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改革開放40周年關鍵詞:港口、開放、創新

央廣網寧波10月19日消息(記者 曹美麗)10月19日上午,寧波市發佈改革開放40週年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分別從經濟建設、城鄉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和生態建設五方面,總結了寧波改革開放40週年取得的歷史性成就,並總結寧波發展經驗,提出未來發展計劃。記者梳理發現:港口、開放、創新,成為寧波改革開放40週年的重大經驗和亮點。

先看成績:改革開放40年來,寧波依託港口和開放兩大優勢,實施“以港興市、以市促港”發展戰略,經濟社會保持持續健康發展。經濟建設方面,地區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20.17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9846.9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年均增長13.2%,在全國大城市中位居第十五位。寧波以佔全國0.1%的土地面積,創造了全國1.2%的生產總值、1.4%的財政收入。同時寧波產業結構持續升級,目前已基本形成以智能經濟等新經濟動能為引領、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現代農業為支撐的產業發展體系。

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寧波民營經濟也隨之興起,成為推動寧波發展的主力軍,貢獻了寧波市80%的稅收、約65%的地區生產總值和出口、85%的就業崗位、95%以上的上市公司與高新技術企業。此外,寧波舟山港也為寧波發展經濟提供了另一大助力。1978年寧波港的貨物吞吐量僅有214萬噸,2017年寧波舟山港貨物吞吐量10.1億噸,是世界上首個超“10億噸”的大港,連續9年蟬聯世界港口吞吐量第一;集裝箱吞吐量達2461萬標箱,位居國內第三、全球第四。作為國家開放的先行先試城市,近年來,寧波也相繼設立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寧波保稅區、寧波大榭開發區、寧波梅山保稅港區等一系列重大開放平臺。

社會建設方面,寧波居民的生活品質大幅提升。201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55656元,為全國的1.53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71元,為全國的2.30倍。城鄉居民收入分別位居15個副省級城市第二和第一。此外,寧波已基本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大病醫保制度實現全覆蓋,醫保待遇水平居全國城市前列。

文化建設上,2016年寧波榮膺“東亞文化之都”,2017年寧波綜合文化指數在國內288個地級以上城市中名列第八。建成投用寧波大劇院、寧波音樂廳、寧波美術館、寧波博物館等一批重點文化設施,建成文化禮堂900餘家。同時保護歷史文化遺蹟,大力發展文創產業,2017年文創產業實現增加值716.3億元,佔寧波市GDP比重達7.3%。

如果要問這40年,寧波發展的經驗有哪些?總結起來,就是港口、開放和創新。

比如港口,寧波充分利用港口資源,實施“以港興市、以市促港”的主導戰略,充分帶動寧波進出口貿易發展,為民營經濟提供強大助力,成為全市經濟發展龍頭。2017年,寧波舟山港吞吐量突破10.1億噸,成為世界上首個超“10億噸”的大港。寧波依託港口發展臨港產業,沿杭州灣、象山港、三門灣已形成產值超5000億元的百里綠色臨港經濟帶。

其次,“開放”是寧波發展的另一大要素。改革開放40年來,寧波積極響應國家對外開放政策。上個世紀80和90年代,寧波相繼搶抓了外資引進和外貿發展的機遇。本世紀初以來,寧波又搶抓了“走出去”機遇,全方位參與國際競爭。黨的十八大以來,寧波正在搶抓國家全面構建開放新格局的重大機遇,創建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綜合試驗區,積極申報自貿區和自由貿易港。利用開放優勢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善創業、敢創新”是寧波人民歷久彌新的文化特質。依託港口和對外開放優勢,寧波市委、市政府積極鼓勵廣大群眾“洗腳上田”“行商闖天下”,形成了千家萬戶搞創業、千方百計促創新的濃厚氛圍,培育了敢為人先、勇立潮頭、遍佈海內外的甬商大軍。

當然,寧波的發展離不開廣大“寧波幫”和“幫寧波”人士。在鄧小平“把全世界的‘寧波幫’都動員起來建設寧波”的指示鼓舞下,海內外寧波籍人士為寧波的開發開放全力奔走,直接投資或牽線搭橋支援家鄉建設。近幾年來,寧波又深入推進“甬商迴歸”和“甬智迴歸”。同時,依託毗鄰上海、地處長三角的區位優勢,主動對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積極接受上海輻射,深入開展區域協作,利用上海雄厚的資金實力、發達的科技人才資源和國際化功能,帶動寧波的跨越發展。

站在新的起點上,寧波市將把“六爭攻堅、三年攀高”行動作為推進“八八戰略”再深化、改革開放再出發的實踐載體,加快推動“名城名都”建設,早日躋身全國大城市第一方隊,努力為實現浙江省“兩個高水平”建設目標和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挑大樑、當先鋒。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