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 青年「熱詞」盤點(1978-1987)

改革开放40年 青年“热词”盘点(1978-1987)

1978年歲暮,舉世矚目、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國從此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到經濟特區建立,從沿海城市開放到中西部腹地融入市場經濟大潮,中華民族敞開胸襟、擁抱世界。

這一場偉大的變革改變了中國,影響並惠及了世界,也帶來了中國人特別是青年一代的人生變化。

改革開放後,新生事物不斷湧現,新鮮詞語也層出不窮。作為社會上最活躍,最有創新精神,也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群體,很多新事物、現象、文化都是從青年群體中開始流行、傳播,進而風靡全國的。

這些“熱詞”的變化,表面看來僅僅是“話語變化”,但是每一個詞語產生和演變的背後,都體現出社會時代的變遷;同時,青年新觀念、新意識的出現,也對社會進程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推動改革開放的深化。

我們盤點了改革開放四十年每一個十年的部分青年“熱詞”。這些詞都生動地涵蓋了不同時期青年的生活狀態。

回顧這些青年熱詞的變化,我們可以發現,青年文化常常因其鮮明個性而引人注目,但青年文化總是預示著社會發展的未來。青年總是擁護改革並跟著改革者走的,青年是未來社會的主幹,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青年的觀念變化,促進了中國社會不斷產生新思想、新理念、新意識,保持社會的旺盛活力與發展生機。改革開放永遠在路上。歷史翻開新的篇章,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青年將繼續以以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奮力書寫新時代改革開放新篇章。

潘曉 人生觀大討論

改革开放40年 青年“热词”盘点(1978-1987)

1980年5月,一封署名“潘曉”的讀者來信《人生的路呵,怎麼越走越窄……》發表在《中國青年》雜誌上。這封信用沉重、幽怨、鬱悶、誠摯、激憤的筆觸書寫了人生痛苦和創傷,甫一發表,即引發一場全國範圍內關於人生觀的大討論。幾個月的時間,《中國青年》雜誌社收到六萬多封讀者來信,社會各界,尤其是高校,對這一問題的專場討論不勝枚舉。這一場大討論用“波瀾壯闊”來形容不為過。甚至有專家說,1980年代的大門是“潘曉討論”開啟的。

“潘曉”是個筆名,是在兩個人姓名中各取一字組成的。一個是出生於1955年的女青年黃曉菊,另一個是出生於1959年的北京經濟學院 (現為首都經貿大學)經濟數學系二年級本科生潘禕。

有學者指出:如果說1978年的真理標準討論標誌著政治思想的重大轉折,那麼, 1980年關於人生觀的大討論,則標誌著價值觀和人生態度的重大轉折。這場人生觀大討論所引發的懷疑精神和批判意識,深深地滲透到新一代人的精神骨髓當中。這場充滿了感性的淚水和激動的情緒的思想解放,在今天看來似乎有些幼稚,但是,那種純真的吶喊,那些在精神桎梏中痛苦掙扎的自由心靈,實在具有振聾發聵的意義。

張海迪 80年代的全民偶像

改革开放40年 青年“热词”盘点(1978-1987)

20世紀80年代,張海迪這個光輝的名字,在神州大地上到處傳揚。這位三分之二軀體失去知覺而不向命運屈服的姑娘,這位“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爬起來”的勇士,激勵了全國的年輕人。

1955年出生於濟南的張海迪,5歲患脊髓病,高位截癱。醫生們一致認為,像她這樣的高位截癱病人一般很難活過27歲。但張海迪並沒有向厄運低頭。她在家自學完了小學、中學的全部課程。15歲時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聊城農村,她給農村的孩子們當起了教書先生。看到當地群眾缺醫少藥,她又自學醫學、針灸,為鄉親們無償治療。後來,張海迪又自學多門外語,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創作、翻譯了多本書籍……一系列常人都無法做到的事情,張海迪做到了。燦爛的笑容,對生活永葆激情——張海迪這種不甘心命運的擺佈,在逆境中崛起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一代代的青年,併成為他們戰勝逆境的激勵力量。全國上下掀起了一股“向張海迪學習”的旋風。

在娛樂明星充斥的今天,張海迪這個名字對很多年輕人來說是陌生的。但張海迪的精神無疑是具有永恆的啟示作用和榜樣價值的,因為她向人們展示了精神的巨大力量。只要心中充滿美好和希望,有永不放棄的精神,即使身體是殘缺的,仍然可以擁有充實、精彩的人生。

女排精神 有一種青春叫拼搏

改革开放40年 青年“热词”盘点(1978-1987)

排球世界盃賽、世界排球錦標賽和奧運會中的排球比賽是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三個大型排球比賽。1981年11月,第三屆世界盃女子排球賽在日本舉行,中國女排力克強敵,躍居冠軍,開創了我國大球翻身的新篇章。之後的幾年,隊員們再接再厲,在世界大賽中贏得“五連冠”的殊榮,在世界排球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女排精神”從那時開始被人們口口相傳。在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體育界,“女排精神”曾被運動員們視為刻苦奮鬥的標杆和座右銘,鼓舞著他們的士氣和熱情。“女排精神”也成為整個20世紀80年代中國社會奮鬥激情的集中體現,崇高而樸實的“女排精神”激盪了整整一代人的靈魂。“學習女排、振興中華”成為口號,在全社會掀起了一股學習中國女排的熱潮。

在中國剛剛開始試探著向世界打開國門的時刻,在中國人陡然意識到自己與世界的差距而變得失落和彷徨時,女排的奮力拼搏和輝煌成就,向世界宣告了中華民族崛起的信心和能力。實力、拼搏、一往無前、永不言敗,這讓眾多中國人猛然醒悟:原來我們也可以這樣去追趕別人、超越別人。

女排精神已經成為一個熠熠生輝的符號,它帶給國人的精神激勵和示範效應已遠遠超越了體育範疇,成為全民族的精神財富。

詩歌 在文學中探求人性的真、善、美

改革开放40年 青年“热词”盘点(1978-1987)

“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當年詩人的詩歌名篇像荒原上的野火,在青年學子們中間席捲而過。他們以深邃的反思和真摯的吶喊道出了一個時代的精神,也點燃了無數青年心中的文學聖火。

20世紀80年代是中國大學生詩歌風起雲湧的時代,在改革開放的社會背景下,狂飆突進式的創作熱情席捲了整個詩壇,許多大學校園的詩歌創作如火如荼。每個高校都有龐大的寫作群體和林立的詩社詩刊,形成了一種浩浩蕩蕩的大學生詩歌創作熱潮,從中也湧現出許多優秀的詩人。八十年代的詩歌創作在中國當代詩歌史乃至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式的意義,當年的喧譁與躁動所蘊含的那種對新秩序的孜孜以求與殷殷期待,不僅滋養了一代人的精神與思想的成長,而且在對真善美的堅守中,充滿著理想主義的人文情懷。

當年的詩歌熱,在青年人當中的影響,已經超出了詩歌與文學的領域,它從形式和所表達的思想內容上都衝破了舊有的傳統,以一種全新的探索,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海子、舒婷、汪國真……成為那個時代年輕人心目中的偶像。“文學青年”成為一個最驕傲和時髦的詞彙。他們在文學中傾訴憂傷、撫慰傷口;也在文學中重新探求人性的真、善、美,尋找民族與國家振興的希望。那是一個“文學”二字重逾千金的年代。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衝破舊觀念的一聲春雷

改革开放40年 青年“热词”盘点(1978-1987)

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和“窗口”,深圳曾誕生過許許多多突破思想束縛、催人奮進革新的口號,“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就是其中最矚目的口號,折射出“發展就是硬道理”“追求效率”的理念,是經濟特區突破重重阻力、殺出一條血路精神的集中體現。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口號,誕生於1979年的廣東蛇口。這句在今天看來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口號,在改革開放之初的中國,卻猶如“劃過長空的第一道閃電”,是“衝破舊觀念的一聲春雷”。

一直到1984年,鄧小平第一次南巡,對這句標語表示了肯定,爭議才得以平息。有人說,中國走向市場經濟正是從這句口號開始的,深圳則為改革開放創造了一種模式。

改革開放後,青年逐漸面對市場發展、面對商品交易、面對金錢往來。特別是在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講求金錢和效率逐漸成為流行觀念。於是,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成為最流行的說法。青年既名正言順地靠勞動掙錢、靠才能掙錢,也不沉溺於金錢與享受,而是同時追求金錢之外的友善、互助、誠信、美好,等等,追求豐富的人生價值、健全的人格發展。

五講四美三熱愛 最數字化的經典口號

改革开放40年 青年“热词”盘点(1978-1987)

1981年2月,團中央和8家單位聯合發出《關於開展文明禮貌活動的聯合倡議》,號召全國人民特別是青少年開展以“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和“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為主要內容的“五講四美”文明禮貌活動。同時指出,開展“五講四美”活動,是當前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項重要工作。這一活動很快在全國青少年中形成高潮。

1983年3月,中央成立“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委員會。各省(區、市)也分別成立了“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委員會。團中央在全國大力推廣和興建“五講四美三熱愛”優秀青年工程。1985年12月,全國有98項“五講四美三熱愛”優秀青年工程受到團中央表彰。

“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是中國共青團在黨的指引下,在新的歷史時期首創的群眾性活動。 “五講四美”具有豐富的內容,有很強的思想性,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項重要工作。“五講四美三熱愛”從那時起成為最數字化的經典語言,成為一代人小時候所接受過的最直接、最通俗、最上口的素質教育。

鄧麗君、崔健、費翔 音符中的時代記憶

改革开放40年 青年“热词”盘点(1978-1987)

有人說,鄧麗君是內地原創流行音樂的啟蒙者。20世紀80年代,“板磚”單卡收錄機開始進入千家萬戶,磁帶成為年輕人最喜歡的“時尚產品”,鄧麗君的歌曲成為大眾的最愛。鄧麗君細緻溫柔的歌聲、一首首訴說親情、愛情、思鄉或感嘆人生際遇的歌曲,成為一代人的記憶。

1986年,在北京舉行的“紀念86國際和平年百名歌星演唱會”上,崔健“平地一聲吼”了一首《一無所有》,橫空出世。身穿一件長褂子,身背一把破吉他的崔健蹦上北京工人體育館的舞臺,喊出“我曾經問個不休,你何時跟我走……”臺下變得靜悄悄。十分鐘後,歌曲結束時,熱烈的歡呼和掌聲中,中國第一位搖滾樂人誕生了。

這個場景在多年後仍然為人所津津樂道。被譽為“搖滾教父”的崔健,從此開始了中國的搖滾長征。

1987年,費翔以第一位回到祖國大陸的臺灣歌手身份,亮相1987年的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以一首《冬天裡的一把火》迅速走紅。當年的費翔可以說引領了中國內地通俗歌曲的盛行,而春晚的著裝爆炸頭和喇叭褲更是成了青少年們的流行標準,而費翔也因此一躍成為中國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偶像明星。

隨著流行音樂的風靡,迪斯科、霹靂舞開始在年輕人中流行,街頭到處都是穿著喇叭褲,拎著錄音機,載歌載舞的年輕人。80年代流行音樂是一代人的青春記憶,更是時代的印記。

金庸 武俠世界的鐵血丹心

改革开放40年 青年“热词”盘点(1978-1987)

1981年《少林寺》火爆神州。當時,在內地,一張電影票在五分錢到兩毛錢之間,票房超過一億元。曾連續五年獲全國武術比賽冠軍的李連杰成為當時最家喻戶曉的功夫明星。

中國人對舞拳弄棍的興趣與日俱增。1983年,隨著由香港亞洲電視臺錄製、廣東電視臺配音的《霍元甲》在各地電視臺播放,該劇的主題曲《萬里長城永不倒》以及霍大俠的“迷蹤拳”一下子紅遍了大江南北,全國各地的田間地頭都有年輕人刻苦鑽研迷蹤拳。

1985年,香港電視連續劇《射鵰英雄傳》引進大陸,一時萬人空巷。金庸的武俠小說也開始風靡神州。那時候的年輕人大多是通過街上的租書店看到他的作品。當時,青少年裡同學間湊錢租書是普遍現象——對於當時的中學生來說,這已經是他們最“奢侈”的文化消費方式了。

和金庸一樣被人們追捧的武俠大家還有梁羽生和古龍,不過前者過於古典,後者又有點劍走偏鋒,他們的影響總體上來說無法與金庸相比。

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承載時代的重任

改革开放40年 青年“热词”盘点(1978-1987)

作為勵志警句,“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是人人耳熟能詳的名言,經常出現在人們的言語裡、文章中、媒體上。

這句話在改革開放初期,率先從美麗的清華園響起,傳遍了大江南北,成為一代青年走出迷茫、拼搏奮鬥的號角。80年代的新一輩從此開始用堅定的腳步丈量夢想和現實之間的距離,堅定地承擔地時代的重任。

1979年底,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77級2班的35名同學在一場自發組織的討論中,提出“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多作貢獻”的行動口號。這句口號成為一個時代青年精神的象徵。

“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符合那個時代人們的共同期盼。剛剛經歷了十年浩劫的中國人,都有著想穩定、思發展、盼繁榮的共同心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將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需要大家同心協力,需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青年們提出的“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正是這種愛國熱情新高漲的一個生動體現。

這個口號叫響以後,各行各業都有許多青年為國家發展作出突出的貢獻,年輕的體育健兒在國際比賽中頻傳捷報,年輕的科技工作者在關鍵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這些都激動著神州大地億萬人民的心。

改革开放40年 青年“热词”盘点(1978-1987)
改革开放40年 青年“热词”盘点(1978-1987)

中華兒女

家國天下,民族脊樑

長按二維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