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島屋“沒”錯,錯的是你——消費者!(上)║冷眼看市場

高島屋“沒”錯,錯的是你——消費者!(上)║冷眼看市場

高島屋“沒”錯,錯的是你——消費者!(上)║冷眼看市場

特別說明:

因小堂堂記錯了日期,原本計劃7月12日更新,延期到今天(7月15日),非常抱歉。


高島屋“沒”錯,錯的是你——消費者!(上)


自高島屋閉店消息發佈後,伴隨著各類網絡爭議,生意一直出奇的好。這,多少有點令人詫異,連高島屋的商家導購們都覺得蒙圈。

早在2016年12月21日,“經營者大學堂”就發佈了一篇針對高島屋百貨的文章點擊上面的鏈接),很清楚的說明了高島屋存在的問題。遺憾的是,高島屋的經營層並沒有正視這個問題,從而越陷越深,直至最終閉店。

當然,首先,是高島屋錯了,而不是標題說的“沒”錯。那,高島屋錯在哪裡呢?

高島屋的錯:慢!

其實,自從高島屋開業起,生意就一直不太好。

開始時,高島屋引進的品牌結構還算不錯,很多歐洲和日本的一二線品牌,產品品質都非常棒。可惜的是,這些品牌中的多數,中國消費者並不太瞭解,以致誤以為都是些很貴的東西。

高島屋的經營決策層不是不知道這個問題,問題是,他們對這個問題的解決速度太慢了!慢的出奇,且解決的毫無思路。這樣,只能坐等待斃。

要真想了解高島屋為什麼出現在這種狀況,還得從源頭說起。

在網上,有很多堪稱主流媒體的“寫手們”寫了不少的文章,貌似分析的頭頭是道,尤其還和中國的經濟大環境掛鉤,著實浪費了不少“筆墨”,實則狗屁不通。這些自以為是的“專家”太高估了自己,他們所想象的原因,高島屋的經營層會不知道?!呵呵,太拿自己當回事了。

注:感興趣的讀者,可以上網搜搜類似的文章,基本套路是一致的,唯一不同的是,品牌的名稱不同而已。老實說,這就是這些媒體日子很難過的重要原因之一(沒有誰願意老老實實的去研究、去寫好文章)。


高島屋“沒”錯,錯的是你——消費者!(上)║冷眼看市場


那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源頭呢?

想象一下:當初,高島屋日本總部決策層為什麼會選擇在這個位置開設一家如此存粹的“微型日式百貨公司”呢?!

擱在今天,相信你一定知道——因為這是上海的古北。

關於古北,很多人,尤其是外地消費者可能不太瞭解。我們簡單的把古北給大家介紹一下。

古北,全稱應為古北國際社區。

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上海就開始興建大型國際社區,這個國際社區就是古北。當時興建的,被上海人稱之為古北一期。我們沒有做精確的統計,毛估估古北一期大約有好幾個獨立小區構成,在當時,這個規模是全上海最集中、也是規模最大的國際社區,當時入住的業主基本億港澳臺同胞及日、韓國外籍人士為主。古北一期的發展,還帶動了西邊相鄰的紅梅路商圈。

不過,今天上海人說的古北,是指古北二期(所在的區域,與古北一期相隔一條古北路)。

古北二期,由八個獨立的大型小區構成,這八個獨立的小區相向相鄰,中間就是那條著名的“黃金城道步行街”(“黃金城道步行街”是上海乃至全國最有感覺的社區型商業步行街,不是之一,而是最喲。與高島屋距離不及百米,步行不到5分鐘)。如果再加上外圍的兩個高端小區,就是十個獨立的大型涉外國際小區,構成了今天的古北(二期)。

古北二期的房子,要比一期的新,當然也貴很多。入住的“本地人”不少,除港澳臺同胞外,外籍人士仍是以日、韓為主。一度,古北(主要指二期)被解讀成上海的富人區。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