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現實的不如意,佛教有什麼好辦法?

面對現實的不如意,佛教有什麼好辦法?

生活中會遇到許多逆境,一些人崛起,一些人從此沉寂。

面對逆境,我們該如何自處?

一位很久不見的朋友過來拜訪我時,正值黃昏。

窗外秋風瑟瑟,捲起幾片黃葉。夕陽像位暮年的老者,用渾濁無力的眼光留戀著這個世間。

朋友五十多歲,自己創業做公司十幾年了。他身體健朗,事業有成,兒女雙全,父母健在。

寒暄片刻,聊及近況,朋友感嘆:“人生不如意,十事恆八九啊。”

朋友的感嘆我是認同的,“人生皆苦”嘛。只是覺得朋友應該比他人好一點。在世人眼裡,朋友算是成功人士。

朋友是八十年代的中專生,畢業後分配到某鄉政府上班。九十年代初,工資太低,連弟弟妹妹上學也供不起,加上在單位領導總是挑他毛病,他一氣之下買了張車票南下。起初他找了一家玩具工廠打工,後來跟人學著修BB機,後來自己修手機賣手機,再後來自己做外貿,賺了點錢,金融危機,一下回到解放前。之後自己開工廠,做公司,慢慢又做大起來。

聽說此間吃過不少苦,睡過馬路,餓過肚子,最慘的時候,連續半個月,每天靠一袋方便麵度日。我問他怎麼扛過來的,他說每次泡麵時多加些水。那些都已過去,他現在公司規模不小,還算順利,兒子女兒也大了,算是苦盡甘來。

只是沒想他有如此感嘆!

因為事業?感情?子女?我沒問朋友那些不如意之事,估計“可以語人無二三”吧。就算說了又如何?解決了又如何?新的“不如意”很快又會出現。這就是生活。

水燒開了,“嗤嗤”叫喚,壺嘴噴著白氣,玻璃上一片水霧。我忽然想在上面畫個愛心,還好忍住了。把火關了,開始泡茶。

面對這些不如意,佛學中有沒有好的方法?”朋友忽然問道。

面對現實的不如意,佛教有什麼好辦法?

“沒有。”我回答很自然。

朋友愣了一下,看了看我,沉吟片刻,問道:“那你是如何面對那些不如意的?”

“在逆境中修行吧。”

“逆境中修行?”朋友有些不理解,又問,“遇到不如意,就打坐唸經,化解問題?”

茶好了,我倒了三杯,並端起一杯供於佛臺,繼續坐下,開始品茶。茶是老茶,初感略澀,但過後回甘很好,嘴是香的,舌是甜的。

“別笑嘛,能講講嗎?我認真請教。”朋友一臉嚴肅,做了個合掌的手勢。

“真想聽?”

“嗯。”

他一臉的誠懇。眼角有些皺紋,鬢角有些灰白。

我忽然發現,朋友很聰明。

這幾年我對世間事業,逐漸興趣缺缺,一心放在與修行相關的事情上,徒步走了幾千裡,拜訪了不少高人,看了不少書,還找到了一個很有緣的老師,或多或少也有些收穫。既然朋友認真請教,我也就不推辭了。


面對現實的不如意,佛教有什麼好辦法?


“古代有位高僧提過‘十不求’,我一直把它當成面對逆境的修行方法。”

“洗耳恭聽!”

一不求:念身不求無病。

身體一旦沒病,貪慾會越來越多。鬼谷子說:欲多則心散,心散則志衰,志衰則思不達。意思是慾望過多了,則心力分散,意志就會薄弱,就會思力不暢達。相反,身體有病時,人不得不放下很多,也容易看透一些事。病越重,越容易看透一些事。所以,無病不一定是好事,有病也不是壞事。

二不求:處世不求無難。世間之事,誰都想順風順水,但一旦太順了,人必然會沾沾自喜、自以為是、驕傲自大、得意忘形。這種心態的升起會不知不覺,讓人防不勝防。之後的結果呢,很容易引來更大的災難。”

我一連說了兩條。朋友打斷了我,從包裡拿出一個日記本和一支筆,開始記錄。他眉頭微皺,眼睛眯成一條縫,嘴裡唸唸有詞。筆是普通的油筆,字還蠻漂亮的,有體了,上學時肯定練過。日記本有些舊,寫了約一半。

“你經常做筆記嗎?”我問。

“習慣了,遇到覺得有幫助的,就用筆記下來。”他抬頭看了看我,又低頭繼續寫,“沒辦法,記性差怕忘了。”


面對現實的不如意,佛教有什麼好辦法?


類似這種身份的人,聊天時會主動拿出日記本做筆記,我還是第一次遇到。

風小多了,遠遠望去,朦朧中有個銀色小圓盤,應該是月亮。

幾分鐘後,他合上筆記本,說:“不好意思,你繼續講吧。”

三不求:究心不求無礙。學習的時候,不求自己一學就懂,有點障礙也不是壞事。否則,也容易增長自負的想法,以為自己真有多聰明。另外,心中有煩悶,心中有惱恨,有時讓自己吃不好睡不好,這未嘗不是好事。至少說明我們心胸還不夠,拿出之前學過的‘那些道理’,能否化解這些障礙呢?道理是拿來實踐的,不是用來講給別人聽的。很多人嘴裡說得頭頭是道,遇到障礙就抓瞎了,還時不時說:懂了無數道理,也過不好這一生。

四不求:立行不求無魔。魔,是指各種破壞,各種挫折,各種誘惑。行,可以指一個人的理想、使命和願望。願望越大,魔就會越多。但這些‘魔’是過來磨礪我們的啊,看我們夠不夠堅定,毅力夠不夠大,道心夠不夠強。所以,遇到‘魔’來了,把它當成前進路上的伴侶,魔也就不再是魔了。

五不求:謀事不求易成。事情太容易成功,人就會生狂妄之心,高估自己的能力。做任何事,遇到困難是正常的,不遇到困難才不正常。從佛法角度,一件事情能否成功,還和當事人的福報大小有關係。不求易成,就沒有那麼高的期望。期望越大,失望就會越大,不如意也就越多。

我又講了三條。這“十不求”本也不多,早就在我腦海裡了。只是如何解讀需要琢磨,畢竟朋友對修行也不太瞭解,解釋得不能太佛教。六祖慧能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如果佛法不能指導人的生活行為,也就不是佛法了。跟朋友解釋這十不求,也算是對我的一個考驗,看看對這“十不求”是否真理解了。

朋友時不時記錄,估計他積累了不少類似的日記本。我從高中的時候開始記日記,一直記到大學,應該有十幾本,那也算是財富吧。


面對現實的不如意,佛教有什麼好辦法?


時間很有意思,一件微小的事,堅持下去,時間長了,也會變成獨一無二的財富。只是絕大多數人都沒這個耐心等待。

朋友時而會問兩個問題,時而會發表一下感概。他經歷豐富,而且心態開放,悟性自然不會差到哪裡去。

窗外月光越來越亮,樹影清晰可見,斑駁凌亂。

我繼續講。

六不求:交情不求益我。與人交往總想利益自己,就容易看見他人的過錯,起怨恨心。其實,所有的快樂,都來自於利他;所有的痛苦,都來自於利己。看看周圍那些總想佔人便宜的人,過得大多很一般。

七不求:於人不求順適。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交往之中,哪怕不涉及利益,也會有方式和習慣的不同。與人交往,不要希望都順著自己。普賢菩薩說:“恆順眾生”。能真正做到隨順他人者,絕不是泛泛之輩。老子說:柔弱處上,強大處下。這種人才是真正的強大。

八不求:施德不求望報。我們經常聽到類似的話:我以前對某某如何,他居然這樣對我...... 這就是‘施德望報’的表現。施德望報,會讓人心胸狹窄,斤斤計較。不如意也就自然了。施恩不望報,可以發現自己的貪念,破除自己很多執著。

九不求:見利不求沾分。聽到好項目,經常會想參與,看見好處,自己也想分一點。這看似人之常情,實則是嫉妒心和貪心在做怪。很多人上當受騙也是由此而來。不貪利,哪會上當啊。看見有人獲得利益,能做到不求沾分麼?能做到真心祝福他麼?這一點真的很難,也很隱蔽。”

我停下來,開始泡茶。

面對現實的不如意,佛教有什麼好辦法?

這裡每一條,講起來,我都十分慚愧。因為都在說我自己。例如從來不願吃虧,總想佔點便宜;例如總記得自己對別人的好,哪怕只有一丁點;例如總想表現自己的聰明和強勢,讓別人順著我。以前不理解“無明”是指什麼,現在有些明白了,再看看自己之前做的那些決定和事情,以為是對己有利,卻不知是造業眾多。正所謂“痴昧取捨猶黑暗”

我最近能找到點泡茶的感覺了。不是茶有多好,而是泡茶本身。擺好茶具,放好茶葉,拿起水壺,慢慢倒水,不多不少,剛剛好;浸泡數秒,手握茶碗,緩緩出水,鳳凰點頭,水滴茶盡,落杯而停 ...... 看似簡單,如果分解,會有數十個步驟,而且每個步驟都剛剛好。是的,剛剛好,不多不少,難道不神奇麼?你說人的動作怎能如此精確?

其它事物也是如此啊,你看朋友寫字,一個漢字那麼複雜,每一筆不能太長不能太短,還相互依傍牽連,為何能寫得剛剛好?最平常的走路也是如此吧,提腳,放下,踏實地面,後腳蹬地,再提腳,身體上那麼多肌肉協調,一百多斤的身體,不偏不倚的走在路上,好不神奇!

聽說佛陀在世之時,就教過弟子如何把覺知放在當下,走路的時候,也是如此。所以,那時的弟子,他們知道自己時時刻刻在做什麼,走路也在修行。

我還沉浸在泡茶的覺知時,耳朵收到了一個聲音:“還有最後一不求,你繼續吧。”

十不求:被抑不求申明。‘抑’大概是委屈、冤枉、誤解的意思。這種事,在網絡上特別多。反正我遇到無數次了。被誤解了,能不解釋嗎?能不起怨恨嗎?有人說這做不到啊。當然做不到,才慢慢學著做嘛。哪天能做到了,就是修行的進步。

面對現實的不如意,佛教有什麼好辦法?

“這就是十不求,講完了。”

“太好了。總結得太好了!我回頭好好對照自己,提醒自己。”朋友又做了個合掌的手勢,說,“謝謝開示!”

“不敢當。別謝我,也不是我提的,是元朝妙葉禪師說的。我自己也沒做到,跟你分享而已。回頭你可以看看原文。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前幾天看見一段話:當我們有‘這些事為什麼會發生在我身上’的想法時,試著把這個想法變成‘發生在我身上的這些事是想要教會我什麼’。這跟剛講的十不求,有異曲同工之妙。”

“是啊。有個大修行者秋陽創巴仁波切,說:生活是我最好的老師。”

“或者說:逆境是我們最好的老師。”

“對啊!逆境是我們最好的老師。喝茶!”

泡了十幾泡了,茶還很香。

朋友遞過來一支菸,問:“你還抽菸麼?”

“我不抽了,你抽吧!”

“你以前抽的吧?戒了?”

“是啊,老師說人的身體跟壇城一樣,很莊嚴,哪有用煙燻壇城的道理,於是就戒了。沒關係,你想抽沒關係的。”

“呵呵,我也不抽了。”朋友把煙又放回了包裡。

我們繼續閒聊。

夜深了,月華如水,蟲聲幽咽。


面對現實的不如意,佛教有什麼好辦法?


附:十不求行

元妙葉禪師《寶王三味唸佛直指》雲:詳夫一心平等,體性無虧。雖纏綿於業識之中,靡不有出塵之志。方欲究道,魔境先彰。一事虧心,萬善俱失,成小敗廣,得者還稀。況乎物慾交傾,死生遷變,遞相仿效。易地皆然。使如來三大阿僧祇劫不惜生命所得法門,因茲障礙,退其心故,一旦在我而滅,可不痛傷。既為釋迦之子,不以力爭,坐令法界群有,永失慧目,甚於割切身肉也。今依佛經立十種大礙之行,名十不求行。

下十段每段第一句標起。第二句反明病根。第三句詳列病症。第四句出正義。第五句顯力用。

一、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慾乃生。貪慾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惱。以病苦為良藥。二、處世不求無難。世無難則驕奢必起。驕奢起必欺壓一切。體難本妄難亦奚傷。以患難為解脫。
三、究心不求無障。心無障則所學躐等。學躐等必未得謂得。解障無根障既自寂。以障礙為逍遙。四、立行不求無魔。行無魔則誓願不堅。願不堅必未證謂證。究魔無根魔何能擾。以群魔為法侶。五、謀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則志存輕慢。志輕慢必稱我有能。成事隨業事不由能。以事難為安樂。六、交情不求益我。情益我則虧失道義。虧道義必見人之非。察情有因情乃依緣。以弊交為資糧。七、於人不求順適。人順適則內必自矜。內自矜必執我之是。悟人處世人但酬報。以逆人為園林。八、施德不求望報。德望報則意有所圖。意有圖必華名欲揚。明德無性德亦非實。以市德為棄屣。九、見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則痴心必動。痴心動必惡利毀己。世利本空利莫妄求。以疏利為富貴。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則人我未忘。存人我心怨恨滋生。忍抑為謙抑我何傷。以受抑為行門。

此十攝一切礙。惟上智堪任。中下之人不敢希冀。若照察覺悟,省身體道,持之不失,則能入諸魔界,不為群魔沮傷。循諸色聲,不為色聲惑亂。乃至憎愛利名之場。人我得失之場。我心先居礙中。彼礙豈能為礙!礙若無礙,道行可以直進。

明藕益大師十大礙行跋雲:佛祖聖賢未有不以逆境為大爐鞴者。佛四聖諦,苦諦居初。又稱八苦為八師。苟稍存喜順惡逆之情,終與夏草同腐而已,安能如松柏之亭亭霜雪間哉。美玉不琢不成器,頑金不煅不致情,鐘不擊不鳴,刀不磨不利。豈有天生彌勒,自然釋迦。欲為聖賢佛祖,必受惡罵如飲甘露,遇橫逆如獲至寶,方名素患難,行乎患難。方可於穢土淨土因。方如蓮出汙泥,超登不退。

倘無事則駕言唸佛,求生淨土。一遇不如意,輒悔慍諮嗟。吾恐三昧不成,生西未保。須於此十大礙行一一自驗。果於病時難時,乃至被抑時,唯增唸佛心,明苦空觀,不怨不尤,庶蓮花日滋,可稱三昧寶王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