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崛起說中醫之三:中醫的現狀

杏園春曉

大國崛起說中醫之三:中醫的現狀

中醫的現狀令人堪憂,有目共睹,這方面我個人所能收集到的資料有限,無法提供客觀和全面的情況,所以借用一下原科技部中醫藥發展戰略研究課組《重建中醫藥重大戰略地位,為13億人民健康造福》文章中關於我國中醫的現狀的內容。

它說得比較全面而深刻:

中醫藥的偉大歷史作用和重要現實意義不容否認,西醫的科學性和普效性已成公認,兩者各具比較優勢。正因如此,黨中央提出了“中西醫並重”和中西醫“長期並存,共同發展”的方針,並將“發展傳統醫藥”寫入了《憲法》。但長期以來,中央方針和憲法精神並未得到很好貫徹。在具體的法律政策、行政管理、國家投資、科研發展和醫療實踐等各個方面,國人普遍重西醫輕中醫,中醫地位不斷下降, 發展面臨困境。最大困境是,中醫日益西醫化,日益異化,日益不姓“中”。

一、中醫人員與機構發展緩慢,中醫力量薄弱。

據統計,全國中醫醫生 1949 年 27.6 萬人,到 2002 年還是 27 萬餘人,53 年沒有增長;同期西醫醫生為 8.7 萬和 157 萬人,增長 17 倍;中西醫醫生比例由 3.2:1 變為 1:5.8。現全國共有醫務工作人員 520 萬人,中醫藥工作人員約 50 萬人,不足 1/10。

二、按西醫模式培養中醫學生,中醫教育日益衰退。

中醫教育嚴重西醫化。語言上,外語要求不低,中文要求不高,古漢語訓練缺乏,許多學生基本不看、也看不懂中醫古籍;課程安排上,中西醫課時幾乎相等,西醫理論學習要求不低,中醫理論訓練嚴重不足,甚至《黃帝內經》等經典也不研讀;技能培養上,西醫實驗不少,中醫望聞問切等訓練不多。

畢業後,學生普遍不會用中醫思維看病,多半人轉行西醫,或名行中醫實以西醫為主。上研究生深造者,大都不是在中醫理論及臨床上提高,而是遵循西醫教育方法,要求碩士做到細胞水平、博士做到分子水平才能畢業。不少中醫碩士、博士不會用中醫理論與技能臨床看病,難以稱為真正中醫。

三、否定師徒傳承,純正中醫後繼乏人。

師徒傳承是我國中醫人才培養的傳統方式,幾千年來造就了一批批中醫大夫。中醫的精髓和技能往往“只可心授、不可言傳”,故自古師徒如父子,自當盡心傳授。但現行醫療制度,基本否定師徒傳承,使其無立足之地。純正中醫後繼乏人,這已成中醫發展的極嚴重問題。

現在,解放前留下來的全國著名老中醫已所剩無幾,均已達耄耋之年;50 年代主要按傳統方式培養的國內知名中醫已為數不多,均已年逾古稀;其後主要按西醫式教育培養的中醫,在真正中醫上有成就者甚少。據統計,全國名老中醫目前已不足 300 人。

我國不少師徒傳承的民間中醫,水平高、收費低、效果好,深受 群眾歡迎,但大都得不到正式承認。現行執業中醫師考試製度要求考 西醫知識,民間醫生大都因西醫知識不足過不了考試關。

現行行醫執 照制也限制正常民間行醫,民間醫生多因無法領到執照不能公開行醫, 若行醫即屬非法。現行醫療執法監督制度阻礙正常民間行醫,民間行 醫出了哪怕是正常的事故,因無行醫執照,若被提起訴訟,必受法律 制裁。醫療制度的這些限制,迫使許多真正的民間醫生只得地下行醫、非法行醫。但老百姓對民間中醫的需求巨大,於是,三教九流混跡其 中,良莠不齊,民間中醫市場十分混亂。

四、按西醫方式管理中醫醫院,中醫已無真正的臨床基地。

目前全國有 2800 多家等級中醫院,但沒有一家是真正的傳統中醫醫院, 幾乎都是中西醫“結合”醫院。查病,主要靠西醫儀器來檢測與化驗;斷病,主要靠化驗單數據來判定;處方,主要按西醫思維與理論來開方治病;抓藥,則是中藥西藥並用、中藥西藥為主互見;驗效,主要靠西醫儀器來檢驗治療效果。

據統計,2001 年全國等級中醫醫院的藥品收入中,中藥只佔 40 %,西藥則佔 60 %。可以說,目前多數中醫院已經不姓“中”了,已不具真正中醫臨床基地性質了。其原因,一方面,60 年代後期以來培養的多數中醫已不大會望聞問切和辨證論治了,必須藉助儀器化驗才能診疾斷病。另一方面,醫院為了生存,大量購買西藥與醫療設備。西藥進出價差大,檢測化驗收費高,醫生創收、醫院盈利、醫院評等級均要靠它。中醫藥雖然簡便廉驗,若靠它收費,醫院無法養活,醫生只有受窮。

五、以西醫標準評判中醫,貶低甚至否認中醫成果。

中西醫本是兩個不同的理論和實踐體系,各自有一套臨床方法與評判標準,兩者基本無法兼容。但在現行醫療理念與制度下,中醫的診病、治病與驗效,新中藥的開發、評審與推廣,基本採用西醫標準來判定。貶低甚至根本就不承認中醫臨床“實踐標準”,中醫療效和科研成果必須經西醫或按西醫方法認可,這在醫學界早已司空見慣、習以為常了。

早的如 1956 年石家莊用中醫治療乙腦,療效奇佳,且無後遺症,但衛生部不予承認。著名中醫大夫蒲輔週一人成功治療乙腦 167 人,衛生部門卻以其使用了 98 組中藥處方,不具統計學意義,不承認其療效。

近的如去年抗擊 SARS。廣州採用中醫藥治療 SARS,效果顯著, 但開始一段時間得不到承認。中醫認為 SARS 是一種溫病,有法對治, 但要經過多方呼籲後才讓介入治療。

西醫認為 SARS 是全新疾病,無治療先例,無可靠藥物,但西醫一開始就可全面進入治療過程。一些對溫病確有療效的中醫藥方劑,必須經過白鼠實驗證明能夠“殺死” SARS 病毒才允許進入臨床。西醫明知抗生素等西藥既殺不死 SARS 病毒且副作用極大,卻無須討論即可大劑量試驗。

六、片面理解中藥現代化,中藥科研走向廢醫存藥。

中藥需要現代化,但如何現代化卻是一個非常嚴肅和科學的問題。從中藥現代化多年實踐來看,基本思路是按西醫科研途徑,主要採取數量化、客觀化辦法,通過動物實驗與數據統計,搞清中藥的化學成分,提取有效物質,製成類似西藥的專治“某種病”的“新型中藥”。

採用這種方法,若是藉以從中藥中開發出新西藥,本來無可非議;但若將其作為中藥現代化的主要甚至唯一途徑,

其結果不是中藥現代化,而是中藥的西藥化。

如被稱為中藥現代化研究的“王牌”成果的“青蒿素”,通過 有效成分提純後,已不具備中藥的四氣五味等性能,不能參與中藥處方的配伍,已不再是中藥,應歸於西藥範疇。

又如,1992 年比利時一診所開出減肥“中藥”“苗條丸”,患者服用一年多,一半人出現嚴重腎病,經研究發現是藥中所含馬兜鈴酸成分所致。這被西方輿論大肆宣揚為所謂中藥“馬兜鈴酸腎病”事件,使中藥形象大為受損。其實,這是中藥成分化並將中藥當作保健食品長期食用的結果,它恰恰違背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根本要求。

按照現行中藥現代化的片面做法,根本不可能開發出像六味地 黃丸那樣的名方成藥來。六味地黃丸並非專為治療某一種疾病而設,可治之病達 400 多種,但須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針對腎陰虛證型辨證施治才有效。

中藥現代化走簡單模仿西藥研製道路,導致中藥研究日益脫離自身理論基礎和特有臨床體系特點,使中藥科研走向異化。其結果,中藥不僅趕不上西藥,而且將重蹈日本“廢醫存藥”覆轍。日本已廢除中醫,中藥由西醫視病使用,療效普遍很差,還出現了吃死患者的“小柴胡湯事件”。

以上描述的是2004年的情況,現在時間已過去十六年,中醫現在又如何呢?

只能說積重難返,基本情況無大的改變。唯一感到欣慰的是黨中央對復興中國傳統文化和發展中醫十分重視,分別出臺了相關法律和文件,讓我們看到了一線希望,但各級各地行動十分緩慢,沒有理論指導,缺乏具體貫徹措施和規劃,缺少輿論引導,甚至反對中醫的阻力十分強大,媒體仍是中醫黑的天下。復興中醫仍然廖廖無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