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六国者,六国也”,你的失误就是在成就对手

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阿房宫赋》,其中对六国灭亡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论断,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的确,六国在谋求自己发展的策略上,和在面对秦国的吞并战争时,存在很多失误,有些失误是非常重大的,这些失误的累积最终造成了六国自己的灭亡。

春秋时期,晋国首先送给秦国的一份“大礼”,就是“三家分晋”,晋国变成了三个国家,韩、赵、魏。

“灭六国者,六国也”,你的失误就是在成就对手

晋国形势

赵和魏在战国时期一度都非常强大,都有机会可以灭掉秦。即使是三晋中最弱的韩国,坚守宜阳也可以顶得住秦国半年时间。

可想而知,如果韩、赵、魏三家是一个统一的晋国,秦国哪有兵出函谷关的机会,能不能在战国混得下去都不好说。

可是,晋国分家了,这就给秦国创造了各个击破的条件。但是,即使晋国分家后的三国,仍然非常的强大,逐个击破并不是简单的事情。

先说说魏国,魏国最先采用李悝变法,强大了起来,几乎能够完全替代晋国的历史地位。

“灭六国者,六国也”,你的失误就是在成就对手

魏国鼎盛时期

但是等用李悝变法的魏文侯一去世,很快吴起就流失了,魏国的国土面积就不再增加;

紧接着商鞅也逃离了,魏国的变法也始终没有更大的突破;

再接着孙膑也离开了,魏国彻底跌下了头等强国的宝座;

后来范雎也离开了,魏国也再没有振兴的机会;

只剩下一个魏国公族出生的大帅哥信陵君,最后也因魏王中了反间计,气愤离职,郁郁而终,信陵君去世没多久,魏国再也撑不住秦国的进攻,灭亡了。

魏国的失误就在于人才的大量流失,每一个人才的流失对于魏国都是成倍的损失。

再说说韩国,韩国的“失误”是没有人才。

“灭六国者,六国也”,你的失误就是在成就对手

韩非子

韩国历史上总共出了一个半人才,那半个是申不害,申不害还是一个研究“治国之术”的法家,“术”只维持了韩昭侯在位不长的一段时间,其后就再没有什么用处了。

终于出了一个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可是已经是战国的晚期,韩国已经非常弱小,仅有两个郡,即使韩非子当了国君也已回天乏术了。

况且韩国对韩非子也是使用不当,就给韩非子安排一个外使,大材小用了。

赵国就更惨了,失误更大。

“灭六国者,六国也”,你的失误就是在成就对手

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早期,已经具备了灭秦的所有条件,结果因为赵武灵王一会想让小儿子接班,一会又觉得大儿子可怜,想让大儿子当代王,最后把精力都放在处理家务上,还没有处理妥当,自己都被饿死了。

到了赵武灵王的孙子辈,赵孝成王竟然对战国四大名将的廉颇工作能力不信任,帮助秦国拿掉廉颇,致使长平之战赵国被歼四十余万赵军主力。

到了赵孝成王的孙子辈,做得更绝,赵王迁直接帮秦国把自己的大将军李牧给杀害了,最后导致了赵国的灭亡。

对于赵国所犯的错误,实在令人可气、可叹,万分惋惜。

再来看看楚国的失误。

“灭六国者,六国也”,你的失误就是在成就对手

秦楚形势图

楚国是战国初面积最大的国家,直到秦发动统一战争前,楚国的面积都绝不逊于秦国。

楚国最终被秦国一战击溃,根本原因还是楚国没有进行深刻的变法,自身没有足够的强大。

楚国和秦国就像两个同样体重的拳击运动员,秦国通过变法不断瘦身,浑身“肌肉”,楚国则是不肯变法全身都是肥肉,虽然体重一样,但实战能力则一目了然。

燕国失误则是缺乏远见。

首先历史没有记录燕国有影响力的变法,看燕国历史上的种种表现,缺乏有远见的国策,地处北京及辽东半岛的有利位置,但燕国并不富强,至于秦国大军陈兵燕境的时候,燕军主力没能组织起一次像样的阻击。

“灭六国者,六国也”,你的失误就是在成就对手

燕国形势

其次,在秦国远交近攻政策的优惠下,并不是抓住机会强大自己,而是与周边的邻国开展毫无价值的兼并战争,一会儿攻齐,一会儿疲赵,帮着秦国对付秦国的两个心腹大患,最终,赵灭亡了,齐也失去了对燕国的信任,不会出兵帮燕,等待燕国的只有灭亡了。

最后说说齐国,齐国的失误是不善武备。

这里的“善”是善于的意思,不善武备指得是不会好好用武备,不该用武力的时候滥用武力,齐湣王灭掉了宋国。

“灭六国者,六国也”,你的失误就是在成就对手

齐国遗址博物馆照片

到了齐王建的时候,还有几十万军队,国土面积豪寸未失大的形势下,举国投降,放弃了武力抵抗,齐王建也只好落得一个饿死松林的结局。

所以说,六国不断的丢分,秦国不断的加分,最终秦与六国之间就形成了绝对的差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