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並未滅掉所有國家


秦始皇並未滅掉所有國家

人們印象中,秦朝實行中央集權的郡縣制,整齊劃一。可是,事實上,一些先秦封建時代的小國,在秦朝並沒有被滅絕,而是繼續苟延殘喘。

顧炎武最早提出,“古封建之國,其未盡滅於秦始皇者”,他首先引用了《衛世家》,指出衛國在秦始皇時期並未滅亡,而是亡於秦二世元年。此外,還有越族的東海王搖、閩越王無諸之類,以及西南地區楚國苗裔所建的滇國,也是沒有被滅國的。因此,秦始皇掃滅封建之說,也只是“舉其大勢然耳”。

查《史記·衛康叔世家》:“(衛)君角九年,秦並天下,立為始皇帝。二十一年,二世廢君角為庶人,衛絕祀”。看來,在秦朝統一天下之後,衛國仍然存在,只是到了秦二世的時候,才被滅亡。所以,衛國在秦朝統治之下還存在了12年。

除了衛國以外,魏國的安陵君在秦朝也仍然存在,徐少華考證安陵君和衛君角一樣,也是苟延殘喘到了秦二世元年,因各地反秦之兵蜂起,為防不測,才將這些小君絕祀為民。

除了衛君、安陵君,越國的後裔也沒有滅亡,只是被降級了而已。查《史記·東越列傳》:“閩越王無諸及越東海王搖者,其先皆越王勾踐之後也,姓騶氏。秦已並天下,皆廢為君長,以其地為閩中郡”。這些古越國的諸侯苗裔並沒有被徹底消滅,秦朝對他們的政策是,仍由他們擔任“君”,只是不許他們稱王而已。

秦朝也將邊遠越人的君長封為縣“令”,但其在自己的小共同體中仍然具有“君”的身份。例如,《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滅秦戰爭中的吳芮,身份是“鄱君”,並且能率領百越的武力幫助楚人反秦,因此有功被項羽封王。《集解》指出,吳芮在秦代是鄱令,同時也是鄱君。秦朝顯然給予這位越人君長郡縣制下“令”的身份與外衣,但他實際上仍然是鄱地越人之君,因此能率領鄱地百越參與反秦之戰。

《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張良曾經“東見倉海君”,得到刺殺秦始皇的力士。《集解》引如淳曰:“秦郡縣無倉海,或曰東夷君長”。由此可見,除了諸越之外,東夷文化地區在秦代也仍保留著自己的“君長”。在秦律中,這些小君長被稱為“真臣邦君公”或“臣邦真戎君長”(見睡虎地秦墓竹簡)。《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就記載,秦惠王佔領巴中,當地有“蠻夷君長”,“其君長歲出賦二千一十六錢”,到漢初仍然“依秦時故事”。可見在西南的巴地,即使在秦朝,也是由“蠻夷君長”參與治理的,這些人的身份應該也屬於秦律中的“真臣邦君公”。

在《漢書·百官公卿表上》中記載,秦代就設有一種職務名為“典屬國”,專門負責“掌蠻夷降者”。雲夢秦簡中就有關於“屬邦”的律條,秦代兵器上也有“屬邦”銘文(《睡虎地秦墓竹簡》)。由此可見,秦代還存在著“屬邦(國)”的制度,並且設立了專門官員對屬國進行管理。那些還沒有被秦朝徹底消滅的小君,可能正是以“屬邦”的身份得到管理和承認。

由此可見,在“大一統”秦帝國腳下,還匍匐生存著一些封建小邦,秦始皇並未消滅掉封建時代的所有殘餘。秦的統一戰爭,實際上是針對東方六國而言的。只要滅了六國,天下統一即告完成,至於剩下的那些小螞蟻,秦朝似乎並不太在乎。

看秦朝自我歌功頌德的刻石銘文,就可以發現,其批評的對象僅限於東方六國。如秦始皇三十七年會稽刻石:“六國專倍,貪戾傲猛,率眾自強。暴虐恣行,負力而驕……義威誅之,殄熄暴悖,亂賊滅亡”。二十九年刻石:“六國回闢,貪戾無厭,虐殺不已。皇帝哀眾,遂發討師……烹滅強暴,拯救黔首”。二十八年琅邪刻石:“皇帝之德,存定四極。誅亂除害,興利致福”。

在秦朝的政治宣傳中,因為六國殘暴,百姓痛苦。所以,秦朝消滅了六國暴君,終於完成了“拯救黔首”的事業。秦朝的合法性就建立在消滅“六國暴君”的基礎之上。至於那些封建時代剩下的殘渣餘孽,則根本不必放在眼裡。讓它們繼續延續原有的封君身份,守其祭祀,也可以彰顯皇帝存亡繼絕的慈愛形象。

(作者系大學教師、歷史學者)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李競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