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灘礦:“創新”成為發展的高頻熱詞

東灘礦:“創新”成為發展的高頻熱詞

從1989年建成投產到連續6年保持全國立井開採總產第一,從全國第一支百萬噸採煤隊到高質高效智慧礦井,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堅定步伐,兗礦集團東灘煤礦走過了30年光輝歷程。伴隨著一曲曲氣勢恢弘的奮鬥之歌,“創新”始終是引領該礦幹部職工不斷前進的高頻熱詞。

安全文化創新,“五分鐘”答好警示教育題

中班前的5分鐘,綜掘一區職工王第照例拿出《“雙防”機理倒推事故根由——植安全基因於職工骨子裡》一書與身邊的同事共讀第四章。在正式進入工作節奏前的短短5分鐘內,在場的22名職工共同見證了該礦安全警示教育三個創新點共同彈奏出的一首安全曲目。

看著面前的《雙防》書籍,王剛愛不釋手,他介紹說:“這本書是我們礦首創的全國煤炭行業第一部“雙防”學習培訓教材,由中國煤炭工業出版社出版發行,通過9個專業、29個典型事故案例讓職工全面瞭解身邊的隱患如何預防排查。”

今年起,該礦開始向各單位發放《雙防》教育書籍,每天班前5分鐘由大家輪流領讀,並結合班前5分鐘警示教育視頻,從視聽兩個方面提升職工的參與度和學習度,讓大家在短短5分鐘內,學到最實際、最便於操作的隱患管控方法。

從“班前五分鐘安全警示教育”到《雙防》教育書籍再到職工輪流領讀,從礦層面到區隊再到職工,近年來,東灘礦不斷探索警示教育新方法、新途徑,在保持職工精力與興趣的同時,少量多次組織職工學習“馬上能用”的隱患預防方法,成為該礦創新安全教育的一個縮影,也體現出該礦近年來努力的方向——讓創新成為提升礦井“軟硬實力”的動力源。

“技術裝備”創新,讓科技當上主角

人力抗道費時費力、傳統釘道隱患不少,如何破解井下運輸環節最根本的基礎性難題,成為以往運搬職工心中最想解開的謎題。

2017年5月,38歲的陳國華擔任運搬工區區長。他破除諸多人事管理阻礙,挑選機械、電子、自動化、採礦及計算機等多個層次的專業技術人才組建“創新管理團隊”,一手抓裝備創新,一手抓管理創新,實現了運輸效率和安全管理的雙突破。

兩年多來,陳國華創新工作室瞄準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對區隊的關鍵環節和薄弱點進行大大小小的革新。為避免漏連車發生斜巷跑車惡性安全事故,先後研發三代推車機系統;為解決軌道鋪設時人力砸道釘易崩傷人,設計出風動式砸釘器;為解決人力抗道費時費力,先後研製兩代全自動鋪軌機,幫助職工擺脫肩抗百斤道軌帶來的職業病。

截至目前,他們的研發成果達到36項,其中,有3項填補了國內專業空白,自動鋪軌機、本質安全型提升斜巷、車輛管理信息化與內部市場分配系統均屬於行業內的新突破。

东滩矿:“创新”成为发展的高频热词

“獎勵機制”創新,讓人才擁有更多的獲得感

11月29日,東灘礦在職工俱樂部隆重召開科技大會、管理創新提升年推進會和技能比武表彰會,拿出高達107.3萬元獎勵該礦優秀創新型技術人才。其中37項科技進步成果獎、43項技術革新獎、11項發明專利、65篇優秀學術論文、20名科技創新先進工作者、5名技能大師團隊帶頭人等均在重獎之列。

該礦礦長李小平表示:“通過重獎科技創新成果和優秀人才,在礦區不斷厚植科技創新沃土,才能激發廣大職工群眾的科技創新熱情,形成人才與創新的良性循環。”

除了讓這些創新型技術人員上講臺、得榮譽,該礦還通過多種方式不斷完善創新氛圍,轉換創新成果。據統計,近兩年來該礦累計投入科研資金810萬餘,取得各類成果300餘項,其中獲得中國煤炭工業科技獎7項,山東省技術創新優秀成果獎10項,國家授權專利11項。湧現出了一大批業務精湛、技術過硬的管理能手和技能人才。其中,來自生產一線的趙顧超被評為全國煤炭行業“技能大師”,潘興波、王帥技能大師工作室被評為全國煤炭行業技能大師工作室,潘興波個人被評為“齊魯工匠”,實現礦井發展與個人進步“共贏”。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