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百讀不厭的一部書,逝世前一天仍堅持讀了7分鐘

1976年8月26日,重病在身的毛主席在工作人員的攙扶下,來到自己的書房。他稍事休息一下,就掃視著那書架上琳琅滿目的書籍,提出要看一部書,這部書已跟隨了他老人家30多年,不知已看過多少遍。

現在毛主席他老人家雖然病情嚴重,但頭腦裡仍在考慮國事。為此,他需要借鑑古代的經驗教訓,就提出要看這部書。工作人員一時沒有從他那浩繁的書架上找到,便匆忙到北京圖書館借了一套。

過了5天,這部書又用大字體印出來了,但毛主席病情急劇惡化,不能再看書了,不幾天就與世長辭。這部書就是《容齋隨筆》。

毛主席百讀不厭的一部書,逝世前一天仍堅持讀了7分鐘

那麼,這部書究竟有何獨到之處,讓病危的毛主席仍手不釋卷呢?

翰林學士辛勤半生著一書

說起《容齋隨筆》,它的故事還不少。800多年前的一天,南宋翰林學士洪邁正在京都臨安(今浙江杭州)陪伴宋孝宗趙昚(shèn)讀書。孝宗忽然說:“近來看到一本《容齋隨筆》,很有意思,不知誰寫的?”

洪邁說:“那是臣所著的一部新書,沒什麼可看的。”孝宗說:“寫得不錯啊!”

洪邁拜別皇帝以後,回家打聽到原來這部書在婺州(今浙江金華)刻印出版以後,商人們販運到臨安的書店,被宦官買了一部帶入皇宮,又被宋孝宗看到了,才引起了上面的佳話。

洪邁(1123-1202),南宋饒州鄱陽(今江西波陽)人,字景盧,號容齋。他的父親洪皓,哥哥洪适,都是當時著名的學者。

毛主席百讀不厭的一部書,逝世前一天仍堅持讀了7分鐘

宋高宗15年(1145年),22歲的洪邁中了進士,先在地方做知州,後調至朝廷中書舍人,後來升任翰林學士,歷經宋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帝。他見多識廣,博學多才,著述極多,《容齋隨筆》只是其中一部。

洪邁做中書舍人時,涉獵了大量史書,每有心得,便分門別類記錄下來,經過40多年的努力,才輯撰了《容齋隨筆》。《容齋隨筆》是該書的總名,下分《隨筆》《三筆》《四筆》《五筆》《續集》等五卷,共74卷。

《容齋隨筆》是關於歷史、文學、哲學、文藝等方面的筆記,以考證、議論、記事為中心內容,資料豐富,考證確切,議論精彩,被《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推為南宋筆記小說之冠。

南宋以來,我國許多文化名人都曾受到《容齋隨筆》的哺育,從中吸取了有益的營養。明代河南巡撫李瀚在弘治十一年(1498年)讀了此書以後,曾感慨地說:“此書可以勸人為善,可以戒人為惡,可以使人欣喜,可以使人驚愕,可以增廣見聞,可以澄清謬誤,可以消除懷疑,明白事理,對於世俗教化頗有裨益……”

毛主席百讀不厭的一部書,逝世前一天仍堅持讀了7分鐘

偉大領袖一生讀書破萬卷

偉人毛主席在學習上一貫刻苦、勤奮。他曾多次表示:“讀書治學沒有什麼捷徑和不費力的竅門,就是一要珍惜時間,二要勤奮刻苦。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

在湖南一師學習期間,清晨,同學們還未起床時,他就藉著微弱的晨光,開始了一天的學習生活;

課外時間,他要麼在自習室看書,要麼到學校後山學習,有時還專門到鬧市區去練習鬧中求靜,靜中求學;

夜深人靜,同學們都已進入夢鄉,他還在走廊上或茶爐室的燈光下看書。有段時間,他自備一盞小燈,下面用一節竹筒墊起,坐在床上看書。求知的慾望,常常使他不顧疲勞,忘記了睡眠。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回憶當年陪同尼克松總統會見毛主席的情景時這樣寫道:“這房間看上去更像是一位學者的隱居處,而不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的全能領袖的會客室。”解放後的毛主席在中南海菊香書屋的個人藏書近10萬冊。


毛主席百讀不厭的一部書,逝世前一天仍堅持讀了7分鐘

《容齋隨筆》是毛主席的案頭書,他老人家百讀不厭,肯定從中吸取了不少精華,豐富了他的思想和智慧。然而,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時日,那時的毛主席已無法獨自閱讀這本書。雖然他的手顫抖得厲害,完全沒有了力氣,但還是想自己捧著書來看。

此情此景,令工作人員不禁熱淚長流。最後,還是由工作人員坐在床頭,捧著這本書,為毛主席一頁一頁地讀著書中那些精彩的篇章。

據工作人員回憶,毛主席最後一次讀這本書的時間是1976年9月8日,也就是逝世前一天的5時50分,是在醫生搶救的情況下讀的,共讀了7分鐘。

毛主席百讀不厭的一部書,逝世前一天仍堅持讀了7分鐘

關注@鑑古君 看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