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皇帝毀了“東方法蘭西”

熟悉近代史的朋友應該知道,中國辛亥革命成功建立民國後,就樹立了強國目標。而她要學的國家是誰呢?

不是離中國最近的日本,也不是如日中天的德國,更不是山高水遠的美利堅,而是不遠不近的高盧雄雞——法蘭西。

袁皇帝毀了“東方法蘭西”

史料顯示,民國建立之初,中國二代精英中的一部分中青年積極分子,就掀起了了全國規模的留法熱潮。據大致統計,1915年至1920年這五年間,有近兩千名中國有志青年踏上了法蘭西的國土學習。在中國的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各個領域造就了無數棟樑人才。譬如孫中山的積極追隨者、後來有著“國民黨四大元老”之稱的蔡元培、吳稚暉、張靜江、李石曾,都是當時留法的熱心領路人。

為什麼民國精英認準法國是中國的榜樣呢?

簡單說來,因為法蘭西當時是世界最強大共和國,從1791年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創立,矢志不渝,延續到1912,已是第三共和國、主宰世界新秩序的大國。而中國是亞洲第一個共和國。中國的鄰國日本,學的是世界當時第一軍事強國德意志,而革除皇帝的中國,體制與法國相同,當然要學最強共和國法蘭西了。

中國和法國,不僅政治體制相同,而且還具有相近的經濟基礎和傳統,同樣具有小農經濟基礎和革命傳統。如果真的效“法”,中國的前景可能不可限量,假以時日,三十年五十年,“東方法蘭西”超過“東方德意志”日本,也並非不可能。

此時,人們把希望凝聚在一個人身上。他就是取代孫中山、執掌新生民國的袁世凱。其時這個劣跡斑斑的舊官僚,忽地成了“世紀偉人”,而甲午前線臨陣脫逃、出賣維新黨的那些有虧大節,隨著他附和共和、逼清退位的一美“壯舉”,全部遮了過去。

在成功就任民國正式大總統後,袁世凱的威望達到頂峰。如果袁世凱順應民意和世界潮流,把共和之路走好,一個東方法蘭西冉冉而起,與東方德意志並立潮頭,並非不可能。

當時內外局面要好很多,日本還沒有全面侵華,內部也不存在軍閥外的敵對勢力,統一阻力要小得多。袁世凱至少能領導、維持表面上統一的中國。

經濟形勢也不錯,中央政府可以省下內戰大筆開銷,把國家財政保持在一個較好水平上。

當時人們公認,袁世凱當政時期相對較好的情況,袁世凱的政治顧問莫理循說,“形勢本來很好,這個國家自行維持得相當成功,它的財政義務都已履行。”

沒有風起雲湧的內部革命,即便後來日本想插手也無法下手。

袁世凱的重要顧問汪鳳瀛在《致籌安會與楊度論國體書》一文中說,那時民眾相信袁,視反對袁的人為“亂賊”。 可見,如果袁世凱走正道,奉行共和,打造東方法蘭西,假以時日超越日本,也並非完全不可能。

但,那一切都是如果。

萬分遺憾的是,接下來的袁世凱發佈兩項政令、幹了兩件事,使民國效“法”未果、“亞洲法蘭西”徒有虛名,反讓“東方德意志”日本平添了新恥辱。

第一項復古令。對內殺政敵,武力掃蕩反對派,祭孔招舊魂,復帝制。瘋狂開啟歷史捯車。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撕去總統外衣,正式宣佈自己要當名副其實的古式中國最大官——皇帝。這一天,他改國號“中華民國”為“中華帝國”,自稱皇帝,建元“洪憲”,袁大總統就此變成了“洪憲大帝”。

第二項是締約令。對日稱臣,締結二十一條。

就在袁世凱忙著修憲、綢繆稱帝的當口,時任日本首相大隈重信拋來一個見面禮。共計五號二十一條。最狠的共有七條,包括:要求中國政府聘用日本人為政治、軍事、財政等顧問;中日合辦警政和兵工廠,中國向日本採購一半以上的軍械;武昌至南昌、南昌至杭州、南昌至潮州之間各鐵路的建築權讓與日本;日本在福建省有開礦、建築海港、船廠及築路的優先權;日本人在中國有傳教之權,日本人經營的醫院、寺廟及學校,在內地有土地所有權;等等。這幾乎是要把中國變成日本的附屬國,與當時朝鮮的地位相同了。

為什麼大隈重信要在這個時候亮出這個條約呢?因為袁世凱有求於他。

大隈重信,近代日本一流精英中的代表人物。不僅是個出色的政治家,而且是日本教父般人物,是日本工業化奠基人,可謂日本工業之父。

大隈重信對中國人的民族主義也是忌憚的,因而從一開始便警告袁世凱這是秘密條約,必須從速商定,不得外洩。倘若中國不答應,日本文武全備了。

袁世凱是個耍流氓高手,簽約撈便宜,然後毀約賴賬不吃虧,就是他“猿猴智慧”。首先他採取拖延戰術,一拖便是四個月過去。日本人見在談判桌上無法取得進展,開始態度強硬、步步緊逼。

如果袁世凱不籤二十一條,無非面臨兩個後果:

一是日本政府扶持孫中山取代他。二是中日提前二十年爆發全面戰爭。

這兩大後果,袁世凱肯定都非常懼怕。那麼,他之懼為國家民族之慮麼?

不!他是為自己的位子。

據王芸生《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記載:1915年,中日兩國談判“二十一條”期間,日本首相大隈重信對威脅之外,亦不斷利誘,表示:“改共和為帝制,是中國的內政問題,袁大總統可以放心進行。”不能否認,這對袁世凱頗具誘惑力。以為簽下21條,就可以換取日本政府對他稱帝的支持。

賣國是小,稱帝事大。1915年5月9日,中日雙方代表正式簽訂《中日民四條約》即“二十一條”。據當事人曹汝霖後來的回憶說:心感淒涼,有一種親遞降表的感覺。

有人為袁世凱背書,稱帝也賦予新意。稱袁世凱改元“洪憲”,即弘揚憲法之意。而根據袁世凱上臺之後的種種集權倒退之舉,如何站得住腳?這種犯賤理論,當世人都恐不能同意。還有稱“袁世凱一生痛恨日本”,“採取各種辦法拖延,迫使日本兩次提出修正案”,果真如此嗎?

袁世凱不喜歡日本人,這大概沒有什麼疑問。但他的策略不過是繼承了李鴻章的以夷制夷的老生常談,利用列強們矛盾作為牽制,並沒有從內政圖強上找到出路。

還有為袁開脫的人,拿出來孫中山也與日籤密約說事。而孫中山《日中盟約》真相卻是:“二次革命”失敗流亡日本不久,孫中山即作書給日本政府首相大隈重信,提出優惠條件以爭取“日援”,來推翻袁世凱政權。平心而論,孫之“盟約”只提出原則性之合作,而二十一條全部具體細則,袁不欲賣國而做辱國求榮之實,孫既未辱國更無利己求榮之心,故二者豈可同日而語。

孫中山,政治家,志士也。而袁世凱,官僚,痞子也。一是為救國求外援之力,另一個是為私利賣國。孫中山是偉人不是完人聖人,為了實現政治信念,有時也會施些委屈求全之權宜之計。而袁世凱治下的中國,共和旗幟倒了,只剩下陳詞濫調的孔教與民族主義。指望袁世凱這樣的人,打造“東方法蘭西”、把中國帶到世界強國行列,只能是痴人說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