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新刊南藥神效十科應治》“小兒急驚”探析

中越兩國山水相鄰,越南醫學處處留下中醫藥文化的深刻印記

,越南的古醫籍也反映了中醫藥文化在越南的深厚積澱。現存於越南的域外漢醫籍,是中醫藥的“異域之眼”,它們展示了“異域之眼”中的中國醫藥,並對中醫藥的發展和進步做出了呼應。越南的傳統醫藥古籍文獻,是一批寶貴而亟待認識傳統醫學資源。《南藥神效》是一部現存於越南的“漢文古醫籍”,在越南醫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學術地位,其形成過程見證了中越醫藥文化交流的歷史。將該書與中國醫籍進行比較研究,可以更好地反映中醫藥域外接受的歷史,解釋中醫藥與越南傳統醫藥的關係,在更為廣闊的背景下認識和研究中醫藥文化海外傳播的悠久歷史。

一、《新刊南藥神效十科應治》概述

《南藥神效》為越南陳朝時期(1225-1440)名醫慧靖禪師編撰,是越南一部著名的綜合性醫書。在慧靖禪師“南藥治南人”學術思想的指導下編撰而成的《南藥神效》,在越南醫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學術地位,對後世影響深遠。後經歷代醫家增補修訂,不斷吸取後世醫學精華,豐富完善臨床理法方藥而成《新刊南藥神效十科應治》

《新刊南藥神效十科應治》現存越南國家圖書館,約成書於14世紀。根據日本學者真柳誠考證,慧靖禪師於1385年被越南派遣赴明王朝,後歿於當地(中國),故可推測慧靖所著醫書為1385年前之作,但是目前未見1385年之前慧靖的《南藥神效》原著。根據璠輝注《歷朝憲章類志》中,作為慧靖著書而列舉《南藥神效》書名,故現存於越南國家圖書館之傳本,即是在慧靖原著的基礎上,經後世改編及增補而成。其一,卷首“本草”部分的分類方法,與我國1596年初版的《本草綱目》分類方法極為相似;其二,卷七“內傷”部分,明顯受到15世紀以後流傳的《東垣十書》的影響;其三,該書正文部分諸多單方、驗方,多引自《本草綱目》。

本文所做研究即採用越南國家圖書館館藏《新刊南藥神效十科應治》,編號:R2442,半葉8行,行26字,首頁有 THUVIEN/QUOCGIA”(國家圖書館)的藏印記(圖1)。該書為手抄本,抄寫年代不詳,用漢文撰寫,不難看出書中所載病因病機、辨證方法,受中國醫籍影響頗深。《新刊南藥神效十科應治》共分十卷,卷一“諸中科”、卷二“氣應科”、卷三“血應科”、卷四“著痛科”、卷五“不痛科”、卷六“九竅科”、卷七“內傷科”、卷八“婦人科”、卷九“小兒科”、卷十“體外科”,其中,卷九“小兒科”中記載了初生、變病、急驚、慢驚、慢脾、疳病、熱症、感冒、傷食、吐瀉、痢症、痰喘、咳嗽、腹脹、客忤、胎黃、胎驚、不乳、撮口、噤風、臍風、失尿、夜啼、中惡、天吊、口瘡、舌病、牙疳、丹毒、喉癉、眼疾、瘡疥、瘴氣、脫肛、便閉、腫脹、龜胸、龜背、痘疹、麻疹等40種小兒疾病的辨治方法。

越南《新刊南藥神效十科應治》“小兒急驚”探析

圖 1 《新刊南藥神效十科應治》卷九

二、從心、肝二髒論治驚風

《小兒藥證直訣》為我國北宋兒科醫家錢乙所著,是我國較早的系統論述兒科疾病辨證論治的專著,也是世界上現存第一部以原書形式保存下來的兒科著作,比較全面地揭示了小兒病理生理、診法辨證、治則治法和臨證用藥,在兒科學術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通過比較,可發現《新刊南藥神效十科應治》關於小兒急驚發病機理及治療原則的認識與錢乙《小兒藥證直訣》一脈相承,其成書明顯受到我國宋代兒科醫學思想的影響。

(一)五臟虛實辨證

《新刊南藥神效十科應治·小兒科》“五臟見症”詳細論述了五臟的虛實病機,從五臟虛實的角度認識病因病機,包括急驚與五臟虛實密切聯繫:“心主驚,實則叫哭、發熱、飲水而搐,虛則欲臥而悸動不安;肝主風,實則大叫、呵欠、項強、煩悶,虛則咬牙多欠(旁註:氣熱則外生,氣溫則內生);脾主困,實則困睡身熱,飲水,虛則吐瀉生風;肺主喘,實則悶亂、喘促,或渴或無,虛則硬氣,長出氣;腎主虛,無精光,畏明,體骨重,惟痘瘡腎溢則變黑陷。”詳細論述了小兒五臟虛實所主的不同病證。

對於小兒臟腑虛實辨證,早在宋代錢乙《小兒藥證直訣》即提出“五臟虛實辯證綱要”,其先列五臟主證,次以虛實為綱,闡述其辨證規範。以“肝”髒為例,錢氏在“五臟所主篇”指出“肝主風,實則目直,大叫,呵欠,項急,頓悶,虛則咬牙,多欠氣,熱則外生氣,溼則內生氣”,並在“五臟病篇”指出“肝病,哭叫,目直,呵欠,頓悶,項急”。其餘心、脾、肺、腎四髒亦如此,以五臟為主體,以臟腑特徵性症候為依據,以虛實寒熱為論治的準則,把“風、驚、困、喘、虛”分別作為肝、心、脾、肺、腎的特徵性證候,再根據寒熱虛實屬性來判斷臟腑的病理變化,創立了兒科五臟虛實辨證綱領(見表1)。

越南《新刊南藥神效十科應治》“小兒急驚”探析

通過比較可見,宋代錢乙所創“臟腑虛實病機理論”對越南兒科疾病辨證產生重要影響,《新刊南藥神效十科應治》直接引用其觀點,這種“域外接受”形式拓展了中醫五臟虛實辨證理論的域外應用範圍,擴大了《小兒藥證直訣》五臟辨證思想在漢文化圈的影響力。

(二)病因病機

在小兒急驚的病機方面,《新刊南藥神效十科應治》指出:“夫急驚者,大人為中風,小兒為急驚也。驚者屬風熱,急者屬陽亢,乃陽盛而陰虧。內鬱火熱外挾風痰,心受熱而積驚,肝生風而發熱,牙關緊急,吐熱吐涎,竄視反張,抽搐搖動,是其候也。”認為急驚的病機為“陽盛而陰虧”“內鬱火熱外挾風邪、心肝火旺”,將急驚的病位定於心、肝二髒,發病的病理基礎為“風、痰、熱”。

錢乙在《小兒藥證直訣》中指出,急驚風是心肝“熱盛則風生”,由外感熱邪或素蘊痰熱,或傷食積滯,或驚恐引起。他說:“小兒急驚者,本因熱生於心……蓋熱盛則風生,風屬肝,此陽勝陰虛也。”認為肝臟五行屬“木”,肝旺生風,是升發之氣太過,水不涵木而風動發搐。“心生熱,熱極生風,風屬於肝,二髒相搏,風火相爭,故發搐也。”錢氏在辨證急驚風時亦重心、肝,認為痰熱內盛,引動肝風,或暴受驚恐,擾亂心神。病位以心、肝為主,屬實證。可見

二者對小兒驚風的病機認識基本一致,均認為小兒急驚發病的病理基礎為“風、痰、熱”,病位在心、肝二髒(見表2)。

越南《新刊南藥神效十科應治》“小兒急驚”探析

(三)治療法則

在小兒急驚的治則方面,《新刊南藥神效十科應治》指出:“若眼睛翻動,口中送血,兩足擺搖,肚腹搐動,或摸床循衣,神昏氣促,心中熱痛,忽大叫者,乃難治之症。治者宜清心熱、去(祛)風痰,為要法也。”言簡意賅地提出急驚的治療大法:清心熱、祛風痰。錢氏在《小兒藥證直訣》中亦告誡,“凡急慢驚,陰陽異證,切宜辨而治之”,在急驚的治療上,強調“急驚合涼瀉”(見表2)。雖然“清心熱、祛風痰”與“急驚合涼瀉”提法有所不同,但是錢氏所謂“涼瀉”,即採用瀉青丸瀉肝熱,瀉心湯、導赤散瀉心火,利驚丸利下痰熱,與“清心熱、祛風痰”的思路一致。不同的是,錢氏除了“涼瀉”之外,還針對病後筋骨弱等症,採用補益肝腎之法,如地黃丸等,使小兒急驚的治療原則更加豐富、更加系統。

三、中醫急驚驗方的域外接受

《新刊南藥神效十科應治》詳細記載了治療小兒急驚風的方劑14首(見表3),通過分析並考證其所載小兒急驚方劑,其主要引用《本草綱目》以及《普濟方》等方書中的單方、驗方,或原方照錄,或原方活用(劑量、用法上稍作修改),這種“域外接受”形式,促進了中醫單方、驗方的域外流傳和推廣。

越南《新刊南藥神效十科應治》“小兒急驚”探析

分析表3可見,在《新刊南藥神效十科應治》治療小兒急驚除了運用“調乳汁灌下”“水煎湯調下”“薄荷湯調下”“去滓服之”“溫湯入酒調下”“絞取汁灌之”“滴入口中”等內服療法之外,還針對小兒急驚常出現的“口禁,牙關不開”等不能服藥之病證特點,靈活運用中醫學之嚏鼻法、吸入法等外治療法。例如,用“半夏、皂角等分,為末,少許吹入鼻中,嚏出即更”“南星一枚,煨熟以紙包,外扎一小孔,令透氣,向口中,牙門自開也”等。

《新刊南藥神效十科應治》治療“小兒驚風”另一重要特點即為“單驗方”的運用,考證其所載“單驗方”,受《本草綱目》影響頗深,《新刊南藥神效十科應治》所記載的鱉甲、蜣螂、雄鼠糞、田螺殼、雄雞血、南星等單驗方,《本草綱目》中均有相同或相似的記載。例如,“小兒癇疾,用鱉甲炙研,乳服一錢,日二,亦可蜜丸服”;“小兒驚風:不拘急慢。用蜣螂一枚杵爛,以水一小盞,於百沸湯中蕩熱,去滓飲之”;“五靈脂(鼯鼠之乾燥糞便)治小兒驚風、五癇”;“小兒急驚:遠年白田螺殼燒灰,入麝香少許,水調灌之”;“小兒猝驚:似有痛處,不知疾狀。用雄雞冠血少許,滴口中,妙”;“小兒癇喑,癇後喑不能言:以天南星溼紙包煨,為末,雄豬膽汁調服二字”。日本學者真柳誠指出:“該書卷首本草部分分類,大致符合《本草綱目》。”認為

本草部分受《本草綱目》影響頗深。其對小兒急驚的治療,尤其是單驗方的運用,亦深受《本草綱目》的影響(見表4)。

越南《新刊南藥神效十科應治》“小兒急驚”探析

除《本草綱目》外,《新刊南藥神效十科應治》還引用諸多宋代及金元、明代醫書中的驗方。如用“黑牽牛、白牽牛各半,炒研細,取初頭末二分,大黃(煨)、檳榔為末,每用五分,水煎湯調下”療“小兒急驚”,此法《儒門事親》中記載用“主治小兒胸膈喘滿,兩脅扇動,痰涎壅塞及急驚風搐。檳榔、大黃、黑牽牛、白牽牛各等分,上為細末,蜜水調服”,並將此方命名為“奪命散”。明代《普濟方》亦載此方療“小兒急驚風搐”,雖然二者比例上稍有不同,但是藥物組成、用法、主治均同。再如《新刊南藥神效十科應治》以“枳殼,麩炒豆豉等分為末,每服二分錢,甚者半錢,薄荷湯調下”治“小兒驚風”,此法南宋《小兒病源方論》即有“小兒因驚氣而吐逆作搐,痰涎壅塞,手足掣瘲,眼睛斜視。枳殼(去瓤,麩炒),淡豆豉。上為末,每服一字,病甚者服半錢,急驚者,薄荷自然汁調下”的記載,並將此方命名為“不驚丸”,後《普濟方》在此方基礎上加入蕪荑仁、蠍梢,治療“小兒因驚氣而吐逆作搐,痰涎壅塞,手足掣縮,眼睛斜視”。可見《新刊南藥神效十科應治》對小兒急驚的治療,深受中國醫籍的影響。

綜合上述,《新刊南藥神效十科應治》論述小兒驚風,在臟腑虛實理論、病機、病位、治則方面直接引用《小兒藥證直訣》的觀點。但是具體用藥,並沒有採用錢乙所創的瀉青丸、瀉心湯、導赤散、利驚丸等,而主要引用《本草綱目》以及《普濟方》等方書中的單方、驗方。這與越南醫學溼熱的氣候特徵以及越南藥物使用的侷限性有關,真柳誠指出慧靜所說“欲惠民生,先尋聖藥,天書越定南邦,十產有殊北國”,強調了北國(中國)用藥與南邦(越南)南藥有區別,其治療小兒急驚的單方、驗方反映了其“南藥治南人”的思想

宋元以後,隨著中國與越南醫藥的交流,中越兩國醫士人員亦頻繁往來,為中越兩國醫學的交流做出重要的貢獻。越南在中國醫學的影響下,也出現瞭如慧靖禪師等本土有名的醫生。作為漢文化圈重要古醫籍之一的《南藥神效》,正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對越南本土醫療實踐的總結。越南的傳統醫藥古籍文獻,是一批寶貴而亟待認識的傳統醫學資源,它們不僅見證了中越醫學交流的歷史,也展示了“異域之眼”中的中醫藥文化,值得深入挖掘和研究。


編輯:山蒼
圖源:網絡

摘自《中醫藥文化》2020年第四期

越南《新刊南藥神效十科應治》“小兒急驚”探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