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在中國文明進程中不過60年,為何卻被後世如此津津樂道?

有一點卻幾乎是公認的,那就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功不可沒。這個毋庸置疑,如果沒有《三國演義》的出現,沒有羅老先生真真假假寫出的那些個精彩的故事,很難想象大家會對三國這段歷史趨之若鶩,對三國的人物耳熟能詳。

三國在中國文明進程中不過60年,為何卻被後世如此津津樂道?

三國這段歷史很火,而且不是間歇性的,是持續都很火。除了羅貫中這個"始作俑者"以外,還少不了各種三國題材影視劇的精彩演繹,少不了易中天等一干專家學者的知識普及,甚至少不了日本對三國文化的崇拜和推廣,比如光榮公司的《三國志》系列等。多方力量的聯手造就了三國如今的火熱。

為何一段短短60年的歷史,能讓我們如此津津樂道,甚至在幾千年後的今天還能養活一大批以此為生的人呢?站在一個自媒體人的角度上來看,其實一點都不難理解,如果把三國看做一個故事,那麼這就是一個難得的優質故事素材,具備了一切優秀故事的要素,所以想不火都難。

一、性格鮮明的主角

三國這段歷史中,最大的特點就是英才輩出,群星璀璨。不可否認,很大一部分人物是被小說所神話了,比如借東風的諸葛亮,千里走單騎的關二爺,七進七出敵陣入無人之境的趙子龍。但是即使剔除這些文學誇張,僅看正史,也還是有曹操、諸葛亮、司馬懿這樣的中國歷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軍事家。

三國在中國文明進程中不過60年,為何卻被後世如此津津樂道?

說實話,如果在中國歷史中橫向對比,把三國時期和同為亂世的春秋戰國以及魏晉南北朝相較的話,三國時期頂尖人才委實不多。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文有老莊、孔孟、韓非子、商鞅、管仲;武有孫武、孫臏、白起、樂毅。更何況還有疑似穿越者的墨子這種bug級別的存在。

南北朝時期雖然名氣不大,但多少了解這段歷史的話,就會知道牛人一點都不遜色。比如被譽為"功蓋諸葛第一人"的王猛,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謝安,平定侯景之亂的陳霸先,發佈殺胡令的冉閔,屢破高句麗、平高麗的抗韓先鋒慕容恪,以及連毛澤東都為之神往不已的一代戰神陳慶之。

就算我們近代的民國,那也是人才輩出,魯迅、林語堂、茅盾、曹禺、梁實秋、謝冰心、田漢、巴金、夏衍、柳亞子、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傅抱石、潘天壽、關山月、李可染、豐子愷、梁漱溟、陳寅恪、馮友蘭、朱光潛、胡適......這一串如雷貫耳的名字,讓我們只能膜拜。

不難看出,論頂尖人才,三國並不佔優勢,但是三國人才有一個極大的特點,就是比較均衡,而且數量極多,又是在很多的一個時間段內爆發出來,呈現了井噴的趨勢。

魏蜀吳,三方勢力,每一方都有無數個讓人耳熟能詳的名字,整個三國的前中期,死掉一個良臣名將,就會立刻有另一個補上來。所以即使強如郭嘉,遭天妒而英年早逝也沒有對曹魏勢力有太大的影響,因為曹操手下還有荀彧、荀攸、賈詡、司馬懿等一批英才;

三國在中國文明進程中不過60年,為何卻被後世如此津津樂道?

再看東吳,那更是人才過剩,以至於呂蒙、陸遜都需要好久才能熬出頭。還有大多數人喜歡的蜀漢,在前中期那更是人才過剩,文有臥龍鳳雛、武有五虎上將,即使經歷了夷陵慘敗,後期也還是被諸葛亮挖掘出了姜維、魏延、法正、蔣琬、費禕等一大波後起之秀,強行續命數十年。三國人才密集的另一大佐證是經常出現一家幾代全是人中龍鳳的情景。在中國歷史上,能夠一家子在史上留名的,委實不多,最為大家熟知的恐怕就是三蘇(蘇洵蘇軾蘇澈)了。但是,這種情景在三國時期確是比比皆是。比如曹操、曹丕、曹植、曹衝;孫堅、孫策、孫權;諸葛亮、諸葛瑾、諸葛誕;要知道三國總共才一千萬人口,這樣看來,人才密度絕對當之無愧歷朝歷代第一,也難怪,有了這麼多優秀的主角,我們怎麼能不愛呢?

二、清晰明確的主線目標

目標是小說的動力,驅動故事前進,避免主角在原地踏步。

那麼三國這個故事有沒有目標呢?當然有,而且目標明確,主線清晰。

"問鼎中原"就是三國這段歷史的主旨。不管是魏蜀吳還是各種地方割據小勢力,每個地方割據勢力的終極夢想都是能夠一統天下,問鼎中原。雖然東吳傾向劃江而治,蜀漢在四川自給自足,看似沒有野心,實則非不願也,實不能而。實力不夠而已,一旦佔據中原的曹魏有隙可乘,另兩方一定會蠢蠢欲動。

正是在這樣一個強有力的主線目標推動下,三國這支枝繁葉茂的大樹才變得有跡可循,而不是雜亂無章。不管是明爭、暗鬥、陰謀、陽謀,中心思想都只有一個,為己方爭取優勢積存力量,為一統天下做準備。

反觀春秋戰國時期,七國各自為政,除了秦以外都沒有明確的人生追求,每人有每人的小九九,雖然有蘇秦的合縱,但是很快就被張儀的連橫所破,最終七國歸秦,落得個悽悽慘慘的下場。

三國在中國文明進程中不過60年,為何卻被後世如此津津樂道?

再看南北朝,那就更亂了,光一個北方,就雜居了五類胡人,大大小小建立過十六個國家,史稱五胡十六國。大部分都是佛系稱帝,帶著過把癮就死的思想;而南面,則是那個亂七八糟的晉朝,一個在中國歷史上毫無存在感的朝代,從八王之亂開始,司馬家的最大敵人就永遠是司馬家,根本無需外敵入侵,自己就能把自己玩死。

這樣的時代,宛如本故事會,也許有的小故事偶有亮點,讓人印象深刻。但是通本讀下來卻深感雜亂無章,很難讓人記得住,自然也就興致索然。

三、激烈的衝突對抗

三國史就是一部戰爭史,給大家一個戰爭列表看看

190年:董卓討伐戰 190年:魯陽之戰 191年-208年:曹操統一北方的戰爭 192年:武陽之戰 192年:兗州之戰 195年:定陶之戰 200年:官渡之戰 200年:徐州之戰 200年:白馬之戰 200年:烏巢之戰 207年:白狼山之戰 195年-199年:孫策平江東之戰 195年:曲阿之戰 198年:穰城之戰 203年:夏口之戰 208年:博望坡之戰 208年:江夏之戰 208年:赤壁之戰 208年:林歷山之戰 211年:渭南之戰 211年-214年:益州之戰 214年:皖城之戰 215年:合肥之戰 215年:巴西之戰 218年-219年:漢中之戰 219年:樊城之戰 219年:江陵之戰 221年-222年:夷陵之戰 223年:濡須口之戰 224年:廣陵之戰 225年:諸葛亮南征 228年-234年:諸葛亮北伐 228年:街亭之戰 234年-237年:吳平山越之戰 238年:魏滅公孫淵遼東之戰 244年:漢中之戰 244年-245年:曹魏與高句麗的戰爭 249年:曲城之戰 252年:東興之戰 253年-262年:姜維北伐 253年:南安、合肥之戰 257年-258年:壽春之戰 263年:魏滅蜀之戰 264年:鍾會謀反 264年:永安之戰 272年:西陵之戰

不過這還只是史書上有名有姓的大型戰役,如果你是一名生活在三國時期的草頭百姓,那麼無疑是悲慘的,戰禍連年,十室九空,人食人的慘劇無時無刻不在上演。但如果你是一名後世的看客,那麼這段歷史真的精彩,戰爭多,而且質量奇高,曹袁之間的官渡之戰,曹孫之間的赤壁之戰,孫劉之間的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最大的三次戰役,也是改變三國走向的關鍵之戰。

官渡之戰:袁紹謀士許攸投奔曹操,建議曹操輕兵奇襲烏巢,燒其輜重。曹操親自率領步騎五千,冒用袁軍旗號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襲烏巢,到達後立即圍攻放火。袁紹獲知曹操襲擊烏巢後,一方面派輕騎救援,另一方面率重兵猛攻曹軍大營。曹操勵士死戰,大破袁軍,並將其糧草全數燒燬,導致了軍心動搖,內部分裂,大軍崩潰。袁紹倉惶帶八百騎兵退回河北,曹操以兩萬左右的兵力,出奇制勝,擊破袁軍十萬。這個戰例成為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三國在中國文明進程中不過60年,為何卻被後世如此津津樂道?

赤壁之戰:更是一場典型的小人物報團取暖戰勝大佬的故事,孫劉聯軍草船借箭、巧借東風、反間計、苦肉計統統用上,最後螞蟻搏大象,擊潰了曹操百萬大軍,最後還上演了一出關羽華容道捉放曹的謝幕演出,給大家留下了無盡的遐想和遺憾。甭管這裡面多少是真,多少是假,但是故事是真的精彩,過程足夠曲折,稱其千古第一戰都不為過。後世多少遷客騷人,來到赤壁古戰場後都禁不住心潮澎湃,寫下一首首膾炙人口的千年佳作流傳後世。

比如東坡先生的這首《念奴嬌 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夷陵之戰:一個大哥傾其所有為兄弟復仇的故事,然而東吳後起之秀陸遜的一把火,燒掉了劉備的復仇夢,燒光了幾十年的積蓄,也是無數三國迷心目中永遠的疼。夷陵之戰以關羽、張飛的死為開端,以劉備的死為終曲,展現了蜀漢由盛轉衰的全過程。

有這麼多堪稱後世教科書般的精彩戰爭,三國這個故事又怎能不火呢?

三國在中國文明進程中不過60年,為何卻被後世如此津津樂道?

四、史詩般的結局

看電視劇、電影乃至網絡小說,最怕碰到的是什麼?自然是爛尾。前面情節再好,一旦虎頭蛇尾就會前功盡棄。

三國最難得的就是,他有一個史詩般的結局。

《三國演義》的開篇詞是明代楊慎的一首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為什麼選這首詞呢?在我看來你,這首詞蘊含著很深刻的哲學思想,表達了世事無常的無奈,流露出樂觀豁達的處事態度。

魏、蜀、吳三家恩恩怨怨幾十載,英雄輩出,機關算儘想要一統天下,可是最終呢?曹操看似笑到了最後,然後造化弄人,歷史給我們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橫空殺出個司馬懿,裝瘋賣傻數十年,不費吹灰之力得到了江山,從此三家歸晉,天下大同,三國永遠成為了歷史。

三國在中國文明進程中不過60年,為何卻被後世如此津津樂道?

不知道曹操在地下知道會作何感想?也不知道劉備孫權在天之靈會怎麼看待,也許他們也會這樣發出感慨吧。

是非成敗轉頭空。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小時候看三國,從來不愛看後半本,看著文臣武將一個個凋落,感到很傷心難過。長大後,再品三國,只喜歡看後半本,配合那句"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慢慢品,越來越覺得有味,這也許就是三國魅力之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