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戰役德國外部重兵爲什麼不回援柏林?

用戶64079274


  

首先,我們看看德軍有沒有這樣的能力。實際上,柏林戰役發起時,德軍已經沒有什麼重兵了!當時德軍散落在各地的部隊共計約有165萬人,主要包括:部署在拉脫維亞的“庫爾蘭”集團軍群,兵力為20萬左右;部署在克羅地亞的E集團軍群,兵力為25萬左右;部署在捷克的中央集團軍群,兵力為90萬左右;部署在德國境內西線的B、C、G集團軍群,兵力加起來不足30萬。即便這些部隊全部集中起來,也沒有能力去解柏林之圍。因為蘇軍圍城部隊由20個合成集團軍、4個坦克集團軍、7個獨立坦克軍和2個機械化軍等部隊組成,總兵力為250萬,且都屬於士氣正盛的精銳之師。

圖示:希特勒最後一次檢閱他的“軍隊”

  問題的關鍵,是外圍德軍根本沒有能力去集中兵力。其中,兵力最大的一股是舍納爾元帥指揮的中央集團軍群,從表面上看人數很可觀,多達90萬之眾,但它所面對的300萬蘇聯烏克蘭方面軍及波蘭起義軍的牽制與包圍,根本無法脫身。其餘各地的德軍也都處於自顧不暇、自身難保的境地,集中兵力都做不到,遑論回援解圍。

  當然,外圍德軍也並非沒有嘗試過回援解圍。1945年4月24日,德軍第12集團軍司令溫克率領第41、48裝甲軍,對蘇軍大將列柳申科的第4坦克集團軍左翼發動反攻,同時命令右翼的德軍第20步兵軍配合這次反攻行動,企圖攻佔波茨坦南部地區,打開突圍的缺口。怎奈二戰後期的德軍已是強弩之末,第41和第48兩個裝甲軍的坦克數量,加起來趕不上蘇軍的一個坦克營。戰至4月30日,反攻行動宣告失敗。

圖示:溫克的反攻行動被元首寄予厚望

  其次,還要看回援行動到底有多大意義。柏林戰役從1945年4月16日打到5月9日,共計持續23天。實際上,從4月27日蘇軍突入柏林中心區起,主要戰鬥基本結束,大部分守城德軍已經放棄了抵抗。也就是說,留給外圍德軍實施回援行動的時間僅有11天,沒有哪一支德軍能夠在如此有限的時間內,衝破盟軍的層層防線趕回柏林。退一步說,即使德軍能夠及時趕回柏林,也無法與城內守軍建立策應關係。因為德軍守城部隊雖名義上有100萬人,但其中從前線撤下來的老兵僅為10萬人左右,大部分都是新兵、老幼婦孺,以及從僕從國徵集的牆頭草部隊,指望這批守軍與回援部隊裡應外合突出重圍,這根本不現實。因此,既然回援部隊不能與城內守軍相互配合,對蘇軍形成反包圍,回援行動自然也就失去了意義。

圖示:蘇軍士兵在德國國會大廈前歡呼勝利


慕什塔戈


柏林戰役前,德國戰敗只是時間問題,誰來進行最後一戰確實有著很大的象徵意義,最終蘇聯發動進攻“單挑”德國,付出巨大代價攻克柏林。

柏林戰役時,德軍幾乎將全部主力部隊都佈置在了東線戰場,用來防禦英美的只是戰鬥力不強的二線部隊,即便是這樣,防禦柏林的德軍和蘇聯紅軍還是有著非常大的差距,那麼為什麼德軍駐紮在外圍的部隊沒有支援柏林呢?

首先,這些所謂的援軍早已經被盟軍拖住自顧不暇,比如恩斯特·佈施的第九集團軍,沃爾特·溫克指揮的第十二集團軍,雖然都曾拼命向柏林靠攏,但始終未能成功,值得一提的是,第九和第十二集團軍最後擺脫了蘇聯的包圍,來到易北河向盟軍投降。原本20萬人的部隊只剩下不到四萬人,不可謂不拼命。

其次,希特勒已經失去了對軍隊的控制,隨著德軍在各個戰場的不斷失敗,柏林會戰前期整個德軍瀰漫在一種悲觀的氣氛下,甚至傳言一些德軍和盟軍秘密達成了停戰協議。德軍內部反戰情緒濃厚。

最後,希特勒低估了蘇軍的實力,沒有及早調動部隊防禦柏林,曾有多位將領建議希特勒收縮部隊保衛柏林,都被希特勒拒絕了,當蘇軍發動進攻的時候臨時抱佛腳已經來不及了。


一點點歷史


在二戰時期的柏林戰役中,德軍作為防守方集中了80萬兵力,蘇軍作為進攻方集中了250萬兵力。最終蘇軍以傷亡35萬的代價拿下了柏林,德國的元首希特勒也命喪柏林。事實上德軍當時面臨的是兩線作戰,兵力已經匱乏,分隔包圍,無法及時回去救援。

在盟軍還未登陸諾曼底的時候,德軍面臨的是東線蘇軍的攻勢,當時的蘇德戰場雙方打得難解難分。但是長期的戰爭消耗,最為直接影響就是大批的精銳部隊被消滅。對於一支軍隊來說,武器裝備並不是決定勝利的條件,兵員素質才是最重要的。當西線被盟軍撕開口子之後,德國不得不將東線的精銳部隊進行部分抽調到西線作戰。

為了扭轉西線戰事的不順,德軍發動了阿登反擊,然而最後以失敗而告終。阿登反擊導致了西線的精銳部隊被大部分消滅,東線蘇軍又發動了全面的反攻。東線的精銳部隊也損失殆盡,剩餘的參與了柏林防禦戰。因此當時德軍儘管還有著強大的兵力,但是精銳部隊已經被消耗殆盡了。

另外就是到1944年,戰爭已經持續數年了。德軍陣營中許多人有了厭戰情緒。這場漫無目的,傷亡巨大的戰爭已經沒有繼續下去的藉口了。除此之外,當時的德軍統帥部也並未及時調遣部隊進行回防。結果等蘇軍大軍壓境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事實上,西線的盟軍也不讓德軍輕易的調遣部隊進行回援。


大國重器解析


首先,我很佩服希特勒的政治,軍事動員能力,工業和經濟發展能力,以及他的戰術創新和指揮能力。但是他對世界的戰略格局,政治動態,人文觀念均無瞭解。他是一個只懂得出兵,不懂得收兵的缺乏大戰略眼光的人,在他的身上有兩個極端的特點,一方面他是一個耀眼的明星,另一方面他又是一個瘋狂而無知的蠢人,因此他的失敗是一種必然,沒有如果。這樣的人只可以打勝仗,一旦敗了就會全線崩潰。因此在柏林保衛戰中沒有重兵回援,最大的因素就是,德國人因為希特勒的不當指揮造成的失敗而厭戰情緒嚴重,想要早點結束戰爭,其次是兩線作戰兵員不足和指揮失控。


領袖——民族魂


據二次大戰史料知道蘇聯紅軍包圍進攻德國首都柏林投入了250萬大軍,斯大林已命令蘇軍搶在美英軍隊行動之前快速拿下柏林,搶奪二次大戰戰勝國政治格局的制高點。朱可夫將軍足智多謀,在制定攻克柏林戰役的行動計劃時,他當然要分析德國軍隊的兵力分佈情況,對於可能馳援柏林的德軍要進行戰場阻斷與分割,還可能安排了另外的幾百萬大軍“圍點打援”,讓其它地區德軍來不了,或來了照樣被殲。加之美英軍隊已進至易北河地區,自然要牽制大量的德軍。此時的德國,殘亙斷壁,山河破碎,主力德軍早已被盟軍消滅乾淨,剩下的已是殘兵敗將,老弱病殘臨時拼湊的柏林防禦部隊,能有多大戰鬥力?希特賴自殺消息一傳出,德國國防軍馬上向盟軍宣佈投降,先與英美軍隊舉行了投降儀式,朱可夫來了後,你們那個投降儀式不算數,咱們重新來過。


前鋒35


哪裡還有什麼重兵集團,那些存在於希特勒指揮部地圖上的重兵集團早就被打敗了,有的已經投降了美軍,有的已經進了蘇軍戰俘營,他們只存在於希特勒的地圖上。就算是在,也已經是缺乏裝備和人員無法再戰。

我記得涅科夫先打進德伯林,朱可夫讓人通知涅科夫退出去,他才是應該第一個進入柏林的蘇聯元帥,都被熊熊包圍了,怎麼可能在外圍還留有重兵集團,朱可夫、涅科夫可不是戰場初哥,怎麼可能範這種錯誤?


譚小龍29


二戰後期,德軍為了阻止盟軍從意大利進攻德國,所以,調集重兵駐守意大利,這個重兵集團就包括英勇猛善戰的格林師。總兵力多達七十多萬。

然而,他們的退路卻被南斯拉夫游擊隊給堵死了。盟軍也已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將其死死包圍在巴爾幹地區。

德國的這個重兵集團也接到了撤退命令。無奈退路已經被堵死了。最終,是在希特勒死後,這七十萬德軍向盟軍投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