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必稱“創新”,基層很厭倦

在基層採訪,常常發現文必見“創新”、言必稱“創新”、行必舉“創新”。不少基層幹部反映,現在一些上級部門好“創新”,各類“創新”政策和做法一個接一個甩下來,然而大多是有名無實的“新概念跑車”,不僅跑不了基層的“路”,起不到推動工作的效果,還給基層平添不少負擔。

“創新”不接地氣,“壽命”多不長

“區裡要打造特色黨建品牌,什麼‘紅色聯盟工作法’‘12345工作法’,一套一套的。”東部某省基層幹部說,上級部門熱衷於搞一些新提法、新政策,實際工作內容和方式並沒有什麼改變或創新,其實是包裝材料、玩概念。

如果說上述這類“紙上創新”多是無用的“文字遊戲”,那麼,有些頗具“實質內容”的“創新”政策在基層強推,卻因脫離實際很是折騰基層。

蘇北某鎮幹部反映,現在農村基層黨員學習活動時要求打開App打卡定位,填寫所在支部等信息。但很多農村老黨員玩不轉智能手機,有的甚至用的是老年機,無法完成這類操作。

锐言| 言必称“创新”,基层很厌倦

一些“創新”還動輒冠以“工程”“項目”的名頭,耗費很大,收效甚微。

近幾年,蘇北某縣為解決勞動力技能缺乏等問題,針對農村地區18至55週歲勞動力推行“四全工程”,開展全員普查、全員登記、全員培訓、全員轉化工作。該縣基層幹部反映,這個年齡段的農村勞動力大多在外面打工,沒有出去的也會做些小生意,即使人員統計上去了,也少有人願意參加培訓。這樣的培訓,主辦方說得歡,培訓對象聽不懂,大家笑稱自娛自樂。上級為要求確保培訓人數,基層只好花錢找人湊數。

粵東某地為發展規模化、集約化農業,大搞新“政策項目”,要求每個鄉鎮打造一個上百畝農業基地,每個村要打造一個50畝連片農業基地。“一些鎮村原有基礎比較差,且不少是邊遠山區,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在家裡多是老弱病殘,搞這麼大的農業基地誰來經營?”當地一副鎮長表示,這一政策“創新”出發點是好的,但是投入大、週期長、風險高,難以推行。

基層幹部說,“創新”政策猶如“新概念跑車”,跑不了基層的“路”,大多“壽命”不長。

2017年上半年,《半月談》記者曾在南方某縣級市調研,市裡剛出臺一項“創新”政策,相關內容幾乎全市的幹部都能背下來。可當2018年記者再去該市調研時,當地已因此項“創新”實在無法施行,換了新的政策。

锐言| 言必称“创新”,基层很厌倦

閉門造車、政績衝動難出創新實招

記者調研發現,政策“新概念跑車”,讓基層感到厭倦,讓群眾感到可笑。脫離實際所造成的錯誤決策,也將貽誤一方發展。有受訪基層幹部直言,脫離實際的“新概念”政策頻頻出臺,一大原因在於上級部門閉門造車、調研不深。

南方某地幹部認為,一些上級部門大搞“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式調研,做“閉門造車”“憑空杜撰”式創新,不肯下笨功夫,不願做老實事,出臺的所謂“創新”政策與基層實際相去甚遠,不僅不能推進基層工作,嚴重的還對基層工作帶來干擾。

“隔著百里瞎猜病,憑空幻想亂抓藥,該解決的突出問題不瞭解,不切合實際的政策壓著幹。”一名幹部說,基層本來就是“小馬拉大車”,還得應付一些所謂的“創新”,真的感到心累

锐言| 言必称“创新”,基层很厌倦

部分基層幹部反映,現在不少政策“創新”是政績衝動所致。一些領導幹部政績觀走偏,認為老老實實幹工作顯不出本事,得不到重視,總希望玩一些花活兒,整出點動靜,這樣對外有說頭,對上好彙報。至於基層有意見、群眾有看法,也顧不得那麼多了。

針對此,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莊德水認為,評價領導幹部政績不應看搞了多少政策“創新”,而應看出臺了多少切實可行的舉措,解決了多少實際問題,最終老百姓是不是有獲得感。制定政策時,應先進行紮紮實實的調研,多聽取基層幹部群眾的意見,再決定是否推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