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人物】呂思忠:創新就是解決實際問題

【封面人物】呂思忠:創新就是解決實際問題


人物檔案

呂思忠

現任山東高速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總經理

山東交通學院客座教授

工程技術應用研究員

從事交通建設管理及專業技術研究工作近40年

組織實施了一大批重點工程建設項目

主持、參與多項重大科技創新項目

多項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或國內領先水平

先後榮獲“全國交通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人物”“全國公路科技創新英才”“中國公路百名優秀工程師”“山東省富民興魯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


濟青高速公路四改八樹立新標杆

小張師傅最近很高興,隨著濟青高速改擴建工程順利通車,他從青島開車送海鮮到濟南變得越來越快捷了。“我是濰坊人,出生那年,濟青高速通車,後來跟著老爸開卡車搞運輸。以前濟青高速單向兩車道,很容易堵車。尤其是最近幾年,搞運輸的越來越多,私家車也很多,堵車成了家常便飯,這讓我們的生意很難做。現在好了,雙向八車道,開闊平順,跑起來很爽啊。等過完年,我爭取換一輛新卡車,幹起來更有勁了。”90後的小張快人快語。

在濟南東服務區,記者聽到很多人都表達了跟小張師傅相似的感受。大家看到的是改擴建完成後的一條寬闊平順的濟青高速公路,但看不到的卻是成千上萬名建設者歷經3年的辛苦奮戰,其中就凝聚了山東高速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總經理、濟青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項目辦主任呂思忠的智慧和付出。


【封面人物】呂思忠:創新就是解決實際問題


“公路質量好不好,一個重要指標是看路面平整度。改擴建完成後的濟青高速公路300多公里瀝青路面平整度標準差降低到0.586毫米,遠低於規範要求的1.2毫米,因此汽車行駛在上面非常平順。路面平整度受多因素的制約。比如瀝青混凝土配合比,路面壓實度,拌和以及攤鋪等機械設備完好率,還有路面基層的平整度等等諸多因素,都影響到最後瀝青面層的平整度,因此這其實是一個系統工程,缺一不可。”呂思忠告訴《交通建設與管理》雜誌記者說。

濟青高速作為山東省東西向黃金大通道,自1993年12月18號全線正式通車以來為山東的高速公路贏得無數讚譽,“山東的路”就此傳開;也帶動了沿線經濟的快速發展,沿線城市GDP達3.15萬億元,佔全省總和43%。

“當年,我就是濟青高速公路的一名建設者。1990年在全線最長的控制工程——濰河特大橋做項目經理,對這條路有特別深厚的感情,在接到改擴建任務後,就想著一定要在集團領導的指揮下,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和裝備,通過研發、創新,高質量、高效率地打造一條綠色科技示範路。”呂思忠說。


【封面人物】呂思忠:創新就是解決實際問題


從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到創新導向

事實上,改擴建一條高速公路比新建一條高速公路難度更大。如何處理新舊路基差異性沉降?如何實現建設通車兩不誤?尤其是像濟青高速這樣的運輸大通道,全線300多公里同時開工,還要保證安全暢通,難度可想而知。

面對層層困難,該如何做呢?呂思忠說,我們堅持三個導向: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創新導向。

首先是確立目標。濟青高速改擴建工程從項目立項就被確立為山東省公路建設重點工程中的一號工程,也是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省級重點項目。2017年又成為交通運輸部綠色科技示範工程,也是交通強國山東示範區重點項目。這個高起點就決定了除了高質量完成任務外,沒有別的選擇。

其次是發現問題。“通過歸納整理,我們梳理出濟青高速公路改擴建的難點主要有五個方面。”

一是路線交叉多,管線密集,遷改施工難度極大。濟青高速穿越5條國道、15條省道,6條鐵路,沿線徵地紅線內共分佈27條重要管線(10kv以上電力線、輸油及輸氣管道)、千餘條次要管線,遷改協調和施工組織難度極大。

二是舊路服役時間長,新舊道路結構、材料匹配困難。舊路已通行26年,是目前國內通行時間最長的,新舊道路結構、材料適應性亟需研究。

三是沿線取土困難,地材緊缺,綠色節能任務重。濟青高速沿線多為優質耕地,土地資源緊張,節能減排與環保壓力大,優質築路材料緊缺,舊路廢棄材料和工業固廢處置困難,綠色節能技術需求迫切。

四是四車道保通施工,安全風險高,交通組織極其複雜。既有道路車流量大,可分流路線少,改擴建期間四車道基本保通,交通和施工安全矛盾突出。

五是保通壓力大,運營服務和智慧出行要求高。沿線城鎮化程度高,改擴建期間,不能降低人民群眾“安全、快速、便捷、舒適”的出行需求,智慧高速建設任務更加艱鉅。

第三是創新解決。確立了目標,發現了問題,解決的辦法可能有很多,但整個項目團隊選擇了創新。“一是對制約工程質量的難點,開展重大技術攻關;二是對制約工程進度的難點,推廣應用四新技術;三是對影響工程綠色發展的難點,實施綠色環保技術;四是對影響工程建設安全的難點,進行安全智慧管控。”呂思忠說。

第一條真正意義的“橫向一字坡”高速公路

通過改擴建工程,不但要對早期路面的不均勻沉陷、車轍凹陷、龜裂脫落、坑槽等病害進行有效處理,而且要匹配好新舊路面結構,保證整體平整性。從四車道改成八車道,車道越多,路面越寬,平整性控制越難。


【封面人物】呂思忠:創新就是解決實際問題


“一是要解決新舊道路的不均勻沉降。我們對新路地基採取了換填、漿噴樁、粉噴樁、CFG樁、重夯處理等加固措施,土方填築採用了衝擊碾壓、振動碾壓、強夯等工法。二是在路面攤鋪過程中,要對實際高程不一的新舊路面進行找平攤鋪,最理想的解決方案就是一次性全幅段面整體攤鋪。為此,我們與陝西中大機械合作,全線採用陝西中大機械Power DT2000型抗離析、超大型、多用途攤鋪機,實現了四車道單幅路寬18.75米一次攤鋪完成,打造了中國第一條真正意義的‘橫向一字坡’,全線300多公里路面平整度標準差達0.586mm,創造了高速公路四改八改擴建工程的好成績。”呂思忠說。

變廢為寶是綠色科技示範的題中之義

改擴建工程一方面是舊材料無處堆放,另一方面沿線築路材料非常緊缺,這是很多公路改擴建工程都會面臨的難題,怎麼辦?

“我們做了很多有針對性的研究和創新,所有的廢料,不管是橋樑還是道路,都實現了百分之百的回收再利用,其中高質化利用率達到40%。”呂思忠說。

一是再利用舊瀝青路面銑刨料41.15萬方,舊水穩基層銑刨料57.54萬方,廢棄混凝土材料10餘萬方,節約石材約170萬噸,節約瀝青5萬多噸,平均每百公里減少棄渣佔地約70畝。全線再利用舊波形梁護欄642公里,節省鋼材近萬噸。

二是開展改擴建工程既有中小跨徑橋樑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研究。新舊橋樑標準完全不同,如果不研究、不論證,把老舊橋樑全部砸了重建,或者不科學加固,都不行。我們在國內首次使用實梁進行舊橋荷載適應性、疲勞損傷、整體化層力學性能等方面的研究。為橋樑工程改擴建提供理論支撐和技術支持,最大程度提高既有橋樑結構利用率,避免過度加固和拆除重建。研究成果在我們新開工的京臺高速公路和京滬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中得到轉化應用。

三是開展赤泥規模化路用關鍵技術研究。赤泥是氧化鋁生產過程中排放的一種工業固體廢棄物,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赤泥的年排放量已經超過1億噸,累計堆存量約5億噸,其中山東省赤泥的堆存量超過2.5億噸,綜合利用率不足1%。本次拜耳法赤泥在濟青高速改擴建工程建設中的應用,作為世界第一次將赤泥應用於高速公路建設,為赤泥規模化應用技術進行了新的探索,使赤泥綜合利用達到一個新的階段。路用指標和汙染性控制指標滿足設計與規範要求。

“這些既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也是綠色科技示範的需要。” 呂思忠說。

創新是促進建設理念、質量和技術水平提升的不二法門

據呂思忠介紹,濟青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有一個特殊的工藝是反開挖,在新路與舊路結合的地方,採用了既有道路硬路肩反開挖,之後重新做路面基層。54釐米厚的水泥穩定碎石層要分三層攤鋪,但因為開挖槽深達路面底基層而且狹長,一方面料車無論是進出基槽,還是倒車卸料,都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每隔一段距離需要墊坡道,倒車距離遠,每次只能容納一輛車進出,嚴重影響了施工效率;另一方面三層連鋪效率低,同時還存在層間結合差的缺陷,上層碾壓時必然對下層初凝形成擾動破壞。同時,由於分層攤鋪,料車反覆行駛於槽內,對已經攤鋪碾壓完成的水穩層結構造成不利影響。更令人擔心的是,低效的施工使工期被拉長,一旦下雨,狹長的基槽就成了大水坑,不但排水困難,而且對兩側的道路結構也帶來質量隱患。


【封面人物】呂思忠:創新就是解決實際問題


面對這個現實的難題,呂思忠在項目二標視察時,明確要求二標項目經理劉銘要發揮在科技創新方面的帶頭作用,組織課題攻關。

“從我 8月份提出要求,沒想到他們一個多月時間就聯合陝西中大機械給解決了。採用主機+僚機的成套設備技術,主機在坑槽內進行大厚度攤鋪,僚機是橫向物料轉運車在側面供料,在大噸位智能壓路機的配合下,三層變兩層,連鋪連壓,整體成型。節省兩道施工工序、兩道層間結合處理、兩道水穩養生環節,克服施工週期長、養生時間長的弊病,增強了路面整體性和耐久性,54釐米的芯樣一次提取,整體性非常好。這項工法創新在保證工程質量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確保了改擴建工程提前5個月完工。”呂思忠說。


【封面人物】呂思忠:創新就是解決實際問題


在智慧出行服務的科技創新方面,呂思忠說:“我們綜合應用e高速、智能交通信息平臺、智慧錐桶等科技手段,提升用戶出行的便捷性、及時性、安全性和體驗感。”

幹工程技術的人都知道,創新意味著對現有的標準、規範或技術進行突破,不但本身困難重重,還要承擔風險,但呂思忠他們卻鼓勵參建單位加大“四新技術”應用和微創新,全方位促進工程建設水平不斷提升,濟青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猶如一座創新工廠。


【封面人物】呂思忠:創新就是解決實際問題


“濟青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是交通運輸部綠色科技示範工程,這是新形勢下產生的新的科技創新模式,加快交通運輸行業科技成果轉化,充分發揮科技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推動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推廣應用,促進工程建設理念、質量和技術水平的提升。”呂思忠說。

“我們秉承安全耐久、資源利用、節能環保、智慧共享四大示範理念,努力打造品質工程,推進環境友好,實現綠色建造,提升服務質量。在實施過程中,圍繞‘全壽命週期設計施工一體化技術、不間斷交通的施工交通組織與安全保障提升技術、舊路材料與大宗工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技術、生態防護與節能減排技術、信息化建設管理效率提升技術’五大科技專項,開展了共30項子項的綠色科技示範,其中 18 項科技攻關研究,12項技術推廣應用。”


【封面人物】呂思忠:創新就是解決實際問題


從學校出來就一直幹交通工程建設的呂思忠深知創新的重要性。他說:“通過科技創新,濟青高速改擴建項目實現了多、快、好、省,工程亮點多,建設進度快,工程質量好,建設成本省。”

只有解決實際問題的創新才有生命力

在採訪中,記者發現呂思忠說話語速不快,平穩有力。但翻開其履歷,從業近40載的他總是與創新相伴。

2005年12月,山東高速實施走出去戰略,參與西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在四川投資了第一個BOT項目——樂宜高速公路,也是四川省第一條進行BOT國內公開招標試點的高速公路建設項目。作為項目帶頭人,呂思忠帶領全體員工按照四川省政府“將樂宜高速公路建設成為全省BOT項目樣板路”要求,將國內和山東省先進的管理和技術應用到項目建設中,創造該項目在四川省內的多個領先。項目榮獲“全國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工程勞動競賽”優質工程獎,公司集體榮獲“四川省五一勞動獎狀”,呂思忠也榮獲山東省“全省參與西部大開發突出貢獻個人”。

在擔任交通運輸部公路交通節能與環保技術及裝備交通運輸行業研發中心(濟南)主任期間,呂思忠圍繞瀝青路面廢舊材料再生利用技術與裝備、綠色養護中心建設等開展科技攻關,在瀝青路面就地熱再生、廠拌熱再生、就地冷再生、廠拌冷再生等綠色養護技術方面潛心研究,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為公路行業綠色養護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做出了突出貢獻。主持實施的《瀝青路面現場熱再生技術及設備的推廣應用》科技成果被交通運輸部認定為“交通運輸科技創新成果”,榮獲“中國公路建設行業協會公路工程技術創新成果一等獎”;主持編制了中國公路建設行業協會標準《瀝青路面廠拌熱再生施工技術規程》,研究成果《綠色養護技術在山東管養中的應用》被評為“部級第十五屆全國交通企業現代化管理創新成果一等獎”。

2019年10月26日,山東高速成立了山東省橋隧工程維養技術及新材料行業研發中心。“這是山東省內首個橋隧養護技術領域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平臺,是山東高速響應黨中央、國務院關於《交通強國建設綱要》,按照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機制要求,加強核心技術攻關,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一項重要舉措。”呂思忠說。


【封面人物】呂思忠:創新就是解決實際問題


談到山東高速未來在科技創新方面將如何作為,呂思忠強調指出:“濟青高速改擴建工程的成功是山東高速長期堅持科技興企戰略的結果。我們的科技創新將繼續按照‘市場需求-科研開發-成果轉化-市場應用’的運作模式,確立目標,發現問題,帶著問題去研發,創新的目的是解決問題,這樣的科研成果在工程化應用、產業化推廣方面也就水到渠成,由此形成良性循環和自我發展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