道德;二是責任。

因此,醫生以認真的態度對待應該不需要爭論。

關鍵就是“很快”能不能“認真”?

以上圖這張血常規+的化驗單來說,在患者或家屬看來,一張單子上列了22項化驗結果,每項的內容包括項目的中文和英文縮寫名稱,結果數值,異常結果的提示信息(上下箭頭),單位,以及參考值。

算下來,包括100個具體的結果。醫生僅僅用了1、2秒鐘掃了一眼,就給出“沒問題”的結論,怎麼能讓患者相信醫生真的認真仔細看了?

事實是,醫生真的不需要像患者或家屬認為的那麼“認真”地逐項仔細看。

因為,雖然醫學內容繁雜,但是臨床醫生每天看的病種,面對的化驗單等輔助檢查,其實是是很有限的。

對這些東西自然非常熟悉。

有的醫生答主說“掌握並牢記各種化驗結果的正常參考值,以及異常結果的數值以及臨床意義”,這是誇大其詞。

事實上,對於化驗結果的臨床意義,和一些重要的結果(比如上圖血常規中白細胞計數和比例,紅細胞計數和直徑,血紅蛋白數值等),合格的醫生都會掌握並很輕鬆就可以牢記。

但是,對於其中的很多具體數值,根本不需要記。

比如,上圖化驗單中的大多數值是不需要記的。因為,現在的化驗單對醫生非常“友好”,列出正常參考值,甚至還給出異常結果提示。

醫生看化驗單,根本不需要逐項仔細審視,只需要快速掃一眼,尋找有沒有異常結果——就是箭頭。

如果有,會對這些異常結果進行“審視”。

但是,多數時候,提示的異常結果往往是稍微超出正常參考值範圍,醫學上稱“臨界值”。這些“臨界值”中的大部分沒有臨床意義的,對於這些“異常結果”的“審視”指需要再“掃一眼”就可以判斷。

只有,真正有臨床意義的異常結果,醫生才需要真正關注,記住,並與其他有意義的結果進行綜合考慮,作為做診斷的有效信息。

像上圖這張化驗單,雖然有3個“異常”提示箭頭,但是,醫生只需要用1~2秒掃過就完全可以做出正常的判斷。

如果,一個患者有7、8張這樣的輔助檢查結果,那麼醫生只需要不超過

10秒鐘就可以“認真”看完,並得出結論判斷。

在患者和家屬,7、8張單子,花掉我幾百上千大洋,你醫生只用了10秒鐘瞟了幾眼,就給出判斷。你說你認真看了?打死我,我都不相信!

在醫生,我的的確確“認認真真”“仔仔細細”看了,並嚴肅慎重地地做出判斷,你說我不認真?竇娥啊,我!

你來說說,醫生認真看了嗎?


掙脫枷鎖的囚徒


首先醫生肯定是認真看了,否則誤診或漏診醫生要擔責任的。其次快和慢是相對的,化驗單如果是讓病人來看是,一頭霧水肯定慢,而醫生則是輕車熟路當然相對快的多了。

其實醫生看化驗單所謂的快,只是相對於病人看化驗單的速度相對而言。俗話說熟能生巧,醫生天天在看化驗單,很多檢查結果的正常值都爛熟於胸,當然速度會快很多。其次看化驗單有技巧,現在的化驗單都標有正常值範圍,異常的結果都會標有異常的提示箭頭,醫生可以直奔異常指標而去,會省很多時間。再者,醫生開化驗單都有一定的目的性,一個化驗報告雖然報告結果很多,但醫生知道重點應該看什麼,對於其他的正常值只會一帶而過。比如血常規報告有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血紅蛋白、中性粒細胞總數及分類、淋巴細胞等很多項內容,如果醫生是懷疑感染的,重點是看白細胞、中性粒細胞的情況。

這些對於醫生是簡單的事情,如果要讓普通患者來做,患者肯定會每項結果都慢慢看一遍,當然速度會慢很多,覺得醫生看的速度太”快”了。


醫患家


很確定的回答:真的認真看了。

當代醫生除了望聞問切,還得掌握各種檢驗、檢查的適應症以及禁忌症,更需要掌握並牢記各種化驗結果的正常參考值,以及異常結果的數值以及臨床意義。

當患者前來就診,醫生了解病情之後,需要對患者開具相關方面的檢查,患者需要做哪些檢查,各種檢查的目的是什麼,預期的結果是什麼;

拿到結果之後,化驗結果是否與逾期一致或相背,結果異常又代表什麼,有何臨床意義,是否還需要繼續其他檢查,將要進行哪些處理等等問題都需要醫生在第一時間做出決定並做出處理。

背書本和記東西是醫生的基本技能,各種亂七八糟的數據和五花八門的醫學內容,醫生們早已爛記於心。

醫生每天都需要面對不同的患者,而每個患者的情況都有所不同,不可能面對每位患者都去翻書或請會診。

所以,不用懷疑醫生有沒有認真看你的化驗單。

如果不認真看,醫生們是很難有接下來的進一步處理的。


重症醫生康駿朋


醫生看病,要問診,要體查,要化驗,在看化驗報告時,也是帶著臨床思維看結果的,在一個更高的視野看檢驗報告,本身就會很高效。

醫生對化驗單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尤其是大部分常規檢驗,瞄一眼就心中有數了。當然在患者眼裡,醫生過驗單的速度跟數頁碼一般快,會疑惑的問,“這醫生真的認真看了嗎?”

對於一個合格的醫生來說,這是一項基本技能,每天干的就是這個活,難易程度與計算10以內的加減法差不多。對於公眾來說,看報告估計跟看天書差不多,每個字都認識,但就是不知道啥意思。

當然也有一些某系的無良醫院和診所,假醫生也不少,就算他們裝模作樣看半天,也許心裡想的是怎麼讓你多花點錢吧。

我想,能問出這句話,也是與目前醫患之間缺少信任有關。對於醫生來說,要注意構建與患者之間的信任關係,不但要看病,也要看人。從人的整體去看問題,取得患者信任和配合,才能更好的看病。對於患者來說,坦誠自己的疑惑,主動積極與醫生溝通,參與自己的疾病健康管理,給予醫生更多信任。


急診夜鷹


“快樂的小大夫”為您解答,歡喜關注

當然是認真看了。

1、首先醫生對各個化驗都瞭如指掌,上學時候學習,上班的時候天天看,俗話說熟能生巧,他們一定比常人看的快得多。並且對化驗單數值和意義瞭然於胸,瞭如指掌的。

2、一般醫生已經根據患者的病史的查體對患者的疾病有了認識,大體上對疾病有了初步的診斷,做的化驗一般都是為了證實判斷或者排除一些相似疾病,所以對可能出現的化驗數值都會有預判,所以一般掃一眼就能清除了。

3、化驗單都會有提示的,當數值有異常的時候都會有向上或者向下的箭頭,而那些沒有提示的數值都是正常的,一般都不需要看,知道正常了。再加上提示的數值和內心的預判如果一樣,那麼就可以證實判斷了。

4、醫生看病不僅僅是看化驗單,化驗單只是對患者疾病診斷和判斷病情程度的一項指標,醫生還要根據患者的病史和體徵還有輔助檢查進行統一考慮的。

5、到醫院看病的人越來越多,而醫生特別是大醫院的醫生卻不多,每天超負荷的工作往往還是幹不完,每個人都練就一雙慧眼了,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

同時並不是所有的化驗單醫生都看的很快,有的時候化驗與患者病史和體徵不符合的,醫生都要進行認真思考的,這時候可能就會很慢了。

“快樂的小大夫”每天為你推送健康醫學知識,分享病例。不要忘記點擊右上角關注呦!


快樂的小大夫


這個問題挺有趣的,肯定是平時在就醫過程中,遞給醫生的化驗單,估計每一分鐘就還回來了。這時心裡確實會犯嘀咕,懷疑自己到底有沒有疾病。


需要在這裡說明下噢,對於來就診的患者,一般醫生都是在瞭解患者的病史及一般身體情況後,才開具相關的化驗單,而不是毫無目的的開化驗單。


那當化驗結果出來後,醫生也是帶著目的去看化驗單的,或者說是拿化驗單驗證心裡已有的判斷;所以看化驗單時更著重的在看醫生想要知道的化驗結果;其它一些指標一眼看去,基本都能看到是否在正常值範圍內。如果遇到異常情況,一個指標估計就要想好幾分鐘噢。


所以呢,有時快,也恰恰說明,你的化驗單異常指標不多,或者已經在醫生的診斷範圍內了。


不要碰上好醫生確實也是件隨緣的事情,不過還是有準備工作可以做的,接下來教你如何挑選醫生噢!

首先,千萬別信廣告!

特別是在電視,公交,路邊廣告牌

還有電臺各種推的

感冒發燒這類小病其實都可以自愈

難受了吃點藥控制症狀就行,

不放心的話可以嘗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普通的檢查社區醫生都可以做的

而且很靠譜!

一般來說人是不會特別擁擠的,

醫生資源也有保障,

如果你想多感受醫生的關懷,

多和醫生聊會天,

選擇這裡體驗會更好一些。

其中還包括甲等,乙等

當然三級甲等最牛,三級乙等次之。)

醫生資質普遍都灰常高,

博士都是一抓一大把,

最低也得是個985名牌大學的研究生。

大病小病都不在話下,

診療程序規範,嚴謹,科學。

一般專科疾病都沒啥大問題。

但是人數容易多到爆炸!

(一天一百+穩穩的)謹慎選擇。

就算預約掛號了,

檢查都不一定能排得上...

回到選醫生的正題

首先看年紀

如果看的是中醫,

且是疑難雜症,可以選老專家門診

如果看西醫,

上了年紀多數跟不上學術進展。

(當然像國內頂尖的幾位大佬

依然老當益壯且經驗豐富!)

一般來說,

年齡在35-50歲左右的,

當然號也一般比較難掛...

高年資的主治醫生是很好的選擇

如果看一個普通的專科疾病

主治醫生綽綽有餘了,

萬一碰上個病情複雜的,

還有上級醫生可以求助呢……

一個人在前面走,

後面一群白大褂小弟的,

不是領導就是大牛!

查房的時候,

主治醫生負責介紹病情給他聽,

這類人很忙,

忙著拯救地球和更危急的病人。

一般見不到很正常!

有些人跑了半天關係

找這些教授大牛看病

結果大部分時間都是

他們的小弟們在接待

所以實在掛不上大教授的號

找大教授的弟子看病也是可以的!

然後偷偷告訴你們

論文太多的醫生要小心...

業內除了一些學霸大牛,

普通醫生沒有太多時間寫論文,

都是為了職稱來寫的。

那種動輒幾十篇的...

獲得各種大獎...

工作重心多在科研,

所以看病手術能力就沒那麼優秀了...

學會利用各種諮詢平臺,

什麼春雨醫生啊微醫之類的

搜索醫生的名字

把評論看一看!

可以瞭解醫生手術水平,

投訴併發症的多少,

也可以看出醫生理念是否是你想要的。

比如甲狀腺手術,

切多少,怎麼切不一樣,

選擇你想要的,

然後堅定不移地相信你的醫生!

再想保險一點的話,可以實地考察,

手術前多看幾個醫生,

比較一下,

最好能見到醫生之前的病人,

瞭解下傷口,恢復情況,

對術後複診的病人如何

也可以看出醫生是否有責任心。

這點對有手術疤痕的患者特別重要。

例如

選外科醫生一定要找麻醉醫生介紹!!

不要問為什麼!!

反正一定要找麻醉科醫生!!

另外!你們的一個贊轉留言!

都知道該怎麼做了吧(。ì _ í。)


知麻糖



相信很多患者和家屬都曾有過類似的感覺,覺得醫生沒有仔細看化驗單,就給出了結論:他是不是真的看全了呢?有沒有遺漏呢?

這體現了患者對醫生專業素養的期待,同時也對醫生提出要求:要技術過硬,科學診斷,經得起時間和歷史的檢驗。因為在小的細節上不注意,可能在大的問題上就容易出現疏漏,甚至導致醫療糾紛。

首先明確一點,化驗單、檢查報告大多是來自於醫療設備給出的數據和指標,在一些報告單上會附加檢驗科醫生的總體結論,供門診醫生參考。那麼,這些報告、醫生給出的結論,一定是科學、準確、零誤差嗎?

答案是,不一定!

不久前,身邊出現這樣一個事情,一對多年不孕的夫婦在區婦嬰醫院檢查時,發現自己懷孕了,非常高興。到大型三甲醫院辦產檢的時候,卻被告知沒懷孕,前前後後檢查了四次,三次結果證明懷孕,第一次“懷孕”的結果是錯誤的。

期間的原因院方表示查不清楚,設備沒問題,呈現的結果也在合理指標區間內,最後推測可能是檢驗人員輸錯了患者名字。但這又不免讓人擔心,患者一個接一個,輸錯了張三,是不是一連串的名字都錯下去?


還有一個二級城市醫院出現的例子。腫瘤患者做完手術後,剛上崗的年輕醫生給出其腫瘤病理分析是惡性的結論,患者和家屬不敢相信,找來科室主任一看,主任說——壓根兒沒啥大事兒!


醫學是帶走專業門檻的,患者在被動、不懂、無知的情況下聽醫生告知一切。

這兩樁真實的事件也提醒醫務工作者,每個患者的病情在其個人和家庭心目中都是天大的事,儘量謹慎認真,別犯下假懷孕、假癌症這樣天大的笑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