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那麼厲害,為什麼他的兒子卻一事無成?

文|玄枵

孔鯉是孔子唯一的兒子。但是,孔鯉很平凡,一生也沒有什麼成就。與他的父親孔子如雷貫耳的名氣相比,孔鯉可謂是默默無聞。在我們的眼裡,孔鯉就是一個失敗者,明明有一個父親是大教育家,為什麼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

其實,孔子的學生子禽曾經就問過孔鯉一個問題:你是孔夫子唯一的兒子,你爸爸回家肯定私下裡給你惡補功課,教了你很多東西吧?孔鯉是怎麼回答的呢?他說:我爸爸回家教我的東西跟白天跟你們說的一樣。也就是說,孔子並沒有給自己唯一的寶貝兒子開小灶。在孔子看來,開不開小灶跟成不成才沒有半毛線的關係。

孔子對成才、成功的定義和我們可不一樣。按照我們現在的成功觀,學習的終極目的就是謀生或者求知,成為有錢人或者成為某一個領域的專家,是絕大部分人讀書的終極目的。但在孔子這裡,讀書還有第三個目的,那就是:成為一個君子。所以,孔子培養自己的兒子,是朝著第三個境界看齊的。他想要培養的,不是一個富得流油的人,不是一個學富五車的人,而是一個堂堂正正的君子。

為什麼孔鯉當年過庭院的時候,孔子對他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他讓兒子學習詩,不是為了讓他成為一個“腹有詩書”的人,而是為了讓他懂得語言的藝術,他讓兒子學習禮,不是為了讓他成為一個“體面人”,而是希望他能在社會上立足。

孔子的野心不大。有人說,孔子給自己的兒子起名字叫“鯉”,是因為他想讓兒子學鯉魚跳龍門,將來一舉成功成名。這真是冤枉了孔子。當年魯國的國君在孔鯉出生的時候來送賀禮,送來了一條鯉魚,孔子當場就給兒子起名字叫“鯉”,這只是無心之舉而已。孔子自己學習的目的,也不是想要以知識作為工具,去成功成名,而是像他的個人履歷裡面寫的那樣:

吾十有五而至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論語 為政

你品,你細品。這是一個心性成長的過程。他的簡歷不像現在很多畢業生的簡歷,寫得讓人眼花繚亂,他不寫自己有多厲害,只記錄自己在這一生命階段達到了什麼樣的心境。

孔子學習的目的,是希望他三十歲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人,四十歲成為一個明心見性的智者,五十歲通天達地,六十歲無煩無憂,七十歲實現相對的身心自由。這是修成人,修成君子,修成聖人的一個過程。所以,很明白,做學問,讀詩書,就是要首先成人,再做君子,再向聖人看齊。

孔子那麼厲害,為什麼他的兒子卻一事無成?

孔鯉一生無建樹,因為是聖人之子,被宋徽宗封為“泗水侯”


說孔子不重視兒子的教育也不對,他只不過是不重視知識教育而已。孔鯉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就已經接受了很好的胎教,禮的教育。孔鯉的媽媽亓官氏在懷他的時候,能夠做到“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獨處而不倨,雖怒而不詈”,可以說,他從孃胎裡就懂得了什麼是禮,接受了做人的教育。

孔鯉出生以後,孔子又給兒子配了“三母”,一個做他的老師,一個做他的養母,一個做他的保姆。這三位母親,都本性寬裕慈惠、態度溫良恭敬、又慎重寡言,孔鯉九歲之前的教育,就是與這“三母”的朝夕相處中進行的。到了孔鯉十歲幼學之齡,孔子才正式參與進來。不像現在很多老師,自以為學優於人,就使勁地給自家孩子灌輸,巴不得他們成為神童,九歲就考上大學。

《黃帝內經》裡面說,女孩子七歲才啟智,男孩子還要晚一年,八歲才開蒙,這之前的教育不應該是“知識教育”,而是幼兒啟蒙教育。而怎樣啟發矇昧呢?也不是背唐詩,讀四書五經。在孩子能抓握東西,手眼協調能力具備了以後,就教他使用右手吃飯,在孩子牙牙學語的時候,就教他對答。等到了六歲的時候,教他識數,方位以及各種物質的名稱,就是到了格物的年紀。七八歲的時候,教他學習基本的生活之禮,懂得尊老愛幼。

孔鯉八歲了,孔子就送他去上小學,小學六年畢業,到十五歲,就去上大學。那時的大學,有條件的家庭叫“私塾”,五百家的鎮子裡面的大學叫“庠”,二千五百家的郡裡面的大學叫“序”,而如果在國家首都,就有“國學”可上。孔子住在魯國首都,因此孔鯉入的是國學。國學校每年招生一次,隔年考試一次。

入學一年考經文句讀,三年考讀書習慣和團體生活,五年考學生是否博學敬師,七年考學生在學術上的見解以及對朋友的選擇,這叫小成。九年能通曉各科,臨事不惑,堅定不移,此謂大成。學成以後,遠方之人都來歸附,近處之人心悅誠服,大學教育目的也就達到了。

每個人讀書,天資不同,悟性不同,孔子這樣的人,寥寥無幾,能達到“大成”這種認識境界的人,也是少有的。我們不能說,孔子沒有用心培養孔鯉,而是在學習的路上,父母只是最初的引導者而已。真正要學而小成,甚至學而大成,還要靠自己。

上小學,上大學,再到學而有小成,學而大成,不是為了成功成名,而是為了“自成”,即自我成就。


如果一個人最終能夠通過讀書駕馭自己的心猿意馬,能夠立足於喧囂而不為之所動,身困於危難而不為之所懼,在終食之間不為顛沛造次的生活而感到憂心,那就是藉著知識成就了自我,達到了學習的最高境界。

我們的儒家教育,就是要塑造這樣一個人。讀四書,《大學》是為學習而立標準,《中庸》是為做人而立規矩,《論語》《孟子》是給我們設立君子、聖人的人格典範。五經裡面的《尚書》,讓我們通過學歷史,懂規矩,識方圓。《禮記》就更宏大了,裡面包涵容納裡中國古代各種文識,幾乎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不讀禮記,不是真正的讀書人。《周易》就更不用講,被譽為是“群經之首”,從天文、地理、音樂、律法、軍事、數學等層面深入地講天地之道,它要培養的是一個通才。

孔子的詩書教育,就是要培養一個大寫的人,我們將之稱為“君子”。一個君子具有很多特質。比如: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不憂不懼。

君子不器。

論語

如果一個人想要做到《論語》中說的那樣:“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就是一個從小成到大成境界的飛躍。能做到這個境界的,是一個成功的讀書人。君子就是一個成功的讀書人。

首先,君子學習,首先是樂而知之的。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其次,君子學習,希望可以廣結良友,與志同道合之人一起切磋琢磨,在修為道德上不斷精進。

再次,君子懷才不遇,也不會感到憤怒、憂心,陷入到痛苦的深淵裡去。

不少讀書人,一旦懷才不遇了,就覺得自己窮途末路,走到了絕境,呼天搶地,內心慼慼,然後寫詩詞文賦抒發自己所謂的憤懣,有的借酒澆愁,有的棄儒從道,隱居做了山中高士。豈不知真正的高士、隱士,不屑與這樣小胸次的人交往。


君子在這種情況下,能夠不憂不懼,因為君子早就看透了貧賤富貴,不慼慼於貧賤,也不汲汲於富貴,所以君子不會因為別人的不賞識、不領情而活得憋屈。君子是一個自我成就的人,隨時隨刻,身居陋巷也好,簞瓢屢空也罷,君子都能“晏如也”,悠然自得地過好生活。

孔子三千弟子中排在第一名的顏回,就是這樣一個人。孔子曾經盛讚他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這樣的人放到現在,他的人生就像是一個學霸在博士畢業後幹著一份連餬口都成問題的工作,而且還不思進取,這樣的人,在我們看來就是徹頭徹尾的失敗者。因為我們的成功觀是用物質和功名去衡量人,而孔子不然。孔子認為,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安於貧而樂於道也。

要培養這樣的一個人,需要學些什麼?不是學語數外、物化生這些學科知識,而是如《論語》中所說“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如孔子所言“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教育的正確順序,是先樹立一種人格,然後再培養一種技能,最後才是學習知識。很遺憾的是,這個順序在現代學校教育中正好是反過來的。所以,我們今天培養出來的都是知識性人才,技能型人才,而不是道德型人才。就是時下所說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孔子他老人家志於道,希望“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學生顏淵志於學,他願意做一個“無伐善,無施勞”的人,而他的學生子路誌於生,“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他們的志,絲毫無貴賤高低之分,都是了不起的志向。

孔子還有一個學生,曾皙,他的志就是在春天的戶外自在地悠遊。時隔數千年,今天如果一個學生在課堂上對他的老師說:“我願意玩玩樂樂、快快活活地過一輩子!”,那麼作為老師,我們也應該支持他,因為人各有志,有人志在與人為善,有人志在建功立業,有人志在安寧恬淡。只要永遠懷抱理想,不失生機,以最妥善的姿態過好一生,便是有成。

孔鯉沒有選擇像孔子那樣周遊天下,也就沒有像他那樣名滿天下。他選擇做一個平凡人,像一條出遊從容的鯉魚那樣在屬於自己的水域裡自在地活著,不為人知。他看似一事無成,實則是真正的學而有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