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張謇與康有為的碰撞,差的不是一點半點

逸謙吧唧吧《走向共和》第10期,張謇與康有為的碰撞,差的不是一點半點。

提及張謇很多人都想起他是一個早期企業家,喊著實業救國建立了南通紗廠,但是很多人都會忽略他的另一個身份光緒十三年狀元,正是這個身份他的後半生才一路開掛。康有為跟張謇同科考試,但是發榜結果令人扼腕,也正是這個結果,令他們走上自己的道路。

南通張謇,南海康有為

光緒十三年開春,這一年光緒皇帝感到說不出的輕鬆,壓在頭上的頤和園工程終於完工,他覺得以後的精力就可以放在北洋水師的身上,但是帝師翁同龢說,還有更重要的事情,皇帝很詫異,心說又出什麼么蛾子了。翁同龢道:“春闈已開,各地的舉子都已經進京了。”科舉考試在封建時代是一項重要的制度,為國家選拔人才,被稱作“腐敗清政府中最清明的制度”。光緒皇帝自然不敢怠慢,連忙說為頤和園都忙的糊塗了,這事是要抓好。

走向共和:張謇與康有為的碰撞,差的不是一點半點

這次的科舉又與往常不同。慈禧太后欽點了主考官也就是徐桐,翁同龢是副主考。這意思就大了最後的狀元人選在他們之間就是兩派爭鬥。古代有一個習慣,同科考試的人叫做同年官場上相互照顧,主考官呢就叫做座師以後見了都執弟子禮。這樣一來狀元就必須要爭一爭了。翁同龢已經打算好了,絕不讓狀元落到太后一方。

張謇來到京城非常找地方住結果沒地方了,只能兩人一間,而房間的另一個人就是康有為。康有為對張謇是不屑一顧甚至沒有相互熟悉的意思,張謇自報家門然後問兄臺何人,康有為傲聲道,南海康有為,然後自顧自的讀書起來。張謇可是吃驚壞了,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流傳很廣,張謇很佩服康有為驚道:“您就是康先生啊,久仰久仰。”康有為卻不答話。

走向共和:張謇與康有為的碰撞,差的不是一點半點

他拿起一摞書本往桌子上一扔順手拿起錐子紮了下去,這下可讓張謇漲了見識。康有為說,這是我的讀書習慣,一錐子紮下去扎透幾本書今天就看幾本書。確實很變態啊。但是他完全錯了無論他如何努力他都不可能中舉。

他的《新學偽經考》早就傳遍了華夏的文人圈,但是當朝的理學大師對他根本就是不屑一顧,甚至是痛恨,說他是狂生,敗壞綱常名教,不過是經家一野孤禪而已,太后皇帝兩黨都不喜歡這個人,你說他還有上位的可能嗎?

走向共和:張謇與康有為的碰撞,差的不是一點半點

徐桐作為主考官親自提出,把文字張狂的直接刷下去,翁同龢也很支持,徐相提醒的好啊,康有為這類人已標新立異譁眾取寵未能事,竄亂六經,狂謬謊悖。徐桐開始一番長篇大論的指示,何為人才啊讀書人是人才,何為俊才啊書讀的好的是俊才,這不都是廢話嘛。這就是領導的牛逼之處,我講廢話你們也得老老實實聽著。

走向共和:張謇與康有為的碰撞,差的不是一點半點

然後徐桐開始各種挑毛病為的就是自己學生的上位,有人拍馬屁聽說你的高足李勝鐸也來參加會試這份卷子莫非是他的?徐桐很高興說,即便是他的老夫為了國家也會內舉不蔽親,請皇上點他個狀元。翁同龢直接反對,國之重器豈能胡來。說白了雙發開始直接互撕了。

翁同龢推薦的文章就是張謇的。張謇的文章水平到底如何?能比得過理學大師的高足?康有為的文章水平如何?難道比不上張謇?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位置正確。這件事最後捅到太后那裡去,慈禧太后一看,結果呢張謇高中狀元。

運氣也是實力的一部分誰說呢。康有為科舉失利認為是制度的問題,決心煽動舉人進行制度改革,而張謇呢拜了翁同龢做師父,成立翁帳前對付李鴻章的大將,唏噓不已啊!

關注不迷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