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中華文化的自信——簡讀歷史有感

再論中華文化的自信——簡讀歷史有感

用了幾天時間,查閱一些資料和書籍,把中國歷史簡單地歸納總結了下,加點世界歷史,更加感覺中華文化的魅力:它除了龐大的內容體系外,還有一種強大的凝聚力和融合性。下面我就從夏朝——我國曆史第一個朝代開始說起:

再論中華文化的自信——簡讀歷史有感

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我國第一個朝代由夏啟(史學家也認為是從禹開始的,到夏桀一共是十四世,十七王)建立了夏朝。(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首都大部分在洛陽附近)標誌著奴隸社會的開始。經歷了四百多年的統治,最後由於夏桀重用佞臣,排斥忠良,為政殘暴,對外濫施征伐而滅亡。

再論中華文化的自信——簡讀歷史有感

再論中華文化的自信——簡讀歷史有感

商朝是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由商湯到商紂共十七世、三十一王,商共經歷了將近六百年。從地圖上可以看出地域在擴大。北到遼寧,南到湖北,西到陝西,東到海濱。首都大部分在殷(河南省安陽市)

再論中華文化的自信——簡讀歷史有感

周族有著悠久的歷史,長期在陝甘一帶活動,後以岐山之南的周原為主要的根據地。公元前11世紀初,日益強大。武王繼位後,和周邊的庸、蜀、羌、鬃、微、盧、彭、濮等許多小國會合,在牧野誓師,歷數商紂之罪。後由於商軍倒戈,引周軍攻紂。商紂王在他自己建的用於玩樂的鹿臺自焚而死,自此商朝滅亡。

再論中華文化的自信——簡讀歷史有感

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共經歷12位王11世)控制的地域南到巴、濮、鄧、楚,北到肅、慎、燕、毫,東到達濱海,西邊直抵甘、青。其範圍比商朝的地域還大。建都鎬(今陝西長安灃河以東 ),周成王後又遷都洛陽,最後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完全放棄了宗周的部分,史稱東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再論中華文化的自信——簡讀歷史有感

由於周朝實行了分封制,所以隨著各諸侯國的強大,周朝的勢力在慢慢減弱,到公元前770年東周開始,也就是春秋開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再論中華文化的自信——簡讀歷史有感

春秋時期各國的兼併與鬥爭,促進各國、各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加速了不同族屬間的接觸與融合。經過這一時期的大動盪,大改組,幾百個小國逐漸歸併為七個大國和它們周圍的十幾個小國。

再論中華文化的自信——簡讀歷史有感

歷史上,從晉國被韓、趙、魏瓜分開始,標誌著我國進入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奴隸社會結束,開始進入封建社會。

再論中華文化的自信——簡讀歷史有感

戰國時代的形勢:楚在南,趙在北,燕在東北,齊在東,秦在西,韓魏在中間。在這七個大國中,沿黃河流域從西到東的三個大國——秦、魏、齊,在前期具有左右局勢的力量。

再論中華文化的自信——簡讀歷史有感

秦國自商鞅變法後,一躍成為七國實力最強的國家,於是向東擴展勢力。先是打敗了三晉,割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後又向西、南、北打擴充疆土,到公元前四世紀末

,其疆土之大與楚國接近。公元前286年,齊滅宋,使各國感到不安,於是秦國約韓、趙、魏、燕攻齊,大敗齊軍。燕國趁勢攻下齊都,齊王逃到楚國,被楚王所殺。從此齊國的強國地位一去不復返。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位。用金錢收買六國權臣,打亂六國的部署,經過多年爭戰,從公元前230年秦滅韓,至公元前221年滅齊,東方六國先後被秦吞併。從此,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王朝誕生。

再論中華文化的自信——簡讀歷史有感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經歷了二世,雖說時間很短,但秦始皇對後世的影響卻極其深遠。他統一的中國大陸,除西部、西南部和東北部的邊疆地區尚未開發外,其版圖基本沿襲至今。他統一戶籍管理,統一度量衡、貨幣、文字;全國修建馳道、直道、興建水利、築靈渠、修建萬里長城,至今仍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蹟。他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也基本上為後世歷代王朝所繼承。但也由於他的殘暴統治,使得他的王朝在他死後4年就滅亡了。

再論中華文化的自信——簡讀歷史有感

秦始皇在公元前210年巡遊南方迴歸山東至河北時病死,二世胡亥繼位,次年公元前209年就爆發了陳勝、吳廣的農民大起義,後迅速蔓延,原六國貴族之後也相繼起義,在公元前206年推翻了秦的殘暴統治。進入了群雄逐鹿階段,後來只剩下以項羽為首的“楚王”和以劉邦為首的“漢王”兩大陣營,經過四年的爭戰,以項羽自刎烏江告終。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大漢王朝。

再論中華文化的自信——簡讀歷史有感

漢朝為漢高祖劉邦建立的中國第二個大一統的王朝。前期定都長安,又稱西漢、前漢、後期定都洛陽,又稱東漢。西漢存續時間為(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漢武帝時發動三次戰役打擊匈奴,使匈奴遠徙漠北,保證了河西走廊的安全。又在西北邊地屯田,修長城,築烽燧,並派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漢朝通往中亞的貿易通道。絲綢之路的開闢,大大促進了陸道上的中西文化交流。疆域對外開拓朝鮮、南據越南、西逾蔥嶺、北達陰山。後來漢昭帝時,正式把西域納入版圖。後為外威王莽掌權,從公元前8年到公元8年曆時17年輔佐三朝,最後再公元8年代漢自立為王,改國號為新,於是西漢滅亡。

再論中華文化的自信——簡讀歷史有感

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王莽代漢建新不久,就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但朝令夕改,令老百姓手足無措。再加上天災連年,後爆發農民起義軍——綠林軍和赤眉軍。新朝疆域照西漢有所減少,東北撤銷真番、臨屯二郡,西南地區也由七郡變成五郡,並且放棄海南島上的珠崖、儋耳二郡。公元23年劉秀在南陽起兵,扶立劉玄為帝,以復興漢朝號召百姓,最後在昆陽大敗王莽42萬大軍,後長安商人杜吳殺王莽於漸臺上,新朝滅亡。

再論中華文化的自信——簡讀歷史有感

公元25年六月,劉秀在河北即皇帝位,即光武帝。他沿用漢為國號,史稱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定都洛陽。在漢室淪落的時代,並不起眼的劉秀竟然挽救了漢室江山,使得漢王朝延綿了400年之久。他平定隴西,再平巴蜀。新朝減少的彊域又恢復了。但東漢後期,宦官與外戚集團爭權奪利,政治極度黑暗,後黃巾大起義吹響了東漢滅亡的嘹亮號角。黃巾起義被鎮壓後,各地方豪強也趁機在各地擁立獨立,相互爭鬥。最後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力局面。整個大漢王朝結束。

但大漢王朝給後世的影響是巨大的,西漢開闢了絲綢之路,北抗匈奴,終於徹底擊潰北匈奴,使其在公元4世紀中後期,一部分匈奴人出現在歐洲大地上。匈奴西遷,由此引起歐洲持久的“民族大遷徙”,加速了東、西羅馬帝國的衰落與滅亡,改寫了歐洲歷史的進程。(直到今天,大多數匈牙利人還認為自己是匈奴人的後裔)西漢時我國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

繼承父志,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史記》,由此開了紀傳體通史之端。《史記》具有極高的文學性和史學性,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而司馬遷的精神也更值得後人學習。而博學才子司馬相如被後世稱為漢賦的一代宗師。

東漢初有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史學方面又出現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的斷代史書《漢書》文學上的代表作有思想性和藝術性都很高的散文、樂府。東漢末有"建安七子"東漢中期的張衡發明了渾天儀和地動儀已能科學地觀測宇宙和地震。蔡倫發明了造紙,對人類文化事業的傳播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當時的伄教和道教兩大宗教也同時在東漢出現與盛行,對中國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再論中華文化的自信——簡讀歷史有感

東漢末年,地方豪強勢力迅速增強,相互爭奪,一時間全國又陷入內戰混亂之中。後來袁紹據有冀、青、幽、並四州,成為北方最大軍閥。曹操初據有兗州、復收編了青州黃巾軍30萬,勢力漸強。於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紹與曹操在官渡展開決戰,曹操大敗袁紹,成為北方最強的軍事集團。

再論中華文化的自信——簡讀歷史有感

欲興漢室的劉備,率荊州的殘餘勢力與江東的孫權結合,形成孫劉聯合抗曹的形勢。後赤壁大戰曹操大敗,退回北方,劉備得以佔據荊州,後入成都。從此,蓸、孫、劉三大勢力成鼎足之勢。

曹操封魏公,遷都鄴,後又進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死,子曹丕取代漢獻帝,建國號魏。次年221年劉備稱帝,國號漢(一般稱蜀漢)公元229年,吳王孫權在建業稱帝,國號吳。三國分立時代正式開始。三國鼎立局面對東漢末年軍閥大混戰來說,是歷史的進步。但是歷史的車輪還是不會停下來,每個國家都有它的歷史使命,最後三國還是沒有逃過滅亡的災難,分別被晉所滅。晉於263年滅蜀(共經歷43年),265年滅魏(經歷45年),280年滅吳(經歷52年)。至此,三國時代宣告終結。

再論中華文化的自信——簡讀歷史有感

曹魏末年,司馬氏執政,滅蜀後,國力迅速上升。公元265年,司馬炎取代曹魏,建立西晉。公元280年,西晉滅吳,三國局面歸於統一,並出現了短期的和平安定局面。

再論中華文化的自信——簡讀歷史有感

從東漢以來,中國西部和北部周邊的各少數民族開始不斷地向內地遷徙,北方的民族關係十分複雜。西晉末年,北方的少數民族上層分子利用各族人民反抗西晉的鬥爭,以實現自己的政治慾望,紛紛建立割據政權,“八王之亂”後期

,公元311年,(史稱“永嘉之亂”)俘虜了晉懷帝,西晉名存實亡。公元316年,匈奴兵攻入長安,俘了晉愍帝,西晉至此滅亡。

再論中華文化的自信——簡讀歷史有感

西晉王朝滅亡後,漢族政權退守江東。公元317年,鎮守建康(今江蘇南京)的晉宗室司馬睿在江南重建晉室,史稱東晉。東晉政權維持了長期的偏安統治,到公元420年

被劉裕所建立的宋所取代,共享國103年,歷4代11帝。與此同時,中國北方陷入分裂混戰,黃河流域成匈奴、羯、鮮卑、氐、羌等“五湖”族軍閥爭殺的戰場,各個“胡”族首領紛紛建立政權、和東晉漢族長期對峙、史稱五胡十六國。

再論中華文化的自信——簡讀歷史有感

東晉十六國後,中國歷史進入了南北分裂、南北對峙的階段。(從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在南方,劉宋(420-479年)歷4代8帝。南齊(479~502年)23年,歷3代7帝,平均三年一帝。梁代(502-557年)歷3代4帝,其中武帝蕭衍個人享國時間最久,幾近半世紀。陳(557-589年)首尾凡33年,歷3代5帝。陳承衰梁之弊,使版圖狹窄、人口孤弱、又加上統治者極度腐敗,最終喪亡於北方強敵之手。歷史上把宋、齊、梁、陳這南方四朝稱之為南朝。十六國後期,一個極為落後的少數民族拓跋鮮卑逐漸強盛起來,打敗後燕入主中原,建立北魏政權(386-534年)。北方的太延五年(439年)統一北方,史家認為是北朝起始之年。北魏前期以平城(今山西大同)為都,孝文帝大舉實行漢化,政治中心也遷徙到中原腹地洛陽。歷國一百多年,歷9代12帝。但在(523年)六鎮起兵,北魏陷入內戰。魏孝武帝末年(534年),權臣高歡、宇文泰將北魏轄區切割成東、西兩塊。東魏(534~550年)以鄴城為都
,歷1主16年,西魏(535~556年)都長安,經3帝,共享國22年。東、西魏先後又被北齊(550-577年)和北周(557~581年)取代。北齊是鮮卑化漢人高氏所建的政權,立國28年,歷3代6帝。公元577年,周滅齊,北方重新統一。北周是宇文鮮卑人統治的王朝,歷3代5帝,計24年。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楊堅奪取了帝位,改國號為隋。歷史上把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這北方五朝稱之為北朝。

再論中華文化的自信——簡讀歷史有感

南北朝末年,中國經歷了270年長期的南北分裂後,人民普遍渴望統一。但北周和南陳的皇帝都沒有統一南北的能力,到楊堅奪取了北周的政權、建立陏朝後,這一任務才由隋文帝楊堅予以完成。公元581年代周稱帝,建國號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在隋文帝統治時期和煬帝統治初期,堅持以農為本,興修水利,使手工業和商業得到恢復發展,完善科舉制,通過考試選拔人才。於是社會經濟得到了較快的恢復和發展。在文化方面,也取得了可觀的成就,經學和佛學都有發展,對外交往不斷擴大。如隋與東亞的新羅、百濟、日本的使者來往頻繁,特別是日本有不少的僧人、學生到中國來學習。派裴矩到西域,招引各地商人來參觀、從事貿易活動,派使者到東南亞真臘、赤土等國,使隋代中國在亞洲的地位和影響力都得到增強。

再論中華文化的自信——簡讀歷史有感

但後來由於隋煬帝后期驕恣無忌,大規模徵發民工,修建南北大運河及長城,三次出征高麗,濫用人財力,使百姓苦不堪言,國力大耗。大業十三年(617年)瓦崗軍進逼東都,次年,宇文化及在江都發動兵變,縊殺煬帝。山西李淵當即在長安自立為帝,建立唐朝。

再論中華文化的自信——簡讀歷史有感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其盛時疆域東至安東府(今朝鮮平壤)西至安西府(今新疆庫車)南至日南郡(今越南清化)北至安北府(今蒙古哈拉和林)就當時的世界範圍來看,唐帝國也是最重要、最強盛的國家之一。

歐洲的封建強國主要有法蘭克王國和拜占庭帝國,但就社會發展階段而言,他們都遠遠落後於唐朝。東方重要的國家印度處於分崩離析狀態,日本是剛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階段。而我國此時已進入了民族大融合狀態。高度的物質文明和高水平文化使周邊各族增強了向心力,於是使亞洲各國乃至歐洲、非洲國家對之產生了由衷的欣賞之情,他們爭相與唐朝交往,遂使中國成為亞洲諸國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樑和中心,在東西方交往中發揮了顯著重要的作用。

從貞觀元年(627年)唐太宗君臨天下,至二十三年(649年)太宗去世,是為貞觀時期。由於他對少數民族和漢人同等對待,使得社會比較安定祥和,這是封建社會少有的治世,故被後世譽為“貞觀之治”。

再論中華文化的自信——簡讀歷史有感

唐代是個相當開放的時代,婦女與男子有著近乎平等的地位。而正是在這樣的社會風氣烘托薰陶下,走出了一個名震天下,統治權力中樞近半個世紀,並最終改唐易周的女皇帝武則天(624~705年)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向天下萬民宣佈改唐易周,67歲的她終於登上皇位,成為大周朝開國皇帝。


再論中華文化的自信——簡讀歷史有感

神龍元年(705年)初,宰相張柬之與大臣敬暉、桓彥範等人組織羽林軍發動政變,逼武則天將皇位重新傳給李顯,李唐復辟成功。武則天之後,中宗和睿宗統治時間短暫,政局動盪多變,但李唐王朝的統治危瑞星不墜,隨即迎來了玄宗的開元盛世。(713年~741年)玄宗注重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開元五年(717年),唐軍收復陷於契丹21年的遼西12州,於柳城(今遼寧朝陽)重置營州督府;漠北的同羅、拔也古等部都重新歸順唐朝,西突厥與唐之間的戰爭也逐漸停止而代之以友好往來。唐在西域設置的安西四鎮節度經略使阻止了吐蕃勢力的北上;在隴右、河西設置的軍鎮、則鞏固了河西走廊的安定,保證了中國和中亞、西亞的交通順暢。當時唐朝的聲威遠達西亞,各國使者和商人往來不絕。

社會經濟的繁榮也推動了文化事業的發展。玄宗本人就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帝王,他特別擅長音樂,使得當時的音樂舞蹈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盛唐詩歌最為後世稱道。著名詩人也頗多,如:高適、岑參、王維、孟浩然、李白、白居易、李賀、杜牧,李商隱和杜甫等,都是詩壇泰斗級的人物。他們的詩中反映了當時唐朝由盛到衰到過程,有田園、有豪放、有邊塞、有憂國等各種詩風。其他如書當、繪畫、雕塑、陶瓷等藝術也都有顯著成就。

再論中華文化的自信——簡讀歷史有感

從公元907年唐哀帝李祝遜位,到公元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五十四年間,中原相繼出現了梁、唐、晉、漢、週五個朝代、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同時,在這五朝之外,還相繼出出了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即荊南)和北漢十個割據政權,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後周世宗柴榮是五代十國時期最英明的君主,堪稱照耀黑暗時代的一顆璀璨明星。他刷新政治,改造軍隊,發展生產,懲治腐敗。在北伐戰爭中,柴榮親自指揮收復三州三關,為五代以來對遼作戰所取得的最大勝利。後周也成為最有希望恢復統一的王朝,併為日後北宋統一南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只可惜,天不隨人願,顯德六年 (959年)六月十八日

,後周世宗柴榮帶著他的抱負,帶著他的遺憾,在開封去世,享年39歲。

再論中華文化的自信——簡讀歷史有感

北宋是中國歷史上以漢族為主體建立的封建王朝,建都開封(今屬河南),其創建者為宋太祖趙匡胤。經過十餘年的南征北伐,趙匡胤消滅了後周蕃鎮勢力的反抗,攻滅了荊南、後蜀、南漢、南唐等割據政權。宋太宗趙匡義即位後,招降割據吳越的錢俶,平定北漢

。於是結束了自安史之亂後兩百多年的封建割暗局面。北宋疆域東、南臨海,北境以今天津海河、河北霸州市、山西雁門關一線與遼接壤,西北至今陝西白于山、甘肅東部、青海東北部與西夏、吐蕃毗鄰,西南與越南接壤。北宋從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共歷九帝。北宋後期王朝腐朽黑暗的統治,使得眾多農民傾家蕩產,無以 為生,紛紛起事,反抗暴政,尤以方臘、宋江領導的起義影響最大。內憂不已,外患又起。北宋長期與遼、夏、金爭戰不休。與西夏戰事剛止,金軍又大舉南下。靖康元年(1126),金軍攻佔開封。次年二月六日,廢宋帝,北宋亡。

再論中華文化的自信——簡讀歷史有感

南宋是中國歷史上以漢族為主體建立的封建王朝,建都臨安(今淅江杭州),其創建者為宋高宗趙構。由於由於南宋以“妥協求和,偏安自保”為基本方針,極大地抑制了領兵將帥才能的發揮。又殺害抗金名將岳飛,縮編軍隊,結果,南宋逐步走向衰弱。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共歷九帝,前後一百五十三年。疆域北以淮水、經唐(今河南唐河)、鄧(今河南鄧州市東)二州至秦嶺大散關(今陝西寶雞南)一線與金為界,東南、西南同北宋,儘管國土比北宋減少五分之二,但農業生產發達地區都在南宋境內。

由於南宋重視軍器製造、採礦冶煉、造船等手工業的發展,因此南宋手工業生產的技術、規模方面都超過北宋。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元軍攻克臨安,宋廷投降。部分大臣南下福建、廣東重建小朝廷,祥興二年(1279年)新朝在厓山敗亡。厓山海戰對於元軍來說,是一次以少勝多的大戰,宋元雙方投入軍隊三十餘萬,最終宋軍全軍覆滅。此次戰役之後,宋朝也隨之覆滅。

再論中華文化的自信——簡讀歷史有感

遼朝是中國歷史上以契丹族為主體建立的王朝,都城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其創建者為耶律阿保機。遼朝(公元907-公元1125年)共歷九帝,歷史文獻記載契丹族始於北魏登國四年(公元389年)。916年,國號契丹。947年,又改國號為大遼。983年曾改國號契丹。1066年又恢復大遼國號。保大五年(1125年)遼天祚帝被金 軍俘虜,遼亡。金天會九年(1131年)原遼朝大臣耶律大石在楚河流域重建國家,仍沿用遼國號,史稱西遼。遼朝的文化發展及其成就,主要體現在天文曆法、醫學和建築方面、遼朝曆法不僅吸收了中原漢族曆法的優點,而且在許多方面體現了契丹民族特色。遼朝的醫學成就也很顯著,其針灸、切脈診法、婦產醫科、屍體防腐等技術都具有較高水平。


西夏是中國歷史上以党項族為主體建立的王朝,建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其創建者為夏景宗李元昊。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共歷十帝,前後一百九十年,與遼、北宋及金、南宋先後鼎立。

西夏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西夏於末帝寶義二年(1127年)被蒙古所滅。


金朝(公元1115年~1234年)是中國歷史上以女真族為主體建立的王朝,先建都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南白城鎮),後遷都燕京(今北京),再遷都至汴京(今河南開封),其創建者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五代時,女真族就在長白山和黑龍江流域生活。

金在與南宋、西夏並立期間,迫使西夏臣附、南宋屈辱求和,始終維持其霸主地位。但是,隨著蒙古的興起,金的強國地位受到了威脅。金蒙世仇,結怨甚深,

蒙古人對金“怨入骨髓

金於天興三年(1234)在蒙古軍與宋軍聯合進攻下滅亡。

再論中華文化的自信——簡讀歷史有感

元朝(公元1271~1368年)是中國歷史上蒙古族統治都建立的統一王朝,建都大都(今北京),其創建者為元世祖忽必烈。歷十一帝,凡九十八年。從成吉思汗建國算起(1206年~1368年)

歷十五帝,一百六十三年。元朝統一全國後的疆域是:北到西伯利亞,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雲南,西北至今新疆,東北至鄂霍次克海。

再論中華文化的自信——簡讀歷史有感

元朝統一中國,結束了長期南北對峙的局面,加強了國內各地區、各民族間的相互聯繫,為全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由於驛傳制度的完善和海運的開通,國內外交通空前發達、商業比唐、宋時代有了很大的發展。元朝的國際貿易交往,東到高麗、日本;南到印度和南洋各地;西南通阿拉伯、地中海東部;西面遠達非洲。元朝的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有很高的成就。其中天文學居於當時世界最先進地位,數學、醫學也都在世界先進之列;戲曲與小說創作繁榮,元曲成為與唐詩、宋詞並稱的優秀文學遺產。

元朝末年,群雄並起,統治階級內部卻爭權奪利,混戰不已。元順帝妥歡睦爾面對內憂外患,無力迴天,只好任由元朝一步步滑向滅亡。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八月,明軍攻陷大都,元順帝北逃,元亡。以後,在漠北的元君臣仍沿用元朝國號,史稱北元。

再論中華文化的自信——簡讀歷史有感

紅巾軍領袖朱元璋在元末大動亂中脫穎而出,剪滅群雄,於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建立明朝

,是為明太祖。明朝經十六帝,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滅亡,歷276年。明朝實行兩京制度,初以應天為南京(今江蘇南京),以汴梁(今河南開封)為北京。明成祖朱棣1402年奪得帝位,並於1421年(永樂十九年)遷都於北京(今北京)。

再論中華文化的自信——簡讀歷史有感

明朝的疆域不及元朝,但極盛時,北控蒙古、西有西域、東北征服女真、西南管轄西藏、南方建立了交阯郡,其間又有鄭和遠航揚威於海外,號稱“四海鹹賓”,實遠逾於唐,而不遜於清。明朝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統一和發展。1583年(萬曆十一年)

耶穌會士意大利人利瑪竇來到廣東香山縣,從此開啟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一扇大門。

明朝官方支持程朱理學,到明中期,王陽明的心學已成思想主流。它注重人的主體精神,承認人的價值。以王艮為主的泰州學派主張:“百姓日用即道”,創造了平民色彩濃厚的理論。與此相呼應,世俗生活中頹風熾烈。崇尚金錢,捨本逐末,追求享樂成為風氣;“三言”、“二拍”、《金瓶梅》等市民文學,鼓吹人性和自由等等。明朝中後期以後,出現了大批流民,他們逃避賦役、放棄土地,對抗官府,形成巨大的破壞力量。加速了明朝傳統社會結構的解體。1644年(崇禎十七年),李自成軍攻陷北京,明朝滅亡。

再論中華文化的自信——簡讀歷史有感

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朝代,由滿族貴族建立。1616年,努而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1644年,李自成農民軍推翻明朝統治,明崇禎帝自殺。清軍乘機入關打敗農民軍,同年,多爾袞迎福臨(即順治帝)入關,定都北京。清廷先後鎮壓了各地的農民起義和南明抗清武裝,逐步統一全國。康熙年間,統一了臺灣,並與俄國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段邊界;乾隆年間 ,平定準噶爾、回部,統一了新疆。


1840年的鴉片戰爭和此後帝國主義的入侵,使清廷與侵略者分別締結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

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被推翻,從此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帝制,中國歷史翻開了一個嶄新的篇章。清朝入關後,共歷10帝,268年

經濟上,仍然以農立國;文化思想上,提倡封建綱常禮教,屢興文字獄;對外關係上長期閉關自守,盲目自大。而此時西方資本主義蓬勃發展,於是中國已落後於世界發展的先進潮流。

再論中華文化的自信——簡讀歷史有感

清朝版圖最大時達1200多萬平方公里,疆域西起巴爾喀什湖和蔥嶺,東北至鄂霍次克海和庫頁島,東至海濱,包括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南起南海諸島,西南到廣西、雲南、西藏,包括達拉克,北至漠北和外興安嶺。


再論中華文化的自信——簡讀歷史有感

1914年到1918年曆時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據說就是幾個歐洲強國都想當老大,結果打起來了。牽連一幫小弟參戰,又是同盟國,又是協約國的,最後以德為首的同盟國失敗而告終。


再論中華文化的自信——簡讀歷史有感

再論中華文化的自信——簡讀歷史有感

而我國這時在孫中山的倡議下,1905年興中會與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的一些成員,在日本東京組成中國同盟會。1911年10月10,武昌起義爆發了,在革命的領導下,革命軍英勇奮鬥,所向披靡,迅速佔領武昌城。革命黨人改國號為中華民國,推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12年3月,被袁世凱竊取

,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在俄國社會主義十月革命勝利的影響下,1919年,中國發生了偉大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它使中國革命從舊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它促成了中國工人運動同馬克思主義的結合,在思想上和幹部上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條件。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在廣州舉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實行聯俄容共政策,與蘇聯和中國共產黨合作。國共雙方開始第一次合作,拉開國民革命的序幕。1925年7月1日,蔣介石在廣州成立了國民政府。1926年7月9日,國民政府開始北伐戰爭,先後消滅吳佩孚、孫傳芳等北洋舊軍閥,國民革命進入了高潮。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致使第一次國共合作公開破裂。1927年8月1日的武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鬥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1927年9月9日

,毛澤東領導了秋收起義,並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創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新局面。1931年9月18日,爆發了九一八事變。日本關東軍利用前清廢帝溥儀在東北建立了滿洲國傀儡政權,實行了14年之久的殖民統治。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開始長征。1936年10月,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合,結束了長征。其中紅一方面軍長征歷時一年,轉戰十一個省,最遠行程約二萬五千裡。1936年12月12日發生了西安事變,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

再論中華文化的自信——簡讀歷史有感

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納粹德國、日本帝國、意大利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僕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規模的戰爭。


再論中華文化的自信——簡讀歷史有感

反法西斯同盟國有: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等。

再論中華文化的自信——簡讀歷史有感

而中國是反法西斯的亞洲主要戰場。

再論中華文化的自信——簡讀歷史有感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從1931年開始,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歷時14年,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再論中華文化的自信——簡讀歷史有感

從日本投降開始,中國又一次陷入國共內戰。從1945年8月~1950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援下,終於推翻了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摧毀了國民黨各級反動政權,從根本上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主義在中國的統治。1949年10月1日,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經過了幾千年的演變,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版圖終於成為現在了這個樣子,形如一隻戰鬥的雄雞。回顧這些歷史,不僅感嘆我們民族命運多夅,經歷了國內戰爭,外族入侵,外敵的燒殺捋奪,幾次沉浮,幾次大的洗禮,至今依然屹立世界東方的原因是什麼?那就是中華民族的內在精神,自強不息,榮辱與共的向心力,和海納百川的胸懷。讓56個民族在祖國這個家庭中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無論國內戰爭也好,還是世界大戰也罷,哪一次戰爭不是因為各種政治力量相互爭奪權利和利益,不惜犧牲他人或同胞的利益為代價,但到頭來始終是正義一定戰勝邪惡。正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最後把我國古代聖人的幾話感覺至今仍然有用的抄錄下:

一、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二、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三、子曰:“愛他,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

四、王明陽倡導:“心即是理” “知行合一”

五、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等等還有很多,我們國家有許多先人的大智慧是我們應該學習和傳承的。其實細想,現在我們一些人所崇尚的一些國外的觀點,好多我們老祖宗的思想哲學中都包含的,只是我們根本沒有好好去學。畢竟我們國家五千年的歷史文明是用一代代人的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寶貴經驗。每一個朝代的更迭,都是有一定原因的,不是內部出現內奸,就是統治太過於暴厲,老百姓生活不下去了,才揭竿而起。

所有的文明都是人們在安居樂業的狀態下創造的。如果人們的私慾到達一定程度,不能滿足,且不斷膨脹,就會引起社會動盪和不安。

我們中國文明幾千年歷史告訴我們:無論是一個家庭也好,一個家族也罷,一旦出現內部不和,必有紛爭。結果可想而知。哪個朝代不是在大融合的狀態下發展的最快?這就是中國人常說的:家和萬事興。和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