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政|基層「創新」中的造詞亂象

為政|基層“創新”中的造詞亂象

为政|基层“创新”中的造词乱象

創新不夠,材料來湊;總結沒“新詞”,工作檔次低;地區部門各不同,表述提法很相似……記者調研發現,一些基層單位的工作總結、領導講話、紅頭文件等文字材料中,令人啼笑皆非、不知所云之詞充斥其中,一些地方出現“講的人不走心、讀的人不舒心、聽的人不入心”。

为政|基层“创新”中的造词乱象

三種形態,一種本質

近年來,在中央反“四風”、糾文風的大背景下,不少地方的新聞報道、政府公文、領導講話等文字材料中的官話套話少了,“接地氣”的群眾語言多了,文風有所好轉。但需要注意的是,仍有一些基層單位的文字材料中,出現多種類型的話語亂象。

  • “改頭換面”型。一些地方“工作無創新,文字材料整”,多少年來同樣的一項工作,每年年初換一個新提法,將文字材料“改頭換面”,就當成“創新事項”了。以黨的群眾路線為例,某縣就有幹部聯繫群眾、幹部“戶戶到”、幹部“雙聯”等多個提法。乍一看以為是不同工作,實則“換湯不換藥”。

  • “濫用新詞”型。不管是“新常態”等中央提出的新術語,還是“打call”等網絡新流行語,經常被濫用到基層各種文字材料中。比如,“新常態”原本是經濟領域術語,但近年來不乏“‘人機共存’將成人類社會新常態”“真抓實幹成幹部成長新常態”“基層民主新常態”“文化新常態”“旅遊新常態”等各種“新常態”,甚至把一些不良現象都歸入新常態。

  • “胡亂拉扯”型。山東某地幹部引用當地俗語,提出“作風建設要‘頭拱地嗷嗷叫’”,隨後當地媒體發表評論文章稱“‘頭拱地嗷嗷叫’與‘擼起袖子加油幹’有異曲同工之妙”,引發不少幹部群眾質疑,如此使用十分不妥。

为政|基层“创新”中的造词乱象

只願當“坐家”,折射“虛作風”

專家認為,一些幹部不瞭解基層實際情況,不調查不研究,腳力不到、腦力不到,寫起材料來就只能在家裡當“坐家”,對著顯示屏冥思苦想,“不問群眾問百度”,搞“創造”。

山東某縣委政研室副主任告訴記者:“我一年需要撰寫的大大小小材料多達上百份,‘5+2’‘白+黑’都不夠用,哪有時間下鄉調研?只能是多多‘借鑑’、引用別人寫過的材料,‘東拼西湊’後修改幾遍,感覺差不多就可以交差了。”

另外,一些基層單位“以開會落實開會、以文件落實文件”的形式主義根深蒂固,也是造成造詞亂象的重要原因。

還有,“上級要求創新,下級疲於應付”也助長了這種風氣。多個上級部門考核鄉鎮工作時,都有專門的“創新事項”加分。但在人手不足的情況下,基層許多工作又乏善可陳。為了考核加分,只好編造、美化文字材料來“創新”。

为政|基层“创新”中的造词乱象

要想改文風,先要轉作風

專家指出,各地各部門應進一步加強調查研究工作,鼓勵基層幹部隨機調研、脫稿講話,並把幹部下基層制度化、常態化。通過經常性地聯繫基層群眾,讓幹部熟悉基層,在傾聽群眾呼聲、全面瞭解情況的過程中“耳聰目明”,掌握真情況、發現真問題、發表真意見、提出真對策。

另外,還要進一步減少“文山會海”,切實減輕基層文字材料負擔。“上級機關要切實改變動不動就伸手向基層要材料的做法,堅決避免文牘主義,減少文山會海,切實把反‘四風’落到實處。”山東大學社會學教授王忠武說。

(摘自《組工文萃》2018年第八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